不同的孩子塑造出的性格不同,人生也盡不相同,孩子的性格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舉止、日常生活,人生軌道。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自家的孩子愛頂嘴,一言不合就吵吵鬧鬧。有時候你說一句,他就要回你十句,無時無刻不在反駁你,令家長頭疼不已。
而有的孩子就是非常聽話,非常溫順,家長說什麼都會照做,對父母說的話,要求做的事從不反駁。這種孩子就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聽話,但是孩子不頂嘴就是好,頂嘴就是不好嗎?其實頂嘴也是有利有弊的。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天性並非是服從」,喜歡頂嘴和從不頂嘴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差異也是很大的,家長要留心。
孩子從小就是按部就班,按照父母的安排說話做事,就像父母手中的「牽線布偶」。從來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長大的人通常沒有什麼主見,而且極度缺乏自信。
他們從小就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比較少,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情商自然也不會高。
小時候對於父母的指令和要求從不拒絕,時間一久,會令孩子養成順從別人的習慣,這樣的孩子很容易養成討好造型人格。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這樣的孩子總是會被別人冠上「老好人」的稱號,從而做著老好人的事情。面對別人的要求不知道怎麼拒絕,也不會拒絕,很多時候會因為別人的事情而導致不能完成自己的事情。
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自卑、膽小、懦弱,總是被別人欺負,遇事也比較敏感。這樣的孩子活得過於沒有自我了。
給孩子一定的尊重,有時候可以多問一下孩子的意見,不要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為孩子做決定。做錯了事情或答應了孩子的沒做到要主動向孩子道歉。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多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會頂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當父母固執己見的安排孩子的時候,孩子會頂嘴,其實也是一種爭辯,他們不願意接受父母的安排,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他們會想為什麼自己要聽父母的,父母不能聽自己的。他們的想法和意願不被家長所接受,感覺到不公平,所以才會跟父母爭辯,頂嘴。
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會頂嘴。有時候孩子做某件事是出於好心,結果反被父母呵斥。比如說,孩子想給媽媽接杯茶,結果反被媽媽訓斥一頓說:那麼熱的水,萬一燙到你怎麼辦,以後不準再碰熱水。
面對這種情況,孩子內心會感到非常委屈,明明是想給媽媽倒杯茶,結果媽媽不理解自己還兇自己。當孩子委屈的時候就會用頂嘴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孩子受到「打擊」時會頂嘴。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孩子都是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和讚揚的。但是父母對孩子總是不滿意,總感覺自己的孩子不完美。
每個孩子估計都應該聽爸爸媽媽說過這句話:你看看誰誰誰,你要是能有人家一半好我就心滿意足了。這是父母的通病,總是用肯定別人家孩子的方式來刺激自己家孩子。
但這往往會令孩子倍受打擊,讓孩子變得愈發頂嘴,還有可能打擊孩子的自信,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令孩子面對別人變得越來越自卑。
孩子「被父母頤指氣使」時會頂嘴。很多家長總是說:「趕緊去睡覺,已經10點了!」「這個不能摸,那個不能碰」「不準說話,趕緊吃飯」。
總是用命令的語氣去跟孩子說話,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往往這時候就會出現頂嘴、不服管教的情況,家長應該儘量少用或不濫用「命令」。
孩子會頂嘴不一定是壞事,孩子頂嘴的過程亦是孩子「據理力爭」的過程。孩子不斷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一些事情,不願意被家長過多幹涉,不想一直被當小孩子看待。其實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種表現。家長可以適當地放手。
愛頂嘴的孩子往往敢說敢做,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敢於挑戰權威;
愛頂嘴的孩子比較有自信、有主見,能「據理力爭」;
愛頂嘴的孩子思考能力較強,有助於大腦發育;
愛頂嘴的孩子往往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社交能力是比較強的。
對於孩子頂嘴這件事家長要理性對待,不要把跟孩子爭辯當作丟人的事,也不要,總是因為孩子頂嘴惱火發脾氣。有一點耐心,在爭辯中正確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頂嘴、爭辯中不斷成長。
在孩子頂嘴的時候,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好榜樣,控制好自己的語氣。給孩子一定的空間發表意見,學會聆聽個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去針對性的引導孩子。
當然,有些愛頂嘴的孩子純屬是無理取鬧,這個時候家長要堅持底線,面對孩子不合理要求堅決拒絕,不要一味妥協,過於寵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