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力覺醒

2021-03-01 提燈照路

最近幾年,Janet W.開始對品酒產生了興趣。當發現僅靠自己私下扒資料,已不能滿足她對紅酒知識的探索時,她便找到了WSET(Wine and Spirt Education Trust)認證課程進行系統地學習。品酒的基礎味覺訓練是每一位WSET award學習者必學的課程。她嘗試著描述自己在基礎味覺訓練階段的經歷:「酒剛入喉的幾秒鐘,你會發現非常多有意思的事發生,從嗅覺到味覺都有不同層次的味道,你要快速找到一個熟悉的味道來形容這種稍縱即逝的感覺,用具體的文字來保存這抽象的記憶。」「榛果味」、「吐司烤過的味道」、「曬過的番茄」……尋找味道的過程在Janet看來,是一個「有趣的推理遊戲」,更是對感官能力的挑 戰。

任職於一家國際一線奢侈品牌公司,如同每一位認真投入的上班族,Janet熱愛工作帶來的挑戰,但也必須面對工作時間和強度帶來的壓力。她身高超過170釐米,體型纖細,渾身散發著清新亮麗的氣質,無論工作再忙,她都儘量讓自己看起來是精心裝扮過的。「從繁忙的工作中偷閒出來品酒,全神貫注在自己所愛的事物是一個用心的過程,其他生活中的雜音也在此刻暫時消失。品味,『品』這個字是一種靜下心來的用心體會,不是那種填鴨式教科書式的知識,是一種體驗。」品酒是Janet生活中一個新的休憩站,讓生命張弛有度,增添美妙與平衡。

與Janet不同的是,同樣在奢侈品行業工作的苗蕾是一個性格豪爽的天津姑娘,平時工作風風火火,但她最近的性格有所改變,因為「我迷上了繪畫,」她說,她是2017年初才接觸繪畫。如今,每周六上午三個小時的繪畫課已經成為她一周中日程表裡特別美好的一段。她會專門挑上午學員特別少的時間段——通常只有她一個人,安靜地坐在大大的畫室裡,陽光從畫室的落地窗穿過來,正好打在她的身上,和面前的畫板上。長長的頭髮在陽光下閃爍著金黃的光,她抬起手腕,用輕巧的畫筆,將窗外的陽光拉入畫布中,讓一剎那的美好變成永恆。她把這一刻叫做「入境」(Inner peace)。

苗蕾在畫室專心致志地作畫

花時間來培養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剛開始工作的劉婧身上。26歲的劉婧,是一家數據分析公司的普通職員,與前面兩位相比,劉婧的長相併非屬於回頭率很高的那種,且衣著樸素,但她幾乎每個工作日的中午,都會利用午休時間,花200塊錢到公司樓下的料理工作室ABC Cooking Studio去「放鬆」。在製作點心的過程中,她看著雞蛋、麵粉和牛奶在打蛋碗中肆意飛揚、融為一體,經過精心的烤制和點綴後,一款甜美誘人的香草戚風蛋糕在手中魔法般地出現,她有一種奇妙的滿足感。「與整天盯著枯燥數據的日子相比,在這裡花1個多小時,安安靜靜地做一款蛋糕,感覺很愜意,也很輕鬆。」在做完一份戚風蛋糕後,劉婧脫下ABC的圍裙,換上自己的衣服,手捧著自己做的蛋糕,請ABC的服務員幫忙拍照,一番美圖之後,她將這張照片發送到朋友圈,然後滿意地提著蛋糕走出工作室。

不愛出門的宅男宅女們也在想辦法讓自己更有品味。他們從網上購買一些與美學或興趣相關的書,訓練自己對美的感悟。因此,以往晦澀難懂的,與美術或設計相關的書籍也都開始走向平民化。2018年誠品書店藝術類熱銷榜中,排名最靠前的兩本書是《不懂神話,就只能看裸體了啊:認識藝術的快速鍵,逛美術館不再若有所思、腦袋空空》,以及《繪畫的基本:一支筆就能畫,零基礎也能輕鬆上手的6堂畫畫課》。

喜歡嘗試或者挖掘新鮮的興趣,在充實自己生活之後,還能形成獨特的個性與品味,一種跟「品味」相關的需求正在浮出水面。無論是Janet學品酒,苗蕾學畫畫,還是劉婧學烘焙,或是從書中尋找美術館的魅力,這些行為都可以理解為,新時代消費者對自我的審視和對美的感悟意識開始覺醒。他們希望通過學習讓自己活得更有美感,更具品味。臺灣知名畫家與作家蔣勳曾經說過,在人類文明的進程當中,美從來沒有缺席過;在先進國家的發展過程當中,美也從來沒有缺席過。臺灣《天下》雜誌給「美」下了一個有趣的定義:「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而一直以來,引領美學和品味潮流方向的大多是有錢有閒階級與藝術家們,他們對於飲食、文化和藝術表演的喜好都標註了某一階級指標。著名法國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為,品味具有階級性,品味發揮其作用,如同一種社會傾向,一種「個人的位置感」,一個人的美學偏好和所出席的文化活動跟其教育和社會出身有關。不同的社會經濟群體通常會有不同的品味,社會階層是影響品味的一個主要因素。

布迪厄在其1984年的作品《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法文版書名為La Distinction)一書中闡述,「最顯著的」階級區別和偏好體現「在平日的各種選擇上,例如家具、服裝、或煮食,這特別揭示了深植人心和長期維持的偏好,由於這些偏好位於教育體系的範圍以外,人們必須用最純真的品味去面對」。他還將法國現代社會根據社會風格劃分為三個不同階級——宰制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普羅階級。其中,小資產階級會去模仿上流文化或從事上流文化的替代性活動(次級文化活動),上升中的小資產階級會花時間金錢在次級形式的文化生產活動上,比如看電影聽爵士樂或烘焙等,而且熱衷於通俗化科學或者晦澀難懂的歷史期刊。

即使GDP年增長率放緩至5.5%,到2021年中國消費市場規模仍將達到6.1萬億美元

臺灣輔仁大學織品學院行銷總監李釧如認為,中國大陸2億至4億人的新中產是這波品味養成,及品味固定消費的新客層,也正是布迪厄書中的第二層階級。

「他們希望通過有效學習,培養出個人對品味的鑑賞力,營造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這其實是他們想要『秀異』的一種表現,這種『秀異』的欲望不分年齡不分階層。」李釧如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秀異一般先從外表,比如穿衣打扮來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品味,然後從外表逐漸轉向內在,期待精神上的充實,再深一層便演變成為培養自己的一種嗜好,慢慢地,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把嗜好『養』得很深,就逐漸凸顯出了自己的品味和美學研究。」

「秀異」一詞是臺灣學界對布迪厄「Distinction」的另一種解讀。作為在臺灣較早一批研究生活方式的學者,李釧如很贊同一種觀點:個體出於凸顯自我社會階級的需要所以秀異,但秀異的前提是個體對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佔有。

換言之,在基礎需要滿足之後,且擁有資本的人才能真正秀異。根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中國中產階級是年收入1.15萬至4.3萬美元的人群。這個人群數目從2000年的500萬人,發展到今天的2.25億人。預計到2020年增加到2.75億人。而且,幾乎所有財富都是過去30年累積起來。過去30年,幾乎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比他們的父輩要好。經濟學人智庫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消費者2030年面貌前瞻》報告中指出,未來14年內,有三分之一的人將擁有中上收入及高收入。同時中國中產階級會有爆炸式的增長,這將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與過去不同,人們不再局限於通過購買貴金屬和奢侈品來滿足消費的需求,而是更多地傾向於購買符合自己個性需求的美好體驗,或者說滿足感和愉悅感。

「當人均GDP達到1.5萬美元時,人們追求美感休閒品味的意識開始覺醒。臺灣在2005年的人均GDP就已經達到1.5萬美元,但由於中國臺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人口基數小,經濟發展緩慢,所以品味文化的養成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李釧如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而中國大陸的一線城市如北上廣深的人均GDP在兩三年前便已破1.5萬美元,再加上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等特殊機遇,品味學習的需求已然非常巨大。目前這個階段,中國大陸的新中產階級正在進入品味學習以及try new(試錯階段),從不愁吃穿到尋找生活意義、價值、滋味的階段。」

羅蘭貝格發布的《2017中國生活服務創新報告》也顯示,中國消費者因為各種興趣和生活方式導向的細分群體不斷興起。比如全國大概有1000萬酒精飲料品鑑粉絲,有1000萬人的家庭烘焙愛好者。這份報告指出,「這些人因收入提升,產生了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在某方面技能的需求,而這些提升就是一個人品味意識的啟 蒙。」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對2002名受訪者做出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1.1%的受訪者表示周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加了各類興趣班。

究其原因,其中58.2%的受訪者認為是為了提升自己,45.1%的受訪者認為是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其他還有:尋求工作之餘的悠閒(36.2%),豐富充實生活(34.5%),出於小資情懷(34.3%),單純為了打發時間(29.9%),受周圍人的影響(27.6%)。

愛上繪畫的苗蕾曾經是一名工作狂。經常坐高鐵往返北京上海,路上5個多小時的時間,她可能90%的時間都盯著手機或者電腦,直到高鐵停穩,響起到站提醒,她才從工作中抬起頭發現:噢,到北京了。「突然有天,我問自己,從北京到上海的路,你走了那麼多遍,你有發現過什麼嗎?」她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也正是從那時起,她便有強烈的願望讓自己能夠從繁忙的工作中安靜下來,找回自我。

有次去義大利出差,當她迎著陽光看到刺眼的光線打在河面上,一瞬間她產生了一種眩暈的感覺,她很想把那個時刻畫下來。回國後,苗蕾便立刻通過朋友找到了一位國畫老師,拿起畫筆後就再也停不下來。從第一次只能畫一片樹葉,到一根樹枝,再到一根樹幹,最終能畫一棵枝繁葉茂,色彩層次非常豐富的樹,她覺得從那個只知道臨摹,到敢於用色彩來表達心中的場景和事物,自己著實邁進了一大步。「這是一件非常有正能量和成就感的事。」她興奮地說。

70後李愛華,目前在上海茶城裡經營一家茶香工作室,她既是工作室的合伙人,又是茶館的專業「配樂師」。微卷的中長發襯託著沉靜的臉龐,她喜歡穿棉麻質地的長衫,質樸,又有一種古香之美,讓人絲毫看不出她曾經被兩個孩子折騰得六神無主的樣子。

2008年,初為人母的李愛華因為照料經常生病的孩子而倍感焦慮。平時喜歡養生的她,開始考慮學中醫來醫治自己的孩子。於是她便在一家中醫學習機構學習中醫課程。「中醫提倡順應天時,順應身體的變化來維持健康。這讓我的心態變得不再那麼焦躁。」她說。隨著對中醫知識的探索,她在第二個寶寶出生後,心態淡定,不再焦慮。中醫文化讓她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也漸漸產生了興趣,有一次,她聽到朋友彈奏「溜溜的她」小調,便一下愛上。「古琴是觀賞性的,但又不像西洋樂器那樣有很多觀眾在一個很大的空間裡才能表演。古琴的聲音不大,彈古琴的場景也通常是一個很小的空間,聽古琴的人也大多是自己的朋友,就像是『知音』一樣的朋友。」李愛華的聲音不大,娓娓道來,談古琴更像是自己與自己相處,自娛自樂。

李愛華完全沉浸在低沉的古琴聲中

跟Janet一樣對某一種愛好有著明確研究目的而學習的人也不在少數,鄭瑤便是其中之一。五年前,在上海一家外資公司工作的鄭瑤和許多女孩子一樣,照著烘焙書籍,在家做做海綿蛋糕、紙杯蛋糕,而轉機發生在鄭瑤去過義大利之後。「吃了一款義大利甜點師的提拉米蘇,實在太好吃了,那是一種自己根本做不出的味道。」從那之後,鄭瑤決定拜師,開始了甜品職人的日子。法國巴黎、義大利米蘭,五年時間裡,她師從多國甜品大師,其中有義大利知名烘焙師朱利亞諾,也有榮獲Meilleur Ouvrierde France(MOF)法國最佳手工業者獎甜品獎的大師。最近一次,她剛剛從廣州學習歸來。「這種經歷讓我感到很幸福,很滿足。」鄭瑤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

品味,會受到人們的享受體驗的長度與經驗複雜程度、享受的專注程度、自我監控的平衡程度,以及與親友分享等因素的影響。從這些因素出發,心理學家最終發現,這的確會增進人們的幸福。如同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演講中所提過的一樣:「我們發現了幾種有效的幹預方法:當我們指導人們如何獲得快樂的生活時,發現有效的方法是運用留意技巧和品味技巧來為自己設計美好的一天。我們可以證明,被品味設計過的生活,快樂感確實增強了。也許,對於希望過上幸福生活的王子與公主們來說,『品味』比『應對』更重 要。」

「品味」之所以能夠吸引消費者競相追逐,不僅僅是它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體驗的欲望,培養出個人的鑑賞力,更是因為它還提供了社交新談資、提升了生活情趣,甚至品味的提升直接成為了職場加分利器,品味學習潮已經深入到職場的各個角落裡。事實上,早在2008年,針對臺灣地區都會區上班族,《遠見》雜誌開展的「品味大調查」發現85.2%的人肯定品味有助於職場競爭力,九成主管更用品味打破晉升天花 板。

不斷提升的品味,讓郭美伶(Julia)在國泰航空工作的23年時間裡,一步步從普通的空服人員走到了航機客戶經理的位置,統籌整個航班的服務運作。在她擔任高級機艙事務長時,為了為頭等艙的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她積極參加國泰航空開設的品味課程培訓。有一次,在飛去紐約的一個航班上,一位頭等艙客人點了一瓶法國紅酒,品嘗後向郭美伶抱怨,「這個紅酒的莓果味道不太明顯。」郭美伶起初以為年份不對,便為客人更換了另一個年份的紅酒,結果客人依然不滿意。她突然想到,紅酒培訓中有一門課是關於酒杯製造的課程,不同的酒杯會影響酒的味道,她立刻更換了另一款酒杯再讓客人嘗試,莓果味道真的就出來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發現』,那位客人跟我說,也對我的行為做了好評。」郭美伶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贏得客人的讚賞,對空服人員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也會對職位的晉升起到很大的幫助。」

F郭美伶已經成為國泰航空的航機客戶經理

郭美伶所服務的國泰航空以香港為主要起始點,香港是一個轉運站,與其他大型航空公司的客人是本國人相比,在國泰航空的每一個航機上都可以找到十幾個不同國籍的客人。在郭美伶看來,做好空服人員一個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要能夠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給出不一樣的應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為什麼不同的客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正是品味課程的學習讓郭美伶變得謙遜和溫和,且更敏銳地感知道客人的需求。「品味,從覺醒到學習,再到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習慣,也意味著你進入了一道門。平時看似簡單的東西,比如紅酒、茶、油畫等,其實會讓我有更多的感悟。它們會帶給我更多對未知事物的期待,因此,人也會謙遜很多。用這種心態接觸任何事物,都是好的。」郭美伶有感而發地說。

 「積累葡萄酒文化知識能為社交加分。」經常代表公司參與社交活動,已在廈門拿到英國WSET二級證書的王文認為,現在的社交環境正在逐步從「拼酒」向「品酒」過渡,他經常受邀參與一些專場品鑑活動,如果對酒文化沒有一定了解,就很難跟上別人的話題。「品鑑葡萄酒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因為個人愛好報名逸香國際品酒師初級課程的陳曉告訴記者,與其盲目喝酒不如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葡萄酒文化,報名培訓課程不僅能更快更系統地掌握酒類知識,還能拿到認證證書,增加了自身技能。

只是,在浩浩蕩蕩的品味養成大潮下,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現在中國的品味提升仍然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在上海東方線上總監徐百威的觀察中,他認為,現今社會的模範典型與品味風向決定者仍然是財富或地位、官階較高的人群,人們傾向於聽從或跟隨他們,帶著跟隨心態的人們,品味就難以獲得真正的提升,而這樣的社會價值觀,其實很難讓人們學會欣賞每個人的獨立性和審美觀,而真正的品味來自獨立自主的心靈。

但5年前,當Janet從臺灣來到上海從事生活方式類的工作時,她便發現這些一線城市的白領已經很注重生活方式,消費的重點正在往體驗方面轉移。不過,對於通過培訓課來提升自己的品味,她有不一樣的看法,「課程對品味的提升不是很大,我不覺得品味是一個需要去上課的東西。『有耳目即有聰明,有心思即有智巧,』只要用心,隨時隨地都能『品』。上課的功能是為了更深度了解事物,與 『品味』無關。」Janet觀察,對於信奉群體主義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很難講清楚烘焙、插花、品酒是個人喜歡,還是「你去我就去」、「什麼流行學什麼」的心理所致,「相比而言,與其上五花八門的培新課程,不如傾聽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深刻反思自我的熱愛。這樣相對而來,比較不會導致半途而廢和淺嘗輒止——文化的提升其實並非片刻之功,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Janet來自一個對品味有著苛刻要求的家庭,而她自幼便接受了家庭的美學薰陶。「父親與爺爺對用的物品一向非常講究。」她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向對衣著的質料和剪裁有所在意的父親,在30年前與清一色只穿POLO衫加夾克的同學爸爸們,確實很不一樣。「高品質是美的基本條件。」在生活當中,父親幾乎成為她的生活美學老師,「他帶我們到山上、博物館或者任何地方,他觀察到什麼都會『點』我們一下:那個作品的顏色運用怎樣、那個圖案在傳統文化裡是什麼意義。」

原生家庭的影響,讓Janet對美和有品味的物件有著獨特的情結。她的家裡有很多精緻的瓷器杯子,每次使用那些杯子,她都會小心翼翼地把杯子從儲藏櫃裡拿出來,輕巧地放在已經鋪好的桌旗上,然後用雙手感受著因匠人手工製作而更顯溫潤的瓷器……這一連串的動作,都像是她跟杯子之間進行的一種娓娓道來的互動。「喝茶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當你端起一隻設計簡潔卻又精緻的茶杯時,在與瓷器的互動中,生活又變成全新的體驗。跟這些有品質的物件互動,我會不由自主放緩腳步,用心對待。」她有感而發地說,「所以,每次我在挑選一件物件時,我要判斷這個物件值不值得陪伴我這麼久,當然,物件的好壞不能用貴賤來評判,我喜歡吃精緻的料理,也欣賞路邊小攤,關鍵是看它在被製作過程中,製作者的用心程度。」「用心」,正是Janet品味生命的重要法則。

ABC Cooking Studio工作室一角

ABC Cooking Studio中國區總經理劉雯玲則認為,社交軟體的誕生刺激了新時代消費者品味覺醒的速度。她發現,最近兩年,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幾乎每一位來店裡學習烘焙的學員都喜歡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作品,並期望在社交媒體上得到更多讚揚。「這是中國與日本最大的不同,日本女性學習烘焙功利性更強,而在中國,ABC更多的屬性是一個社交場所。在我看來,ABC已經成為人們去星巴克、電影院之外的一個選擇。」劉雯玲說。

也正是滿足社交化的需求,ABC在2017年與佳能中國合作,在線下的每一家培訓店面均設置了攝影角,並根據季節來布景。比如冬季時,攝影角會擺上松果、雪花、雪人等物件,當做好的麵包或蛋糕放在其中,用佳能專業相機拍下來時,這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會成為亮點。故事還不會到此結束。第二天,如果再帶著親手做的蛋糕到辦公室分給同事,這位學員一定會成為當天被誇的焦點人物。「第一天你在線上分享了喜悅,第二天你還能在職場上獲贊,這對很多學員來說,是一件成就感爆棚的事。」劉雯玲 說。

抓住學員心理需求的ABC不斷製造驚喜。前不久,他們與日本地方政府旅遊局合作,邀請學員到日本旅行,全程由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陪同。與大眾路線相比,政府安排的旅遊線路更精緻,有些甚至是不對外開放的。每一次價格不低的旅行路線團都爆滿,受邀學員會用一種看似低調的方式在自己的朋友圈寫上:受日本某某觀光旅遊局的邀請……這樣尊貴又顯得很有品味的體驗,立刻讓他們在朋友圈收穫一堆贊。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炫耀,或者是虛榮心作祟,但我認為這是他們在追尋品味過程中,在才藝中獲得成就感的外顯方式。一日烘焙、一日農夫、一日陶藝等,這些短時間便可以學成的才藝,讓自己在煩躁焦躁的生活中得以療愈。而恰好這時智慧型手機和社交軟體的蓬勃發展進一步刺激了『曬』的行為。」李釧如這樣解讀ABC會員的消費行為。她還認為,隨著時間的增長,這些消費者便會從中發現,烘焙到底是不是我真正喜歡的。有的人確定了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和財力,固定地養一個「烘焙」愛好,而且會「養」得很深,最終真正成為一個人的獨特品味。有的人可能會轉向其他愛好,再去尋找真正適合自己個性的東西。「從最初接觸到真正找到自己的獨特品味,這是個不斷試錯,然後『煲養』的階段。中國臺灣和日本的消費者都經過了很長時間才『煲養』出個人的品味,我不太確定中國大陸消費者需要多久,但我可以肯定,中國大陸消費者的爆發力會遠遠強過中國臺灣和日本。」

苗蕾認為帶著社交導向學習品味的人,也並非不好。她表示,當消費者學習一樣新的技能,勢必會進入到另一個圈子,結識更多的人,「這是自然而然或者隨機發生的,」關鍵是看自己的生活是否發生了改變,而繪畫讓她對美的理解變得更敏銳了,對她而言,這就足夠 了。

儘管徐百威認為中國消費者品味提升還需要長期的時間,但他已經樂於看到,中國社會對於人的傳統尊卑的看法已經從單一判斷,例如過去談的天下唯有讀書高、皮膚白就是美,開始逐漸轉化為更為尊重專業和尊重多元,這就有助於每個人尋求自己合適的品味進行發展。「一個人的品味養成是一個動態的進程,需要一輩子都帶著自覺的追求,因此一個人對品味的養成可說從未終止。」他總結說。

    註:文章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速刪!

相關焦點

  • 滅世之力!《死神覺醒》完現術者「茶渡」
    這些在《死神覺醒》中均都體現,遊戲中茶渡的... 完現術,是日漫《死神BLEACH》中 神秘組織所掌握的一種能力,可以將物質的靈魂抽出,達到強化的作用。經過長時間的磨練茶渡熟練掌握了完現術,並用於 戰鬥之中!
  • 《海賊王》果實都具備覺醒之力,那麼路飛的果實覺醒以後會如何呢
    ——《海賊王》路飛在海賊王當中,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我們也是知道了有果實能力覺醒這麼一回事。而果實能力覺醒以後的人,往往實力能夠直接突破一個臺階,瞬間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成為更強的角色。同時,能夠完成果實能力覺醒的,也都不是普通人,絕對是擁有不俗實力的強者。不過,有時候果實能力覺醒也是需要一定的機遇的,是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夠激發出來的,可謂是死亡與機遇共存。貳、論點!
  • 神河之力葛小倫逐漸成為最終形態,蕾娜早已完成覺醒,那劉闖呢?
    在劇中,神河之力葛小倫逐漸成長為最終形態,蕾娜早已完成覺醒,那劉闖呢?神河之力神河之力是在多年前大發明家黑格默丁為了對抗即將到來的終極恐懼,所創造出的三大基因工程中的一個。而在其所創造的三大基因工程中,神河之力無疑是最強的一個。
  • 妖精的尾巴308集:瑪利發怒,納茲覺醒END之力!
    瑪利發怒,納茲覺醒END之力!那麼,納茲是如何覺醒的END之力呢?咱們一起來看看吧。瑪利全名蒂瑪利亞·耶斯塔。她掌握的是控制時間的魔法,可以通過暫停時間讓對手在一瞬間被打敗。在與雪莉婭和溫蒂的戰鬥中,被使用了未來魔力的雪莉婭用滅神魔法打敗並俘虜。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01為何努力反而焦慮1.1匹配原則在我的學生時代中,班級裡的學霸人物在分享個人成就感言都不忘宣導一下「好的學習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刻苦精神。刻苦精神誠然可貴,但是好的學習成長絕對不是單單地醉心於努力的。
  • 花花世界 萌力覺醒,新田360廣場【許昌亨源通店】攜手萌芽熊開啟...
    12月5日,新田360廣場【許昌亨源通店】聯合超級IP萌芽熊,共同開啟 「花花世界 萌力覺醒」萌芽熊主題展,新田360廣場【許昌亨源通店】副總經理買亞楠,亨源通商業總經理張英楠,萌芽熊原創作者「萌芽大叔」張耀,和省內知名媒體大咖、網絡紅人等齊聚現場,一起見證萌芽熊河南首展的啟幕
  • 刀塔傳奇再填二覺英雄 覺醒技能與建議全在這裡!
    刀塔傳奇再填二覺英雄 覺醒技能與建議全在這裡!刀塔傳奇在最新的版本中增加快了靈魂守衛、斧王、風行、女王的二覺技能,那麼刀塔傳奇中的這些二覺英雄誰更加值得我們優先覺醒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英雄的二覺技能,並且在之後提出小編的一些建議。
  • 海賊王:覺醒的惡魔果實能力者!排行榜,超強覺醒者
    Top5:推進城獄卒獸動物系果實能力者覺醒者,果實覺醒後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恢復力,抗擊打能力,和攻擊力。目前為止只有推進城的5隻獄卒獸是動物系覺醒者。Top4:多弗朗明哥超人系線線果實覺醒能力者,屬於造物類。本來就可以製造線的明哥,在果實開發覺醒以後,可以讓周圍的物體和建築都同化成線。攻擊力巨大,可以在製造的線上附著霸氣武裝色,讓能力大幅度提高。
  • 《王者榮耀》萬鏡覺醒在哪 萬鏡覺醒模式進入入口一覽
    導 讀 萬鏡覺醒模式是最近王者榮耀玩家熱議的新娛樂模式玩法,萬鏡覺醒模式結合覺醒和克隆的元素,帶給玩家別樣的遊戲體驗
  • 楊路:不光成年人需要覺醒,孩子們更需要
    親們稍安勿躁,我們的「覺醒力雅致人生將在10月23日、24日、25日,連續三天進行《覺醒力之自我覺醒——個人定位管理》的線上訓練營課程,想要參加這場靈魂盛宴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哦!覺醒,其實源自對自我的正確認知與自查自省,當我們有覺醒意識,並願意為了自己的覺醒去付出行動,那麼我們就具備了目標感十足的覺醒力量。此時,我們就離成功不遠了。
  • 《爐石傳說》迦拉克隆的覺醒新卡怎麼樣 迦拉克隆的覺醒第三章獎勵...
    導 讀 爐石傳說中迦拉克隆的覺醒在今天開啟了第三章,那麼迦拉克隆的覺醒有哪些獎勵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爐石傳說迦拉克隆的覺醒新卡及獎勵一覽,來看看吧。
  • 覺醒!
    覺醒什麼?覺醒你自己! 開悟什麼?開悟你自己! 悟我是誰?誰是我?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到底有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存在? 「我」的內涵真相是什麼?當你真正明白了! 「我」只是一個受自身造下的「因果業力」幻化的假相,是生死苦海中, 不斷生滅輪迴的生命載體的時候, 你的靈魂才能真正覺醒! 覺是覺知,醒是醒悟, 能讓你覺知醒悟的是那個 真心靈光(每個靈魂皆是被 「業力」包圍的靈光體)。
  • 有其父必有其女:beastars漫畫超神展開 雷狗子覺醒了替身之力
    作為之前火熱的動物世界觀塑造的超人氣動畫beastars,近日其漫畫最新話160話引發了大規模熱議,因為這一話讓beastars有了超神的展開,雷狗子覺醒了替身之力,對此不少讀者紛紛吐槽:有其父必有其女,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 《王者榮耀》覺醒之戰怎麼玩 覺醒之戰玩法規則詳解
    導 讀 王者榮耀覺醒之戰怎麼玩?覺醒之戰玩法規則是什麼?
  • 崩壞3:服裝鑑賞丨專業設計帶你賞析「覺醒的掣電」
    隨著年齡增長,一次次反覆品味eva,理解了很多年少時不能明白的設定,人物性格、關係,也讓eva真正成為了我心目中的神作,青春的回憶。 設計者將「力量」、「爆發」、「覺醒」的概念通過這一處細節很巧妙的融入到了皮膚中。 但「覺醒的掣電」真正帥到我的地方,是重裝小兔的設計。
  • 《DNF》狂戰士三次覺醒技能怎麼樣 狂戰士三次覺醒技能屬性一覽
    導 讀 DNF狂戰士三次覺醒怎麼樣?
  • 《王者榮耀》覺醒之戰什麼時候出 覺醒之戰上線時間分享
    那麼覺醒之戰什麼時候開啟呢?據悉,覺醒之戰將在16日上線,今天進遊戲大家也看見了吧,王者榮耀的界面多了一個覺醒之戰的小標... 王者榮耀之前爆料了覺醒之戰的玩法,不過s18賽季上線後,這個玩法並沒有同時上線。那麼覺醒之戰什麼時候開啟呢?
  • 51期12月 生命覺醒閉關營—以覺為師,頓悟覺醒,自在人生!
    >以覺為師,方為正道覺醒時代,人人都在追求覺醒,人們去找各種老師,去聽各種課程,但實際上,真正的老師就蘊藏在我們每一個人本源覺性的覺知之光中。覺明德生命覺醒禪修閉關營就是為了讓你輕而易舉找到你本有的覺知之光,啟動無處不在的覺知之力,跟隨覺知之光,藉助覺知之力,順利,快速達到覺醒的目的地。生命覺醒閉關營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明理課分享,讓有緣的家人快速明白人生的真相,覺醒的真相,離苦的真相,找到自己內在的老師——覺知,清晰明了覺知的原理,熟練掌握覺知的方法。
  • 楊路:靈魂的覺醒,衝破「肉身自我」的束縛!
    舉報   親親們周四快樂,清晨打開手機,看到學員的留言,「楊路老師,您能再分享一下靈魂覺醒和信仰
  • 《王者榮耀》覺醒模式套路有哪些 覺醒模式玩法套路教學
    導 讀 王者榮耀覺醒模式套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