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人工智慧的一點淺薄的看法

2021-02-13 混口飯吃的IT民工

最近也有一些朋友轉了一些BP給我,讓幫個忙看看,我看到一個現象,不少公司BP裡面都提到了「人工智慧」或「智能」,儘管其產品可能與「人工智慧」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也都想通過這個題材進行包裝,讓PPT儘量變得高大上一些。

 

這幾年,人工智慧的題材非常火,幹什麼之前都喜歡加上「智能」或「智慧」兩個字,比如:智能物流、智能教育、智能零售、智能出行、智能風控、智慧城市…。也有很多文章和新聞,對人工智慧的未來滿懷憧憬,並為人工智慧產生自主意識而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憂慮。

 

由於我是理科出身,缺少浪漫主義情懷。就這一點,我老婆也經常批評我。在我看來很多事情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作為一個曾經的理科生,來談談我對人工智慧的一點淺薄的理解。

 

一、「智能」不等同於「人工智慧」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產品都帶了「智能」二字,比如說智能電視、智慧型手機、智能攝像頭、智能電錶、智能水錶等,但其實與人工智慧沒有任何關係,這裡的「智能」很多時候指的是:功能強大,什麼都可以幹。

 

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通過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I。

 

二、人工智慧的現狀

 

人類的大腦仍然是一個未知的黑箱,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來解釋人腦的運作機制。人工智慧的發展目前有兩個方向:

 

    1、尋找邏輯和概率的關係,利用概率分布進行有效推理,尋找事物的規律,利用過往的數據對未來形成預測,比較有代表性算法理論基礎是馬爾科夫鏈和貝葉斯網絡。

    2、仿生,模擬人腦的結構與運作機制,比較有代表性的算法是神經網絡。

 

現在,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更多偏向於第2個方向,也就是仿生,所以大家經常聽到神經網絡。但是現在學術上對神經網絡是否本質上就是一個概率模型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神經網絡最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已經提出來了,到現在為止,基礎理論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無非是由原來的一層變成多層。本質上來說,就是構建一個網絡,將大量的樣本數據(包括輸入和結果)灌入到網絡中,自動調節網絡各節點的權重使之滿足絕大多數樣本。

 

無論是哪個方向,目前的理論都只能做到通過學習過往的大量的數據來判斷現在或預測未來。而人腦的能力遠不止學習這麼簡單,人有情感、意識、靈感、聯想、自我創造等。

 

就算是學習,人腦的學習機制也遠比現時人工智慧算法複雜。

 

舉一個簡單例子,人家給一張照片,告訴你這是一隻貓,無論是白貓、黑貓、花貓還是跑著的貓、跳躍的貓,你都能馬上告訴別人這是一隻貓。

 

而現代人工智慧算法要如何處理呢?首先提取動物的主要特徵,定義什麼是動物,也就是建模的過程,然後再給出大量符合模型要求的學習樣本:N多張白貓、黑貓、花貓的照片,N多張豬的照片(反例),N多張各種形態的貓的照片(跑的、跳的),這樣機器才能識別。而下次要識別一棵樹的時候,現有的模型就不再適合,可能又得重新建模,給出一堆新樣本,重新學習。

 

同樣的道理,因提取的特徵值不同(模型不同),用人臉識別的模型去識別豬臉,通常來說是無效的。

 

三、人工智慧應用的基本前提

 

從前面的例子也看到了,現代人工智慧應用上必須做到兩點:

 

    1、應用建模

以人臉識別為例,你選取人臉上的多少個點,哪些點,如鼻子、眼睛等,也就是如何定義這是一張人臉,有什麼樣的特徵值。

 

再舉一個例子,美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做信用分和反欺詐系統的公司FICO,他們有一個智能信用卡反欺詐系統。基本原理是根據你過往的行為,來判斷現在的行為與過往是否存在明顯差異,如果存在明顯差異,就可能是一個欺詐行為。通過神經網絡怎麼做呢?首先得建模,找出行為的特徵,定義什麼是行為。

 

    2、學習大量的數據樣本

提供足夠的數據樣本(輸入、結果),並灌入到模型之中,由神經網絡自動調節網絡各節點的權重,也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完成以後,將新的輸入灌入到模型之中,就得到了對應的結果。現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有很多的改進,如學習的速度上、噪點處理以及更少的樣本數量。

 

因此,現在人工智慧理論在應用上也有幾個基本前提:

 

1、從原理上來說,模型一定不能是通用模型,只能是特定用途。

建立通用模型基本上是不現實的。所以只要有人說一個模型多個用途,或他們的產品能實現N多場景,大多數是不靠譜的。也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自動駕駛不能單純通過人工智慧來實現,因為建模很難,場景太多,如果人家宣傳是純人工智慧來實現,這種車千萬不要去嘗試,更有效的方式是規則模型,比如說紅燈停、綠燈行。

 

2、應用模型必須要穩定

不穩定的應用模型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增加一個新的維度,還得針對這個新的維度重新學習,並且還得有這個維度的相關數據樣本。

 

3、數據樣本必須足夠

如果數據樣本不夠,而依據過往樣本來判斷現在以及預測未來,這往往是失效的,給出一個輸出,而得到的結果未必就是正確的

 

四、對人工智慧未來的看法

 

在我看來,人工智慧的未來應該是在基礎理論的突破上,需要對人腦的結構以及運作機制進行進一步了解,人類的大腦屬於造物主的終極傑作,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相信在未來幾十年內,基礎理論很難有實質性的突破。

 

因此,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人工智慧只能在單一、特定、穩定的場景上有一定的應用空間,比如:人臉識別、內容推薦等

 

對於一些人工智慧的投資項目,建議基金或投資人謹慎對待,除非有解決實際問題的非常明確的場景存在。

 

五、就AI在金融領域的幾個應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1、智能風控,現在很多銀行類金融在做智能風控,其實在我看來:

 

 

 

 

 

所以我個人並不太看好目前智能風控在銀行、小貸行業的應用,起的實際作用沒有那麼大,反而不如規則風控、計分模型來的實用。

 

    2、智能投顧,有不少面向零售行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在做智能投顧,在我看來:

 

 

 

因此從個人的理解,智能投顧在可靠性上還有待驗證。

相關焦點

  • 扎克伯格曾設家宴款待馬斯克 試圖說服他改變人工智慧看法
    馬斯克是SpaceX公司和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的創始人,他在電視採訪中和社交媒體上警告世界,人工智慧(AI )「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險」。  因此,2014年11月19日,扎克伯格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家中設宴招待馬斯克。作陪的有Facebook新成立不久的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兩名頂級研究人員和另外兩名公司高管。
  • 關於強基計劃的一點看法。
    看到強基計劃的高難度題型和網友的討論,自己也有一些看法,不知是否正確,把回答討論的觀點羅列成一個簡單的文章,發一下吧,歡迎指正!看到這種題,真的覺得一般人不要去學數學!會變神經質的!非常耗費腦力!再一個,也覺得教育和選拔該分開了。教育就來完成它的提高人們素養的任務,選拔呢就來完成它挑選怪才為國家服務的任務!
  • 關於對滯留英國的1.5萬小留學生問題的一點看法
    就這個現象我談點看法: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深造,無可厚非,開闊眼界,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這麼小的孩子送出去幹什麼?能學到什麼?現在他們小沒啥思想意識形態,價值觀未確立,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後續大概率成為頂著中國臉的反華精英。
  • 臨近高考了,關於報考的一點看法
    以前也受專家指點過,很是受教,現在我簡單說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1、現在招生信息都是透明公開化,不要相信什麼花錢上好學校,走後門(可能有,但真的不可行)。
  • 周志華:關於機器學習的一點思考
    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在AI WORLD 2018大會上分享他關於機器學習的一點思考:我們需要設計新的、神經網絡以外的深度模型;讓智能體在弱監督條件下也能夠學習,以及考慮開放動態任務環境下的學習。震撼!AI WORLD 2018世界人工智慧峰會開場視頻南京大學計算機系主任、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周志華分享了他《關於機器學習的一點思考》。
  • 關於畢業後考公務員,我的一點看法
    在臺灣,有人稱00後的年輕人,正身處最險惡也最幸運的時代:因為同時面臨 AI 人工智慧、5G 通訊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大量工作機會,但是也同時要面對臺灣許多上市上櫃公司的高級主管,都被上一代的長輩們給「卡位」,以致職位輪轉如同一攤死水,要看到一位年輕的董事長或創辦人,實屬不易。一些老一輩會說,那就自己去創業啊!你問我們,想不想創業?
  • 關於人工智慧的誤解與謊言
    什麼是人工智慧?有人會說人工智慧是像人那樣思考的智能,但這種解釋就跟說VR遊戲是全方位的沉浸感一樣,是一個美麗縹緲的大餅。實際上幾塊錢一個的計算器、EXCEL的求和與排序工具和AlphaGo都是人工智慧,只是複雜程度存在區別。人工智慧本質上就是一個程序,核心是算法,通過將現實問題轉換成數學語言進行運算,最終實現類似於人的能力。
  • 「鏡中我」效應—在意別人的看法or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 關於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非法下載美劇的一點看法
    剛才看到那則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非法下載被抓的新聞,想簡單說下我個人的看法。本人在美國讀博士第四年,期間也因為非法下載被學校抓過。在美國,電驢和迅雷是被重點關照的對象。
  • 人工智慧發展趨勢大起底,你對人工智慧有什麼看法呢?
    大部分人對人工智慧的印象,多半還停留在科幻電影裡。從視覺上來說,並不是有圖像識別就能夠用來對付你。但其實,ai已經不在乎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現在很多軟體公司都把人工智慧稱為「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或者「計算機視覺」等,他們已經開始商業化應用了。
  •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有什麼區別?未來人們看法可能和我們大相逕庭
    然而,對於什麼是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公眾和媒體仍然有很多困惑。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誕生後出現的詞彙。這兩個術語經常被用作同義詞,在某些情況下還被當成是離散的、並行的發展。   事實上,機器學習之於人工智慧,就像神經元之於人腦一樣。   讓我們從機器學習開始。
  • 對話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關於人工智慧的終極「七問」
    圍繞這些問題,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慧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博士與 PingWest 品玩創始人駱軼航進行了一次對話,回應了關於微軟人工智慧的終極「七問」。因為過去我們認為創作是人面對人工智慧最後一道心靈壁壘。前不久我跟劉慈欣聊天,我們說這個壁壘沒有了。劉慈欣開導我說,你不要這麼去想這個問題。你管它是怎麼創造的,管它有沒有情感,創造出來比你厲害不就夠了。所以我非常想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做小冰寫詩這件事情,以及微軟內部這件事情的看法,這件事情之後有哪些反思?
  • 關於自由的一些看法
    為什麼有各種信仰呢,按我淺薄的理解,就是為了對抗不如意的痛苦,讓自己能活下去的。
  • 個人關於未來科技和社會發展的看法
    關於人類未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我也有個人的看法。首先關於科技,隨著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科技,用一日千裡來形容也不為過,科學界的傑出人物是層出不窮,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等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三十歲的張含韻,多學習少說話,不把淺薄當有趣
    02一個人淺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明明自己一無所知,卻還要處處指手畫腳。這麼下來,好好的孩子,被打擊得一點學習的激情都沒有了,還產生了厭世的情緒,他在自己的日記上寫著:有一天我強大了,我要毀滅周圍所有的人!
  • 關於人工智慧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人工智慧的用途是什麼?如今,人工智慧幾乎無處不在,例如推薦人們應該在網上購買的物品,了解對虛擬助手(例如亞馬遜的Alexa和蘋果的Siri)所說的內容,識別照片中的人物和內容,識別垃圾郵件,或者檢測信用卡欺詐。人工智慧有哪些不同類型?人工智慧可以分為兩大類:狹義人工智慧和通用人工智慧。
  • 中西方教育制度的一點淺薄探討和給所有家長的一點建議
    關於這個問題的根源,最直接的莫過於教育制度,再深層次還會涉及到社會制度。這裡只討論第一個,也就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叫「哭笑不得的老師來了」,這是個BBC拍攝的紀錄片,講的是幾位中國教師去英國教初三學生發生的各種哭笑不得的事情。當時我的結論是,中國教育和英國教育目前都存在問題,誰的問題更大,也不好說。
  • 孔子的思想十分淺薄,黑格爾這樣說一個大了他一千多歲的人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於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哲學史講演錄》·黑格爾黑格爾是誰呢?簡單的介紹來說,他是一個德國人,是19世紀的一個唯心主義哲學家,曾任柏林大學校長,也就是今天的柏林洪堡大學。
  • 傅瑩:人工智慧與國際安全治理
    感謝主持人的介紹,上午大家談到宏觀的看法和主張。 我特別想呼應一下許多人談到的,尤其是聯合國副秘書長法布裡齊奧·霍奇爾德、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司長王小龍和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他們談到的,關於構建人工智慧國際治理體系和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在人工智慧領域建立包容性很強的國際治理委員會通過共同探討、研究、吸納好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共同的國際規範,這是非常必要且緊迫的。
  • 2020國考面試模擬題:人工智慧新紀元
    如有疑問請加【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微信客服】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5202602573   面試離不開我們每日一天一點的積累,為了更好備考面試,寧夏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給考生們準備了面試模擬題:「人工智慧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