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梅州市中心城區公園城市總體布局規劃(指引)(2020-2035)》正式出臺。根據《規劃》,梅州將建設由「區域綠地—生態廊道體系—城市綠地」組成的市域綠地系統,實現「山水相依、錯落有致、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和諧秀美」的建設目標,構建「一核四心、一帶四廊、一環五山」,打造粵東北公園城市典範。
據了解,作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廣東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北部重要生態屏障,梅州的綠色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不斷厚植生態人文優勢,綠色發展指數位列廣東省前列。
目前,梅州城區已建成公園34個,其中綜合性公園4個、郊野公園3個,溼地公園2個,濱水公園7個,其他專類公園1個,社區公園5個,社區綠地12個。主要有足球文化公園、劍英公園、客家公園、百歲山健身公園、泮坑公園、 梅花山公園、濱江公園、梅江公園、東山親水公園、歸讀公園等。 據統計,目前現狀市區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1 平方米,覆蓋率42.95%,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 81%。
為進一步發揮綠色發展的基礎優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綠色生態價值的重要探索,全面體現綠色生態環境價值及 其提升帶來的經濟、生活、社會價值等,塑造強有力的競爭優勢,梅州以建設公園城市為抓手,開啟新一輪的綠色發展謀篇布局。
《規劃》指出,將在現狀基礎上,落實總規和控規大型綠地,建設功能豐富、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綜合公園。規劃綜合公園共8處,面積約283公頃。其中現狀保留4處,包括足球文化公園、劍英公園、梅花山公園、馬鞍山公園; 規劃新建4處,分別為江南新城綠軸中央公園、桃西公園、憲梓公園、蔡嶺公園。
郊野公園方面,將改造擴建現有郊野公園,挖掘城郊山體資源,構建群山繞城的格局。規劃郊野公園共6處,面積約2565公頃。其中改建擴建3處,包括百歲山郊野公園、清涼山郊野公園、明陽寨公園;規 劃新建3處,分別為金雞湖水庫公園、烏仙巖公園、石子垇公園。
體育公園方面, 選取規劃的公園綠地或挖掘利用邊角地、插花地、閒置地等規劃以綠化為本底,以體育鍛鍊為主要功能、兼有社區公 園文化休閒一般功能的體育公園。 規劃體育公園共18處,面積約18公頃,均為新建。
溼地公園方面,將以科普宣教、溼地功能利用、弘揚溼地文化等為主題,建設可供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生態型公園,創造聚水親水海綿化空間。 規劃溼地公園共4處,面積約90公頃。其中改建擴建2處,包括芹洋溼地公園、梅縣親水公園;規劃新建2處,分別 為芹黃溼地公園、梅塘灣溼地公園。
濱水公園方面,規劃沿梅江、程江、黃塘河、周溪、寨中河以及其他水系建設濱水公園,突出共享性和親水性,創造濱水生態化空間。 規劃濱水公園共16處,面積約238公頃。其中現狀保留4處,包括歸讀公園、東山親水公園、濱江公園、梅江公園 ;規 劃新建12處,包括程江濱水公園、黃塘河公園、東升濱水公園、周溪公園等。
同時,還將規劃其他專類公園4處,包括客家公園、植物園、小密植物園、兒童公園等。
關鍵詞:
粵東北公園城市典範
——貫徹「園中建城、城中有園、以人為本、人城和諧」的規劃理念,建設自然、城市、人和諧的山、水、林、田、城、園共融的生命 共同體,打造集綠色化空間、城市海綿體和公共活動場三大功能於一體的公園網絡體系,展現「青山環繞、玉帶匯流、城綠相融、百園棋 布」的城市生態和人文景觀。
——分區目標:老區見縫插綠,生態修補,打造小、多、勻的公園網絡;新區分級布置,完善體系,打造均衡合理的公園網絡。
——近期目標:到2023年,生態格局框架基本建立,綠化品質逐步提升,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遠期目標:到2035年,基本建成綠色共享、人文深厚、功能完善、治理高效的公園城市,實現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有效實踐。
一核四心、一帶四廊、一環五山
一核四心:一核指位於城市中 央的劍英公園和江南新城綠軸公 園;四心指百歲山郊野公園、清 涼山郊野公園、足球文化公園、 梅花山公園四個代表性公園。
一帶四廊:一帶指梅江綠帶、 四廊指程江、黃塘河、周溪河、 白宮河四條主要河流綠廊。
一環五山:一環指環繞城區的 連綿山體形成的綠環;五山指利 用城區外圍的山體規劃建設的5處公園。
梅城有哪些新的公園值得期待?
1、綜合公園——江南新城綠軸公園,位於劍英公園「兩館」南側,總面積約13.23公頃。
2、綜合公園——梅花山公園,位於東山大道與環城路交匯點東面,總面積約67.78公頃,近期對其進行改造提升。
3、綜合公園——憲梓公園,位於憲梓南路以南,總面積約30.18公頃。
4、郊野公園——百歲山郊野公園、位於學子大道西側,總面積約126.42公頃,近 期對其進行改造提升。
5、郊野公園——清涼山郊野公園,地跨長沙鎮、西陽鎮、三角鎮6個村,總用地面積6860公頃。以宗教文化、茶文化、客家文化為三大主題,打造西陽-高觀音、長沙-清涼山、泮坑-高觀音三條遊線。
【全媒體記者】黃思華
【通訊員】黎為科
【作者】 黃思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Plus】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