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了這次活動後,我們發現政治書真正『活』起來了!」復旦附中高二(7)班的孫嘉玥同學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孫嘉玥所說的活動,是他們提交的「模擬政協提案」—— 《關於完善學生社會實踐體制的提案》。今年,有3份凝聚了全國中學生智慧的 「最佳提案」,由政協委員代為提交到了全國兩會。
中學生參政議政,關注問題「接地氣」此次全國兩會3份中學生「提案」中,西安高新一中學生提交的是《關於加強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的提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提交了《關於進一步開展中小學節儉教育的提案》,復旦附中師生的提案是《關於完善學生社會實踐體制的提案》。
2015年4月,復旦附中收到「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邀請函,活動中產生的優秀「提案」經修改後,將由致公黨界別政協委員帶到全國政協會議。
校方感到,這是磨鍊學生的好機會。副校長方培君立即請曾出席過G20青年峰會的黃英櫻作為指導老師,在校內啟動組員招募。
很快,來自不同年級、班級的6名高中生走到了一起:黃一晟任組長,張劍楠、唐欣妍、劉暢、孫嘉玥、毛瑞清任組員。
提案究竟聚焦什麼?組員們就提案選題數次爭論,最終,「學生社會實踐」這一接地氣的選題,贏得大家青睞。
「我們想找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希望能為我們學生群體做些實事。」 提案的倡導者孫嘉玥對澎湃新聞說。
提案的背景是與上海的新高考改革試點相關的。2015年4月,上海發文將志願服務(公益勞動)、社會考察(調查)等社會實踐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並從2017年高考起,推動高校在自主招生時將社會實踐作為重要參考。
搜集資料、發放問卷、各類訪談、機構走訪、數據分析、撰寫提案,學生們給自己定下的原則是認真、嚴謹、客觀。
在調查問卷一項,學生們經過反覆討論,並最終確立4大類30小項的調查問卷,發放給校內200多名參加「2017年高考」的學生。
學生提案:為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分層機制為了撰寫社會實踐提案,學生們還分別採訪了上海市團市委社會組織工作部長、政協委員趙昕、長白街道長二一居委會團委副書記郭芳旋璇、普陀區宣傳文明辦孫濤、就職於社會實踐組織的孫兵等人。
根據他們的調查,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正在提高。參加過社會實踐人數的比例從相關政策出臺前的88.10%,上升至出臺後的92.03%。
作為2017年高考新政的首批體驗者,組員劉暢對此有著更直觀的體會:「我在新華醫院、街道等社會實踐基地,看到許多前來社會實踐的同齡人。」
將社會實踐納入綜合素質,作硬性規定,會否導致學生實踐功利化?
在提案的撰寫中,學生們也關注到了這一點。根據《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高中學段社會實踐應不少於90天,其中志願者服務不少於60學時,並由學校記錄學生完成表現。」
他們在提案中指出,高中生社會實踐過程還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報名途徑不豐富;學校、家長主導作用過強;學生對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不了解,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方對參與學生也不了解。
學生提出建議,應建立完善的分層機制,並根據受眾群體的年齡、學歷、相關技能等,提供合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活動的評估落實到學生身心成長。同時,在宣傳過程中營造良好的社會實踐活動氛圍,最大程度去功利化。
最終,這份歷經10多次修改的「提案」,通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向兩會提交。
徐曉蘭對復旦附中六名學生讚譽有加:「我們鼓勵並支持中學生參與國家政治建設,讓他們既會關心國家大事,更能關心身邊小事。」
致公黨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組委會主任張梧華告訴澎湃新聞,模擬政協活動培養了學生們的公民意識,讓他們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更了解社會, 2016年,這項活動將會在江蘇、浙江、上海、安徽、重慶、廣東六個省市開展,未來希望能推向全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