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螳螂放大到大象那麼大,它有多厲害?實際上昆蟲放大必死無疑

2020-12-11 朝辭小學僧

把螳螂的體型放大到象那麼大,它要麼憋死,那麼熱死,要麼癱在地上動彈不得。昆蟲作為低等動物,僅靠放大體型就敢和哺乳動物PK,簡直是開玩笑。

在網上經常看見一些人說把「昆蟲放大到老虎獅子那麼大可以秒殺它們」、「把昆蟲放大1萬倍就能稱霸自然」、「同體型昆蟲無敵」等等,這些言論我稱為「昆蟲放大無敵論」。到處宣揚這些言論的人對昆蟲的特性一竅不通,單純的認為「螞蟻能舉起自身幾十倍重的物體、蜣螂能推動自身幾十倍重的糞球,所以將昆蟲放大,它們就是無敵的。」這種言論都是極為片面的,只看見了體型和力量的對比,卻忽視了昆蟲的身體特性。

簡單來講,昆蟲的特性決定它們只能微型化,無法大型化,將昆蟲體型放大到巨型哺乳動物那麼大,只有死路一條。昆蟲作為低等動物,缺陷很多。

昆蟲的呼吸方式是硬傷,放大後會迅速窒息而死。

昆蟲擁有特殊的呼吸方式,螳螂就是一種昆蟲,昆蟲的呼吸循環系統是開放式循環系統,昆蟲在體側壁有氣門,與空氣接觸,通過氣管直接將空氣送入細胞間隙為細胞供氧,而不是通過血液運輸。較高等的脊椎動物是閉管式循環系統。

昆蟲的呼吸系統對氧氣利用率極低,如果昆蟲體型增大而空氣含氧量不增加,昆蟲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維持生存。所以將螳螂放大到大象那麼大之後,它的呼吸系統無法快速將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會因全身缺氧而死。

昆蟲最輝煌的時期是3億年前的石炭紀末期,那時候的大氣含氧量為史上最高值,達到了35%,整個石炭紀的平均大氣含氧量為32.3%,所以當時出現了地球史上最大的昆蟲(「大氣含氧量越高體型越大」只適用於節肢動物),翼展75釐米的巨脈蜻蜓(體長70釐米的普莫諾蠍和3米長的巨型馬陸不是昆蟲)。

儘管巨脈蜻蜓是昆蟲的極限,但它體重還不如一隻鴿子,所以昆蟲一直沒有大型化,因為大氣含氧量不支持,強行增大昆蟲體型,它們的呼吸系統跟不上,會被憋死。

僅憑這一點,就足以推翻「昆蟲放大無敵論」。

昆蟲的散熱能力也很低,放大後會熱死。

昆蟲不是恆溫動物,它們沒有成熟的體溫調節技術,渾身覆蓋的幾丁質外骨骼也阻礙了熱量散發,無法像哺乳動物一樣出汗來降低體溫,昆蟲調節體溫主要依靠簡單方式,比如晝伏夜出,哪裡涼快待在哪。比較高級的昆蟲會將熱量引導到腹部,把腹部當作散熱器。還有些昆蟲會將體液或排洩物留在體表,靠蒸發來散熱。總之,昆蟲的散熱方式非常簡陋。

我們都知道,隨著體型的增大,物體的相對表面積(體表面積與體積之比)就會相應減小,導致體表發散比率變小,熱量流失的速度就會變慢,因此體型越大的動物越不容易散熱。

如果把螳螂的體型變成大象那麼大,它無法快速排熱,導致核心溫度過高,會被活活熱死。

外骨骼只適合微型動物,不適合大型動物。

昆蟲體表有角質層,主要成分為幾丁質,角質層除了能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和保護內部構造外,還能與內壁所附著的肌肉共同完成各種運動,跟脊椎動物體內的骨骼有相似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外骨骼對於昆蟲和所有節肢動物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它們體型不大,體重很輕,所以外骨骼非常給力。但如果將它們體型放大了,外骨骼的承重就是個大問題。把螞蟻放大到人類那麼大,它們的細腿就無法承載它們的體重,會癱在地上。螳螂放大到大象那麼大,它們走路都很困難。

昆蟲的神經系統也很差。

節肢動物的神經衝動傳導速度約為1-2m/s,所以昆蟲體型越小反應速度越快,這就限制了它們的體型發展,否則會死於反射弧過長,如果螳螂有大象那麼大,你踢它屁股一腳,它要好幾秒才能反應過來。相比之下,脊椎動物神經衝動傳導速度至少是100m/s,你踢大象屁股一腳,它能立即做出反應。

總之,昆蟲的進化水平是很低的,哺乳動物在各方面都對昆蟲具有碾壓般的優勢,這是幾億年的代差,昆蟲僅靠放大體型就想和哺乳動物PK簡直是異想天開。如果昆蟲變大了就是無敵的,那它們為何不努力演化出巨大的體型呢?因為它們的身體特性不支持,註定它們只能微型化,不能大型化。

所以,鼓吹「昆蟲放大無敵論」的還是歇歇吧。

相關焦點

  • 是不是螳螂體內都有鐵線蟲?沒有螳螂就無法存活嗎?
    如果每一隻螳螂的體內都有一根鐵線蟲的話,那麼,螳螂就離滅絕不遠了。所以,螳螂體內有鐵線蟲是機率性的。不過作為鐵線蟲主要的寄主之一,螳螂體內有鐵線蟲的概率稍大一些而已。那麼,鐵線蟲是如何進入螳螂體內的呢?如果鐵線蟲離開了螳螂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幾個有意思的問題。
  • 齊白石把草蟲畫成了照片,把畫面放大20倍,看螳螂的這個小動作!
    草蟲畫在宋代的時候就有很多畫了,一直到清代的畫壇,草蟲畫還是一些文人雅士樂於刻畫的題材,但是這些草蟲畫都是以草蟲作為配角出現,並沒有真正地把草蟲畫放在視覺的中心,直到齊白石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僵局。齊白石草蟲畫放大局部看上去似乎是一幅平常的畫,但是放大之後你會發現蟬和螳螂的細節,下方的螳螂微張前肢,似乎在找著力點,後肢牢牢地立於地面之上,仿佛隨時準備騰空一躍。
  • 難以理解的螳螂
    首先,螳螂是一種將全世界都不放在眼裡、自帶王者之氣的生物。小小的螳螂戰士,總是對著比它龐大得多的各路對手,無畏地舉起手中的利刃。螳螂絕對是一腔蠻勇,見鳥吃鳥,見蛇吃蛇,見蜘蛛吃蜘蛛,見青蛙吃青蛙,見蜥蜴吃蜥蜴,見老鼠吃老鼠,見甲殼蟲吃甲殼蟲,連一部鐵甲的車子把它擋了,它也會拍案而起、拔刀就上。可謂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 《MOVE圖鑑:昆蟲》一本有溫度的昆蟲百科全書
    我是@Mfamily親子遊,家有二寶。某天,一年級的哥哥從學校的自然課上帶回來一隻馬陸。老師讓他們好好養,還要和它交朋友的時候,親娘真是毛孔悚然,大亂方寸,差點就甩它到地上。不如看看這本《MOVE圖鑑:昆蟲》,日本講談社的當家科普圖鑑。11大類1200多種昆蟲,完全稱得上是「捧在手裡的昆蟲博物館」。
  • 哆啦A夢的放大縮小燈實際上是個坑?
    因為那些道具一旦效果顯現,無論基於哪種原理或許都會給人帶來相當大的危險!不過,說到這些危險,大家都有想到過為什麼嗎?比如放大縮小燈。那麼,人體放大或者縮小几十倍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首先,如果把人放大到和巨人一樣,身高增長十倍的話,那麼人體首先會因為受不了自己的自重而垮掉,因為身高增加十倍的時候,其實體重是增加了一千倍,1米8體重80公斤的人在18米高的時候重量要達到80噸,在這種情況下,人是完全無法維持現在的形體的,會在瞬間被自重壓垮。
  • 動物森友會》部分昆蟲知識科普
    如果按照比例將虎甲放大到與人類身高相當的大小,那麼其奔跑速度就可達時速1000公裡,已經接近於音速,基本相當於一般民航客機的巡航速度,是一級方程式賽車車速的兩倍有餘。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想要捉它,虎甲蟲是會咬人的,巨痛!
  • 螳螂——貪食的昆蟲,卻能吃很多食物
    螳螂——奇怪的就是這貪食的昆蟲,能吃這麼多的食物。掘地的黃蜂常常受到它的騷擾。它常在黃蜂地穴的附近,等待一箭雙鵰的好機會,即黃蜂和它所帶回來的俘虜,有時好久也等不到,因為黃蜂已疑慮面有成備,但是最終還是提到一個不小心的。
  • 有了它,手機秒變顯微鏡,看看放大400倍後的微觀世界有多美
    而今天,在某寶上發現了一款非常好玩的手機鏡頭,Tipscope手機顯微鏡,有了它,手機可以秒變顯微鏡,最多可以將物體放大400倍。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我們一起來試一下就知道了。收到後,發現Tipscope手機顯微鏡真的比預想的要小很多,整個包裝和手機差不多大小。打開之後,發現除了顯微鏡鏡頭之後,還附贈了兩個切片。
  • 如果地球上所有動物體型變得同樣大,哪一種的單挑能力最強?
    我們熟知都動物小到螞蟻,大到鯨魚,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動物界中,往往體型的大小決定能力的強弱,肉搏戰中,體型就是力量的代表,體型越大力量往往越大。海中的藍鯨,身長超過了20米,它們就是海洋的霸主;陸地上的大象體重也超過了2噸,一群獅子都不敢輕易招惹它。
  • 放大5倍還是10倍,你說了算!
    米粒上雕刻了幾十個人臉我們平時看到一些關于欣賞畫家畫作的文章,往往會看見諸如放大8倍、放大10倍甚至幾十上百倍的字眼,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完全是為了博人眼球,其實我想說,這真的有很大一部分都被網友們誤解了齊白石筆下的蒼蠅齊白石的100多件作品囊括了他的人物、山水和花鳥等多種題材,而他的20多幅工蟲畫更是成為整個畫展的焦點!
  • 螳螂算是昆蟲界的平頭哥嗎?螳螂:不服來啊!
    小時候最喜歡玩的昆蟲之一就是螳螂了,以前只知道它比較兇,用手去抓的時候螳螂立馬就做出作戰的姿勢,甚是威武,但也只是如此而已,還是被我們玩弄於手掌之中,但一般玩夠了之後都會放掉,螳螂表示很無奈。今天在路邊樹幹上發現了一隻螳螂,於是就饒有興趣的去觀察了一下,螳螂居然不害怕,也不躲開,一開始若無其事,後來還想做出戰鬥架勢,真是大膽啊。這讓我想起了以大膽著稱的非洲平頭哥,還是應了那句話:不在戰鬥中,就在去戰鬥路上!
  • 微距到底有多微,一張圖教你搞懂放大倍率
    不少人都會有拍微距或者買一隻微距鏡頭的想法,但是你知道放大倍率這個東西是什麼意思嗎?這裡有一幅超簡圖,讓你快速了解微距鏡頭的不同放大率,實際上有什麼效果。放大倍率指在鏡頭的近攝端時(即最近對焦距離處),被攝物的大小與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的影像的比例。通常以「x」或是比率表示。
  • 放大10倍還是20倍,你說了算!
    放大10倍還是20倍,你說了算!相信有不少網友都曾經參觀過各類藝術展、畫展,一般情況下,多數作品都可以一目了然地觀察到各種細節,但在看一些非常精緻小巧的藝術品或者畫作時,就沒那麼容易了,往往我們必須貼得很近,才能觀察到作品中那些令人震撼的細節。比如一些精美的微雕、繪畫類作品,都有著非常驚人的細節。
  • 觀察力與好奇心:這麼厚一本昆蟲圖鑑,為什麼是寫給孩子的?
    剛翻開《MOVE圖鑑 昆蟲》時,我有點喜憂參半。這是一本設計很棒、對愛好者和非愛好者都很友好的圖鑑,但是因為它大而全,讓我想到了當初買的宋詞鑑賞辭典,我只把喜歡的詞人作品讀了,之後就放在書架上吃灰。多次搬家之後我的藏書已經全部散失了。現在每看一本書都有一種要立刻讀完「榨乾」的緊迫感。吃掉一本昆蟲圖鑑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 前置放大與功率放大(1)
    聲電轉換:聲電轉換的關鍵元件是駐極體振動膜——它是一片極薄的塑料膜片,在其中一面蒸發上一層純金薄膜。然後再經過高壓電場駐極後,兩面分別駐有異性電荷。膜片的蒸金面向外,與金屬外殼相連通。膜片的另一面與金屬極板之間用薄的絕緣襯圈隔離開。
  • 海南有間昆蟲博物館「蟲窩窩」探奇
    在位於文昌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有一間名叫「蟲窩窩」的昆蟲博物館,裡面呈現了近400種昆蟲的標本,主要集中在鱗翅目、鞘翅目、螳螂目。 走進館內,滿目綠意盎然,一曲交疊著蟲鳴的昆蟲交響樂瞬間讓參觀者有了置身叢林之感。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螳螂的標本,熱帶地區的螳螂分類最豐富。
  • 組圖:比利時6隻巨型機械昆蟲漂洋過海到蘇州
    4月4日上午,6隻比利時巨型機械昆蟲首次漂洋過海來到蘇州大陽山植物園,這些身體放大數千倍的巨型機械昆蟲與在場觀眾進行互動體驗,為昆蟲愛好者們呈現一場身臨其境的絕妙機械盛宴。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巨型機械昆蟲將自然界的昆蟲鐵甲化,打造「蟲族變形金剛」,原創設計師依據生物世界裡的昆蟲原型,結合現代聲、光、電、機械傳動等先進科技製作而成,不僅能眼動、嘴動、頭動、手動、尾動,在行走過程中甚至能夠發聲、噴霧,其形態、動作、聲音都能達到栩栩如生的仿生效果。
  • 黑科技-圖片無損放大軟體Topaz A.I. Gigapixel v3.0.4,人工智慧就是那麼厲害
    圖片無損放大軟體Topaz A.I.
  • 您希望孩子有怎樣的童年 | 學科作文練寫手冊 科學作文: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我能通過放大鏡對昆蟲的身體結構的細部、活動情況等進行細微觀察,並通過對比,發現放大鏡下的奇妙昆蟲世界,培養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2.我能清楚、具體、有條理地記敘放大鏡下觀察到的昆蟲身體結構、活動情況,從課外了解到昆蟲的生活習性。3. 我能借鑑科學小品文的方法,靈活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1.你觀察過哪些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