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他的眼裡常含淚水?專訪鍾南山傳記作者熊育群:我只把他當普通...

2020-12-08 瀟湘晨報

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讓地球按下了暫停鍵。在這場世界性災難面前,中國記住了一位耄耋老人,他就是84歲的鐘南山。

由作家熊育群撰寫的12.5萬字的長篇紀實作品《鍾南山:蒼生在上》,在今天出版的《收穫》雜誌長篇專號2020春卷上,作為頭條首發。

那一夜鍾南山奔赴疫情「震中」

「2020年1月18日,現代速度的高鐵刺穿凜冽的夜色,向著疫情正在失去控制的『震中』武漢呼嘯而去。」熊育群的作品,就從鍾南山登上馳往武漢的高鐵寫起。

鍾南山坐高鐵奔赴武漢

那一夜鍾南山奔赴疫情「震中」,匆匆的行色,睏倦時凝重的表情,危急關頭的果敢與擔當……在迎面撲來的死亡陰影之前,國家迅速踩下了緊急隔離的閘門。

鍾南山是個公眾人物,他的事跡人所皆知,幾乎沒有虛構的空間。但在這部12.5萬字的作品中,熊育群卻把筆觸深入到了鍾南山的內心世界,從他的精神與情感進行了大膽的挖掘,並且打破時空,將人物置身於尖銳複雜的背景與宏大的視野,以文學的力量復原某些重大時刻,記錄歷史,留下現場,並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

他活著就是一個歷史人物了

《鍾南山:蒼生在上》以六個獨立而又相連的章節,兩場相隔12年持續的觀察與採寫,從鍾南山家庭成長環境,到他的求學之路、愛情與婚姻、醫學追求……從最普通平凡的日子到充滿挫折的人生命運,在時代變遷與複雜嚴峻疫情的廣闊背景中,以大量翔實豐富的細節,刻畫出了一個立體又真實的人物形象。

鍾南山兄妹與父母合影

熊育群說,「非典時我寫了他,那時候我在《羊城晚報》當編輯。17年後又寫了他。在我看來,他就是歷史。」

他在新書後記中這樣寫道,鍾南山是值得書寫的。他活著就是一個歷史人物了。寫作者有責任記錄他寫好他。他的所作所為,將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他的出現,是我們時代的幸運!他也將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只把他當普通人來寫

但如何寫好鍾南山這樣一個人物?寫作時,熊育群把握住一條準則: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是一樣的,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當普通人來寫。

在書裡,熊育群多次寫到了鍾南山的淚水。

「子夜/晝短夜長/書寫一位耄耋老人/那一夜匆匆行色/何以連接了萬家哀哭/他的眼淚/落成一個國家的淚水」。

鍾南山落淚

熊育群說,非典時期鍾南山經歷的比現在難多了,但我從沒有見過他落淚。這一次,他多次淚目,都是真情流露。

他說,「我一直在想,非虛構作品塑造人物,如果只是寫他的行為,不能寫到他內心的情感與精神,這樣的人物是難以寫活的。既然是文學作品,我完全可以寫他的情感與精神,雖然這是我在寫,但並非完全沒有依據,這個依據就是現實的邏輯和我對他的認識與把握。流淚就是他情感最強烈的時候。」

12.5萬字的《鍾南山:蒼生在上》究竟是如何寫成的?晨報記者對熊育群進行了獨家專訪。

對話熊育群

&nbsp>

作家熊育群

新聞晨報:一口氣讀完這部鍾南山紀實文學作品,非常震撼。請問,為什麼給該作品取名《鍾南山:蒼生在上》?

熊育群:用蒼生在上這四個字,想描述的是鍾南山這個人物的情懷和悲憫。他對病人也好,對生命也好,他的一種悲憫與情懷,他的心裡裝著病人,為了病人什麼都可以豁出去,他把人的生命看的至高無上。

新聞晨報:這篇傳記為何從那一夜鍾南山奔赴武漢切入?

熊育群:這樣切入很自然,這場戰役對鍾南山來講,正是從這裡開始的,他接到了國家交給的任務,情況又是那麼緊急。從文學上來說,那就是一個出徵的場面,由此展開人物的故事。

鍾南山

新聞晨報:鍾南山的事跡幾乎人人皆知,要寫這樣一個人物,寫作者的創作空間在哪裡?您在寫作上進行了哪些探索?

熊育群:鍾南山幾乎是一個透明的人,如果去網上搜索,他的資料全都有。可以說,他幾乎是個沒有秘密的人。但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我把這些信息連接起來,將它們融為一體,從中你可以看到他的心路歷程。每個人對待事物或人,都有不同的評價、眼光和認識,我的書寫,是把我的眼光、思想跟認識帶進文本。是我心目中的鐘南山。不再是新聞報導中的鐘南山。對於鍾南山這個人物而言,我通過他把兩場很大的疫情帶出來,這也是我寫作的意圖。不是只限於這一個人,而是將這個人物置身於一個大的時代,通過他來反思社會。這也是一個作家可以有所作為的空間。

新聞晨報:您在後記中寫道:中國有個鐘南山,這將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在寫作時,最大的難度是什麼?

熊育群:他是一個公眾人物,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你還能寫他,這是一種挑戰,仿佛一場「戴著鐐銬的跳舞」。但所謂的難處也是特點,也是特色。把難處克服了就是難能可貴的作品,具有獨特價值。

新聞晨報:非典之後您專訪過他,時隔17年後再寫,展現在您面前的鐘南山有什麼變化?

熊育群:他很率直很性情,這些年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他的本性,並且為人謙和。他的性格、性情貫穿一生。一件事情的處理或許有當時的原因,但事情疊加在一起,就反映他這個人,反映他真實的品格。堅持自己的良知,勇往無前地去做,這是他身上最可貴的東西。而正是這樣一種情懷,讓我特別有衝動要寫他。

&nbsp>

鍾南山為病人看病

新聞晨報:從這部作品中讀到,鍾南山的一生充滿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挫折,您認為,面對挫折,他身上最硬核的精神是什麼?

熊育群:最硬核的,是他有一種不屈的精神。有一種事業心,在事業上一定要做出成就,有股頑強的動力。他不服老,雖然84歲了,但如果說他是個老人,他會不高興。到這樣的年齡依然上班,依然忙碌,把事業看得高於一切。所以,在事業面前,一切困難都不能讓他屈服。

新聞晨報:這部傳記最初寫完是9萬字,後來不斷增加,變成了12.5萬字。寫作中,經歷了怎樣的修改過程?

熊育群:我寫作時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大都是晚上二點才上床,寫得腦子就像發熱的轉子,還會脹痛。熬時間只是一個方面,最麻煩的是我寫的是正在進行中的事情,它時時都在變化之中!新的事實出現了,又得補充,不準確的地方還要修改。這是一種無休無止的折磨,我天天關注新聞,搜尋信息,看到手機都想吐了。我不想放過任何細節。

鍾南山在病房裡

新聞晨報:您在後記中說,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是一樣的,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當普通人來寫。面對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你如何把他當成普通人來寫?

熊育群:這與我的世界觀有關。在我看來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這取決於他願不願意去做。人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我眼裡,鍾南山與所有人一樣,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自己也說過:「其實,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也許歷史機遇把一個人推到了某種位置與高度,但這個人還是這個人。

新聞晨報:在非典和新冠肺炎兩次重大疫情面前,鍾南山都以敢於說真話著稱。敢醫敢言,就是他的天性。他這種天性的養成,哪些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熊育群:有些是他血脈裡的東西。其次,家庭有此傳統,書裡很多地方寫到了他家的家風。這也是鍾南山本人價值觀的追求。他是一個科學家,求真務實,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面對疫情,很多人會因此喪命。生命是至高無上的,這樣的信條給了他底氣。

&nbsp>

鍾南山2019年獲「最美奮鬥者」

新聞晨報:書中有大量的細節描寫,仿佛每一次重大事件發生時您都在他身邊。寫作這樣一部紀實作品,您前後多少次採訪鍾南山?如何努力接近他內心的風暴?

熊育群:這就是作家的一種寫作能力。關於鍾南山本人的情況,我對他非典後有過深入的採訪,從他那裡得到了不少材料,這些年也在長期關注著他。他的助理蘇越明在十分忙碌的情況下,一直不斷地回答我的問題。很多重要的事情得到了鍾南山的印證和解答。我也採訪了鍾南山團隊的醫生,到了他工作的醫院廣醫一院。呼研所的黃慶暉書記、廣醫一院中醫科張志敏主任等都提供了幫助。大量的積累,直到這個人物在你心裡活了。

&nbsp>

鍾南山與妻子李少芬

新聞晨報:您在書中寫到了鍾南山的家庭、愛情與婚姻。這也是很多讀者非常關心的。他在情感上最打動人的是什麼地方?

熊育群:最打動我的是他的大愛情懷。醫者仁心,在他身上得到最大體現。他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急病人所急,這種大愛精神與人文情懷,也是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風範,包括他對家庭的責任、對婚姻的忠誠。我覺得,他最大的特性就是他的仁心。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收穫》雜誌首發鍾南山長篇傳記:一個醫者的仁愛之心和道德風骨
    4月15日,「鍾南山談到妻子滿臉幸福笑容」相關話題衝上熱搜第一,這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的真情實感、生活的另一面不由流露出來,即將出版的《收穫》雜誌長篇專號2020春卷上,作家熊育群採寫的9萬字人物傳記作品《鍾南山:蒼生在上》將頭條首發。
  • 我愛這土地 |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我愛這土地 |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點擊收聽▾我愛這土地作者:艾青朗讀:張瑞涵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 鍾南山進高考語文題,這本書記錄他的哪些故事?
    據媒體報導,今年全國Ⅲ卷高考語文題中,實用類閱讀材料為《對話〈鍾南山:蒼生在上〉作者》。著名作家熊育群正是這本書的作者。他用15萬字,記錄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今年新冠疫情中的果敢與擔當,也記錄了許多中國人的抗疫經歷。
  • 鍾南山進高考語文題 這本書記錄他的哪些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近日,「鍾南山進高考語文題」登上熱搜。據媒體報導,今年全國Ⅲ卷高考語文題中,實用類閱讀材料為《對話〈鍾南山:蒼生在上〉作者》。著名作家熊育群正是這本書的作者。他用15萬字,記錄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今年新冠疫情中的果敢與擔當,也記錄了許多中國人的抗疫經歷。
  • 【我的扶貧故事】遊龍: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一家五口人擠在一處稍微幹一點的地方,王合昌正用一口大盆頂在他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頭上,為家人遮風擋雨。  我正準備走近一點,跟我一道的村幹部立馬拉住我,在我耳邊小聲地說:「他老婆是個瞎子,脾氣暴躁得很,不要靠得太近!」  話還沒有說完,那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女人果然不停地揮舞著手臂,生怕我們靠近一樣,顯得焦躁不安。
  • 眼裡常含淚水 可能是淚道堵塞
    (原標題:眼裡常含淚水 可能是淚道堵塞) 家住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的陳大媽是個開朗的人
  • 艾青: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原文欣賞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愛這土地》侵略者就是那暴風雨、是那激怒的風、是那洶湧的河流,打擊著中國這片淨土,而人民便是那隻小鳥,面對著殘酷的環境,卻只能發出那嘶啞的聲音,他們期盼著黎明的到來,但最終含著淚而離去,含著那對這片淨土的愛而離去。
  • 鍾南山:蒼生在上
    作者熊育群出版花城出版社日期2020年6月疫情期間,許多作家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由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熊育群創作的紀實文學《鍾南山:蒼生在上》尤為引入注目。本書共分6個章節,圍繞鍾南山的家庭成長環境、求學之路、醫學追求、婚姻家庭、抗擊「非典」、迎戰新冠肺炎等方面,深度挖掘鍾南山在時代變遷中的奮鬥故事和心路歷程,刻畫了醫者仁心、敢醫敢言的「鍾南山」。「強者,大成就者,挫折就是人生的階梯,有挫沒有折。」
  •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愛情只有開頭的錯位沒有結尾的圓滿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不論是在冬夜的寒風裡,還是行走時安靜的氣氛裡,或是走在人海裡的形單影隻。答案別人不得而知,但是我最清楚,因為所有的淚水裡都有一個人,這個人愛而不得卻又念念不忘。午夜夢裡常會卻也是那樣矜持,因為不知道我愛的你是否愛著我,也不知道愛你的我在你內心裡是否有一個位置。所有的這一切都沒有答案。其實,我想告訴你的是,南方的冬天也很美,一整條街道都是金燦燦的黃色美,而不是我們曾以為的蒼白落寞。
  • 橘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寵主:因為我在切洋蔥~
    橘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寵主:因為我在切洋蔥~一寵主的家裡養了一隻貓咪,是一隻橘貓,這隻貓咪還是一隻短腳貓,腿腿特別的短,看著很可愛。寵主也是很疼自家貓咪的,看它的體型就知道了,看著就很有質感,有種渾身都是肉的感覺。這隻貓咪還特別的黏人,只要寵主在家,它就一定會黏在身邊。
  • 雪域高原上的「校長媽媽」,為何眼裡常含淚水?
    10年援建,「青·海」情深,8月24日,記者前往海拔3730米以上的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專訪瑪沁縣第一民族小學校長扎西措,走進這位雪域高原上的「校長媽媽」的故事。「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眼裡常含淚水丨石阡縣五德鎮桃子園村駐村第...
    一家五口人擠在一處稍微幹一點的地方,王合昌正用一口大盆頂在他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頭上,為家人遮風擋雨。我正準備走近一點,跟我一道的村幹部立馬拉住我,在我耳邊小聲地說:「他老婆是個瞎子,脾氣暴躁得很,不要靠得太近!」
  • 鍾南山院士——他就是這樣的人
    1936年出生於江蘇南京,據鍾南山院士說,父親之所以為他取了這樣一個名字,除了與出生地南京有關,與鐘山有關,父親更希望鍾南山能夠像山一樣,茁壯成長,屹立不倒。鍾院士出生的年代,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日寇飛機對南京的轟炸,把鍾院士的房子也炸塌了,當時還只有一兩歲的鐘院士被埋在了屋裡,他的命是外婆撿回來的。也許,他的名字也護佑著鍾院士。
  • 《鍾南山:蒼生在上》——從抗擊「非典」到「新冠」疫情,全面展現...
    本書側重描寫了在 「非典」「新冠」這兩場「戰疫」中,鍾南山所履行的醫者責任。同時穿插了鍾南山的家學淵源、成長求學經歷,他所帶領的團隊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等故事,立體地展現了這一位備受敬仰的院士形象。鍾南山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
  • 鍾南山上了高考語文卷的背後,一本書這樣誕生
    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說,《鍾南山:蒼生在上》也是花城社的抗疫力作,他為能上高考語文卷既意外又高興。程士慶介紹,《鍾南山:蒼生在上》作者熊育群自2003年「非典」期間便採訪過鍾南山,積累了大量素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對鍾南山又進行了多次採訪,記錄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和幹部群眾感人的抗疫故事。
  • 災難面前國人為什麼「迷信」鍾南山?看看他的簡歷你就懂了
    但抗擊肺炎,小編只信他——鍾南山。十幾天前,一個老人在高鐵上打盹的照片刷屏全網。如此地奔波忙碌,讓鍾南山的夫人李姨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你們能不能給他多睡一會?」李姨看著眼睛都熬紅了的鐘南山既生氣又心疼。然而,相伴半個多世紀的她,了解丈夫的脾氣,「勸是勸不住的,因為他太在乎自己的病人了。」除去本身的職業色彩,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耄耋老人。
  • 李楊: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 因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本期嘉賓 李楊 27歲 銀行職員 朗讀《我愛這土地》 本期嘉賓 《我愛這土地》 作者:艾青
  • 鍾南山接受專訪 哽咽稱李文亮英雄 替他感到驕傲
    11號,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在廣州接受了路透社記者的專訪。在長約90分鐘的全英文採訪中,鍾南山院士就對疫情未來預測等問題進行了解讀,並哽咽談到了已經去世的李文亮醫生。鍾南山院士表示,"我們基於數學AI模型進行了預測,同時也基於對近日實時發展的監控以及中國政府的大力幹預進行了預測,因此我們推測高峰可能在2月中旬或下旬達到。這樣,然後保持一定的平穩,或類似水平,再然後下降","最近幾天在武漢,儘管在武漢不斷變化,但在其他地方,第二的廣東省,以及浙江省和一些其他地方,新確診的數字正在下降,並逐漸下降。
  • 【課堂實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春望》《月夜》中兩滴詩聖之淚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師:看到破碎的山河,看到流離失所的人民,詩聖的眼裡常含……?生:淚水。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望》《月夜》兩首詩中,也都有一滴清淚。老師想請一位男生朗讀《春望》的這一滴淚,再請一位女生朗讀《月夜》的這一滴淚。男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女生: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