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安能兩家不約而同地推出升級版定價新模式,順豐快運首推「純重特配」,百世快運「雙龍項目」持續發力之際,有一家快運巨頭除了復工復產跟進打折促銷、開年融資到位、發布雲招商外,一直非常低調,與往年行事風格大相逕庭。
一、成本嚴控,一季度卓有成效
這樣「默默無聞」的巨頭,卻得到資本的一致青睞,除春節後低調到帳10億外,行內人士都非常認可。
為此,特別向高層求證,回覆說復工第一季度已經「接近盈虧平衡,盈利差一點點」。相對於成立僅五年的壹米滴答來說,已經難能可貴。
尤其是在遭遇新冠肺炎這隻超級黑天鵝的前提下,這樣的成績已經非常亮眼。資本普遍認可不僅是因為經過五年的搏殺,壹米滴答已經殺入第一集團軍中,而頭部的快運網絡是整個行業的稀缺資源,更是因為資本喜歡看到模式不斷被驗證,業績持續向好。
二、產品升級,雙網融合加速
去年7月初壹米滴答與優速正式開始戰略整合,優速很長一段時期陷入沉寂,在當前虎狼相爭的競爭格局裡,「失聲」的優速更讓人不斷猜測:到底是在醞釀啥大招?甚至可以理解其在蓄勢待發,此時無聲勝有聲。
3月5日,壹米滴答集團全國及各省區快遞、快運網絡理事會正式成立。這個網絡理事會體系成立的背後,是壹米和優速全面融合的標誌性事件,意味著經過近9個月的努力,雙方已經從完成了自上而下的整合。
當天,掌舵人楊興運向全網發了一封公開信。在這封信中,掌門人楊興運首次提出「三網共存共享」的理念:
「快遞網絡、快運網絡、區域網絡三網共存,這是壹米滴答集團的獨有特色與優勢。隨著融合共享不斷推進,三網夥伴在產品共享、資源整合降本、服務提檔升級等諸多方面,將越來越真實的體驗到壹米滴答平臺的核心競爭力與持續發展力。」
這種體系,行業獨創、稀缺可貴,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產品供給和服務保障能力,為業務的深度協同及基建投放埋下了伏筆。
自2019年6月與優速快遞融合以來,壹米滴答集團在運營方面時效線路融合共1000餘條,累計節約成本2000多萬元,時效提升路由500多條;在優速在加入後,壹米滴答集團升級擴容分撥30多個,撤併了70多個分撥,新開與拉直了大量車線,這些業務層面的融合,不僅提升了分撥的操作能力與效率,還進一步降低了成本,為網點在市場上的發力奠定了基礎。
當前,壹米優速「併網」已有一周年,壹米滴答已百分百控股優速,可以說雙方的融合已經足夠深入,「一體化」運營和協同正在加速推進,其中一系列產品的升級上線就是最好的註腳和說明。
3月上旬,壹米小件產品進行了再次升級,首發「次晨達」「次日達」兩款服務產品;緊接著4月,其還正式上線了一款定位於單車單票的服務產品「專車直送」。
7月1日,優速快遞發布「U系列」新產品:U3、U10、U30、UY70、YU150,分別覆蓋0-3KG、3-10KG、10-30KG、30-70KG、70-150KG五大公斤段。
該系列產品在優速原有330限時達這個拳頭產品的基礎上,新增了30-70KG、70-150KG這兩個公斤段產品,從重量段來看,壹米滴答與優速快遞的產品形成了無縫隙連結。壹米滴答與優速快遞重新梳理產品後,涵蓋了全公斤段的產品,「大小通吃」,全場景覆蓋,有利於集團的整體發展。
隨著青藤、蟻鏈等品牌發布,開始市場首秀,依稀可以看到壹米滴答的影子,坊間甚至笑稱二米滴答、三米滴答,同樣有資本站臺的新秀登場,也說明了行業對壹米模式的認可。隨著快遞、快運與區域三網融合,或許未來壹米滴答會向行業交出一份更為驚豔的答卷。
三、貨量為王,前景可期
近日,運聯智庫發布零擔貨量榜,壹米滴答集團2019年度貨量1015萬噸,再次蟬聯「貨量王」!
這說明過去一年壹米優速雙網融合、快遞、快運、區域的「三網並舉」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壹米滴答與優速正通過資源互補共享,圍繞大包裹、電商件、零擔等業務持續發力,發展勢頭迅猛。
快運是塊過2萬億市場規模的大蛋糕,目前多家巨頭激戰正酣,市場格局並未最終確定。大小票零擔市場正是壹米滴答集團所深耕的領域,近年在電商的刺激下,製造業銷售渠道下沉,訂單也越來越碎片化,廣闊待整合的細分市場更是給壹米滴答的持續成長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壹米滴答集團正著力推進「萬網計劃」。網絡持續下沉到五六線城市及偏遠鄉村,擴大網絡覆蓋率,踐行快遞下鄉工程,滿足家電下行、農產品上行等剛性需求。隨著「萬網計劃」的推行,深度市場也隨之鋪開。盲區的減少網絡覆蓋率的進一步提升,也助推了服務的進一步提升。
截止2020年7月,壹米滴答集團網絡已覆蓋全國31個省市及港澳臺,全國網點數超過25000家。今年還將加速拓網,預計快運快遞網點年末將達30000多家,新投車線500餘條,加大全自動化分揀設備、即卸即裝自動化設備升級,提升操作效率,助力區內件+區域互流件+省際件全面提速打造高融合且高效的物流網絡,進一步為加盟商賦能,提升品牌競爭力。
另一方面,今年在產品、服務、場地、車線、系統和末端網點等方面持續融合。在場地方面,對於同城皆有快遞快運的分撥,預計今年年底實現80%融合;對於只有快運場地的城市,分撥全面開放,逐步導入快遞業務。在幹線方面,基於線路分級,以雙方融合後貨物流向為基礎,進行路由重組設計,同時結合雙方全程時效,梳理設計幹線融合後路由節點。在末端網點方面,保持快遞、快運品牌獨立和管理獨立原則之下,充分考慮地域經濟分布不平衡性,在部分地區鼓勵末端融合共享。
這樣的網絡,腳踏實地,雄心萬丈,怎麼能不讓人無限遐想?!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