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萬峰林下,有幾個村寨都是布依族群眾的聚居地,鄉愁集市所在的雙生村便是其中之一。每年的農曆六月間,雙生村的布依族的人們都會聚齊在鄉愁集市的小廣場,舉行隆重的祭水放生大典,祈求一年當中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以尊崇傳統,注重文化傳承為目標,本著布依族同胞對山水生靈的嚮往和敬畏,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萬峰林鄉愁集市將於7月27日(星期六)舉辦主題為「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萬峰林鄉愁集市祭水放生大典,通過盛大的祭祀大典,傳承豐富的布依祭祀文化。
鄉愁集市
鄉愁是什麼,是仙斛草堂裡馥鬱的茶香?本心堂中悠遠的琴聲?亦或是雅舍石路旁的蟲鳴?
鄉愁集市一直致力打造集綠色生態、田園風光、多彩民風、旅遊扶貧為一體的旅遊文化項目。集市升級改造後為遊客提供合理完善的「吃住行遊購娛」配套服務,滿足遊客對旅遊的一切想像和需求,相信遊客能在鄉愁集市感受豐富精彩的山地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等多元體驗。
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覓鄉思,嘗美食,享生活盡在鄉愁集市 。
祭水放生
祭水放生是布依族古老的民族民間傳統祭祀儀式,表達了布依人家敬畏自然、珍惜環境、珍愛生命,追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傳統美德;彰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理念和保護環境的當代意識,對萬峰林景區文化建設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祭水放生時布依族人們會恭請當地最有威望的村寨寨老帶領村民進行祭祀朝拜儀式,觀布依特色風情文化展演,品味民族文化盛宴,同時,匯集最具特色的當地美食——布依手抓飯,廣邀天下人,盡享布依美食文化。活動當天傍晚吉時,村民們要獻貢品,送河神、邀請八方遊客放河燈,並祈禱平安順利等系列活動。
千人共品布依手抓飯
祭水放生大典,增加了「千人共享布依手抓飯」和「放河燈,求平安」等環節。手抓飯用無花果葉鋪底,除了傳統的糯米飯,周圍還擺放了許多葷素搭配的布依族特色小菜,有白條魚、牛肉、酥肉等,葷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滿滿一簸箕色彩紛呈的手抓飯,用手扯一小塊五色糯米飯,配上周圍放置的小菜,令人食慾大增。
手抓飯對布依族的人來說,是在隆重的節日都必須要做的,已經傳承了數百年。祭水放生大典主要就是吃五色糯米飯 ,除了祭祀祈福,也是團聚親友的一種方式。
龍舟獻貢品,送河神,放河燈
全體村民共聚納灰河,眾人放燈祈福。龍舟送祭品(三牲、五穀、乾果);布依寨老、大師為龍舟荷燈祈福;欣賞八音《祈福調》;寨老點香,布依漢子火把開路,大師誦經開道,敬獻貢品送河神。
誠邀所有在場市民、遊客參與放荷燈,為家人祈求來年的平安與幸福。
布依風情文化匯演
祭水放生活動列表
美食
好物相送
黔小龍整體色調以湛藍色為主,如萬峰湖的湖水,體現了其主要生活在水中的特徵,而背鰭和尾巴上絢麗的彩色,與多彩貴州相呼應。其頭脖、身體、尾巴的長度比例與貴州龍的比例類似。
黔小龍的背鰭如高低起伏、連綿不絕的美麗萬峰林,其眼睛明媚有神,又不失堅毅,反映出其善良、樂觀的特點。而那一抹粉色的眼瞼是其標誌特色之一,體現了其調皮可愛的特徵。胸前的一道道白色橫線,是24道拐的抽象。可愛的小嘴,完全不同於傳統的龍。黔小龍身穿布依族服飾,傳統又不失現代。
它勇敢、堅強、善良、正直、樂觀、幽默而又活潑可愛的個性,也正是黔西南州城市形象的代表。
盤江一帶布依族青年男女在浪哨時有甩糠包的習俗。"糠包"是一種五顏六色內裝谷糠的小袋。甩糠包時,女方拿著糠包站成一排,向站在對面十公尺遠近的小夥子們甩去。哪個小夥子接到了糠包,就和甩糠包的這個女子結成一對浪哨的伴侶。早就情投意合的男女,女方就有意地轉甩給她所喜歡的那個男子。
祭水放生大典將於7月27日(星期六)在興義市萬峰林景區鄉愁集市舉行,我們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參與,讓我們一起見證這個神聖的時刻,這個星期六約起來嗎?不見不散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輯:李禕 審核:李凌燕
值班總編:王鳳翔
分享發布:興義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