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亞洲話」的芬蘭人,金髮膚白,DNA卻跟我們最近,為何?

2020-12-11 歷史的引導

看到芬蘭妹子的照片發現,她們有典型歐洲人的白皮膚和金色的頭髮(芬蘭的金髮比例是北歐各國中最高的),但是細細的觀察又發現,她們的頭骨和面部輪廓幾乎是和我們亞洲人一樣的

芬蘭人的基因是世界上和我們華夏民族DNA最接近的民族,被稱作華夏- 芬蘭人種,所以從人類民族學的角度來說, 芬蘭人是我們華夏族的表兄弟,也是唯一的表兄弟!他們和我們只是膚色、發色不同,頭骨、面部輪廓幾乎是一樣的。」

對於這一種現象,有外國網民在美版悟空問答Quora上問:「為什麼芬蘭人看起來像中國人?」有很多人從遺傳學和人類遷徙路線給這個網民分析了原因。

「參考來自芬蘭本地人口的樣本,佔主導地位的北歐基因佔57%,即35000年前到達芬蘭的狩獵者,之後有17%的地中海和西南亞洲的人到達了這裡,剩餘的基因來自中東和東北亞,10000年前,中東的農民帶著農業技術來到了這裡(有證據表明最早的中國人是從中東遷徙過去的),傳播農業的同時也傳播了他們的遺傳模式。因此,芬蘭人的體內有中國人的基因。

據幾位人類學家說,芬蘭人起源於西伯利亞中部和西部,關於語言,芬蘭語是烏拉爾語系的一部分,根據人類學的研究,他們的祖先來自亞洲,後與高加索人混血。在芬蘭東部和拉普蘭,芬蘭人頭髮較黑,看起來像中國人,一些芬蘭人的長相分享了東方和歐美的特點。

還有人回答說,「芬蘭人不僅看起來像中國人,他們的語言也與印歐語系無關,更接近亞洲語言。

對歐洲有些了解的朋友估計知道,歐洲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屬於印歐語系,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一共有4個國家,其中挪威、瑞典和丹麥三國語言非常接近,但芬蘭卻和他們語言差異極大,彼此間幾千年的相互往來都沒能使其語言有太多的共同點。這是為什麼?

公元1730年,瑞典學者魯德貝克通過研究確定了芬蘭語和匈牙利語100多個同源詞,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芬蘭和匈牙利的祖先是同源的。

並且有確切的歷史文獻記載:匈牙利人基本上是在公元9世紀前後從亞洲遷入歐洲的遊牧民族馬札爾人的後裔,而且馬札爾人與更早從亞洲遷入歐洲的匈人之間似乎又有一些間接的聯繫。

那麼,芬蘭語與匈牙利語的接近就說明這些族群大概率在不算太遠的古代擁有共同祖先,這也就意味著:芬蘭民族其實也很有可能是源於亞洲的民族。

史地不分家,地圖上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

歷史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構成的坐標上,上演的永不休止的連續劇。但以前學歷史,大家多關注事件上演的時間,卻忽略了發生這些事件的更為重要的舞臺。這樣就會記憶了大量的時間點和人物,卻忽略了發生的空間位置。

而地理就是說明各個事件的空間地理位置的一門學科,沒有空間概念的歷史會被「懸空」,這樣你學歷史的過程就變成了簡單的死記硬背,缺少空間地理信息的歷史,便成了無源之水。

地圖上的歷史,才是真實的歷史,《百家講壇》主講人魏新編著的《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就真正落實了「史地不分家」的說法。圖史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必要方式。看得懂地圖,就能讀取出許多的歷史信息。然後你就能告訴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誰說歷史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古板學科?」

年輕有為的魏新老師講述幽默獨特,很多冷硬枯燥的歷史故事,都被他講述得栩栩如生。這套書也是延續了魏新老師輕鬆幽默講歷史的風格,非常適合6-12歲小孩子閱讀。

普通的歷史書都是黑字白紙,只介紹歷史人物和事件,卻讓孩子對歷史沒有空間上的概念,難怪很多的孩子都會厭煩學歷史。但這本書中採用了精美細緻的全景地圖一頁又一頁,猶如在看一張張在不同空間位置上的全景歷史時代縮影照片。人物形象逼真,色澤柔和,在視覺上對於孩子的衝擊不亞於內容的本身,讓孩子一眼就能直觀的看穿世界歷史和文化

這本書中有多張全景圖,586個知識點,而且還利用「時間線」,將中國和世界兩條歷史脈絡分割開來,讓孩子很清楚了解到同一時期,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哪些歷史變遷。同時還有隨書附贈60節的音頻歷史故事,可以讓孩子邊聽邊看,享受視聽盛宴。

除此之外,在本書裡還能學到生物、醫學、建築等,簡直就是個寶藏繪本,孩子想要學的知識都能在裡面找到。在讓孩子輕鬆了解中國與世界的歷史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們始終堅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講孩子聽得懂的世界史,讓孩子愛上世界史。讀了這套書,孩子初高中再學歷史,真的會毫不費力。

願你的孩子,從小就在對地理的興趣中學習歷史,擁有更大的眼界和世界的大格局,在起跑線上,領先同齡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芬蘭人一直被黑,說他們不是純種歐洲人?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流傳這一個傳說,芬蘭人不是純歐洲血統,他們是黃種人。震不震驚?看芬蘭人的長相,無論如何你也不會覺得他是黃種人。那麼,流傳的這個傳說,完全就是扯淡咯?非也,至少這個淡不是我們扯出來的,而是一百多年前芬蘭人的鄰居瑞典人提出的。從此「困擾」了芬蘭人一百多年。
  • 放眼全球,芬蘭人是跟我們華夏民族DNA最為接近?難以置信
    導語:人們都說中國是一個"面子"國家,中國人比較重視社會關係,"找關係"這個詞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我們也非常重視家人,家和萬事興。那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們的華夏民族的"表兄弟":芬蘭人種。這麼一說很多網友可能就迷茫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吧。
  • 「沒禮貌」的芬蘭人被中國網友大讚:做人,還是要生分一點
    在某個旅遊論壇上,說到各國習俗和禮儀時,芬蘭人民會善意地提醒大家,「在芬蘭,絕對不要隨便和任何人搭話」。為何芬蘭人這麼「不熱情」?網友@ fall_ark摘錄了一些芬蘭人的解釋:「我們不是沒禮貌,只是真的不寒暄。」「兩個芬蘭人在電梯裡偶遇,他們不會開口說話,但也不會因此而尷尬。
  • 跟我們不一樣:芬蘭人的溫柔都來自於男人
    我說我以為自己說英語的時候會更直來直去一點,沒想到還能被稱作謙和。同事說,她覺得我說中文的時候更加溫柔許多,禮貌程度極大加深。另一個調皮的老同事隨即在旁邊模仿起我來,逗得大家前仰後合。細細想來也有些道理,且不論語言發音差異帶來的觀感不同,芬蘭人講話確實很直接,完全沒在客氣的。
  • 萬國志:真實的芬蘭人是怎樣的?
    芬蘭人種在我們的認知裡,芬蘭人是金髮碧眼的,外貌特徵跟中國人的差別是很明顯的,至於有人說芬蘭人跟中國人很像,其實算是以訛傳訛。有人說,芬蘭人的基因是世界上和我們華夏民族DNA最接近的民族,被稱作華夏-芬蘭人種,所以從人類民族學的角度來說,芬蘭人是我們華夏族的表兄弟,也是唯一的表兄弟,他們和我們只是膚色、發色不同,頭骨、面部輪廓幾乎是一樣的。但實事求是地說,上面的說法是沒有什麼依據的。
  • 說「亞洲話」的歐洲人,金髮碧眼卻可確定來自亞洲,他們是誰?
    在這幾種語言裡,除巴斯克語外,其它幾種語言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這其中則又揭示了這幾個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亞洲遷居歐洲的萬裡旅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芬匈愛等民族的語言中究竟藏著哪些秘密。《玉戰士》背後的故事在2006年,國內的電影院線上映了一部非常「莫名其妙」的電影,叫《玉戰士》。
  • 有人問為什麼芬蘭人看起來像中國人
    「參閱來源芬蘭地頭總人口的樣書,佔主導地位的北歐基因佔57%,即35000年前到達芬蘭的狩獵者,自此有17%的地中海和西南亞洲的人到達了此處,餘下的基因導源中東和東北亞,10000年前,中東的農民帶著農業技能趕來了此間,傳開農業的與此同時也傳開了他倆的遺傳模式。為此,猶太人的體內有赤縣人的基因。」
  • 芬蘭人為什麼幸福,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芬蘭總統尼尼斯託被問及芬蘭成功的秘訣時,他驕傲地笑著說:「大概是因為SISU。」SISU是一種行為模式,同時也是芬蘭人的價值觀。那麼它具體的含義是什麼呢?在芬蘭的作家喬安娜·尼隆德所著的《芬蘭人幸福的藝術》這本書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 芬蘭人如何看待瑞典、丹麥、和挪威
    挪威人單純簡單芬蘭跟挪威在地理位置上中間隔著個瑞典,芬蘭人和挪威人之間的聯繫很少,在體育賽事方面,芬蘭人很敬佩挪威人在冬季項目和標槍項目的成績,因為挪威人曾多次在這些項目上輕鬆贏了芬蘭。大多數芬蘭人對丹麥人沒有刻板的看法和歧視,似乎大部分芬蘭人都很喜歡這個國家。哥本哈根是和芬蘭人周末旅行的好去處,還有很多芬蘭人喜歡去樂高樂園遊玩。但是芬蘭人通常很少與丹麥人接觸,在芬蘭人眼裡的丹麥人是積極陽光的。受過良好教育的芬蘭人通常很欣賞丹麥人。
  • 神秘的北歐人 芬蘭人自帶「抗疫基因」
    公交車上不想和陌生人並肩而坐;想免費試吃,卻不想跟促銷員說話;電梯裡只有一個陌生人時,渾身不自在……這些日常片段對芬蘭人來說簡直是噩夢,而他們的白日夢則是一輛空無一人的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無須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繪本對芬蘭人社交心態直白而又詼諧的描繪引起許多中國讀者的共鳴,甚至創造出一個新詞——精芬,也就是「精神上的芬蘭人」,用來自稱。
  • 《SISU芬蘭人幸福的藝術》:為什麼芬蘭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正如SISU專家艾米莉亞·拉赫蒂所說:當我們可感知的力量都消耗殆盡時,SISU精神就開始支撐我們走下去。三、走出心理舒適區,SISU就開始發揮作用了說到SISU,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芬蘭的氣候——塑造芬蘭人性格的最重要因素。
  • 北歐的芬蘭人看的上丹麥人、瑞典人和挪威人嗎?
    挪威人單純簡單 芬蘭跟挪威在地理位置上中間隔著個瑞典,芬蘭人和挪威人之間的聯繫很少,在體育賽事方面,芬蘭人很敬佩挪威人在冬季項目和標槍項目的成績,因為挪威人曾多次在這些項目上輕鬆贏了芬蘭。
  • 那麼,應該怎樣和芬蘭人打交道呢?
    唉別進去了,等下一輪吧……有個長期在芬蘭生活的孟加拉國人說他在芬蘭坐長途汽車,鄰座的芬蘭人保持沉默一言不發的最高紀錄是整整八小時。事實上要不是他終於忍不住開口了,人家原本是可以一直保持到下車的。就算「熟人」,芬蘭人見面也是出了名的不懂「寒暄」是啥意思。你要問芬蘭人「你近來好嗎?」她的理解可能跟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不一樣。她可能會回答說:「呃我也不確定。我上次體檢還是半年前的事。」有個芬蘭英語教師試圖教全班同學「見面怎樣用英語打招呼」。結果同學們普遍反映這堂課很難。他們要求老師告訴他們「How are you doing?」
  • 川普說學芬蘭「把森林都耙乾淨,就不會著火了」,芬蘭人笑了
    川普引用了芬蘭總統紹利·尼尼斯託(Sauli Niinist)的話,「我當時和芬蘭總統在一起,他說,我們有很大不同,我們是一個森林國家。他稱之為森林國家……他們花很多時間耙草(raking,即用耙子扒壟地上的落葉、野草等,本文統稱「耙草」),打掃、做事情,他們沒有任何問題。當有問題時,也只是很小的問題。所以我知道每個人都在為此而努力。」
  • 另類的北歐諸國:精神上的芬蘭人是如何養成的?
    包括可以成立全部由芬蘭人組成的自治政府、芬蘭人也可以在沙俄政府任職、鼓勵芬蘭人使用芬蘭語等。在這一相對長的和平時期內,它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路人甲搖身一變成了沙皇帝國版圖內最為發達的地區,說它是帝國皇冠上的一顆明珠也不為過。經濟是得到發展了,但畢竟還是跟著老大幹,就在芬蘭以為一輩子都只能當小弟時,曙光出現了。
  • 來看看你是哪類精神芬蘭人
    《芬蘭人的噩夢》這本書是芬蘭漫畫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的繪本。在這個小繪本裡,用簡單的畫作,呈現出芬蘭人種種內向表現——他們需要空間,不善於與人保持過於密切的接觸,比起很多人聚會的熱鬧,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呆著。
  • 我們分享芬蘭人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在居家的日子裡也能對下一次旅程...
    我們注意到,各旅遊局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特殊時期發揮創意,持續做好目的地的宣傳和推廣。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期,我們跟旅遊目的地推广部門和相關派出機構的負責人展開「閒聊」。他們的一些實踐和思考或許能為當前全球行業的復產復工提供有益的參考。
  •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走紅:「社交恐懼症」患者的集體治療?
    該書中文版於2018年6月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上市一個月即加印,目前在豆瓣網上已有近5000人評分,不少讀者表示與漫畫中人深有同感,留言稱「覺得自己跟芬蘭人很像」「邊看邊內心狂喊『是我啊!』」「完全是社恐患者的精準寫照」。
  • 芬蘭人日本人韓國人的回答驚人一致
    最近,曉嵐和一群老外去芬蘭旅行,我的旅伴裡有芬蘭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日本人、韓國人,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們卻玩得挺投緣,我常常用自己蹩腳的英文跟他們介紹自己的國家,以及我所生活的重慶!
  • 芬蘭人對中國移民接受度高
    近日我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有關移民的報導稱,從事公務員工作的芬蘭人,對移民的接受度成上升趨勢。  從統計數據來看,在不同國家機構從事不同職業的芬蘭人,對移民的印象不大一樣。不過整體來說,仍能反映出一些規律:芬蘭人對鄰近國家的白種人移民,接受度特別高,例如來自北歐鄰國、英國、德國等國的移民,芬蘭人的正面接受度幾乎高達95%以上;對來自中國的移民,接受度較白種移民低,但整體來看仍算不錯,約為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