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間慈善之力服務弱勢青少年成長
中國日報網消息: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1月12日在北京成立。該基金會主要創始人魏久明表示,希望通過基金會以民間慈善之力服務弱勢青少年成長。
這是繼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之後,我國誕生的又一家以少年兒童為救助對象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現在擔任基金會理事長的魏久明,多年從事青少年工作。他認為過去是做「陽光」青少年工作的,幫助先進青年入團,給少年兒童帶上紅領巾。後來在工作中感到: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條件和成長、成才的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大多數青少年正在茁壯地成長。但是,由於我國家底薄弱,人口基數大,青少年中仍有一些人面臨困惑,如無人監管扶養的孤兒、流浪兒、問題少年等,他們需要得到幫助。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孤兒有90餘萬,愛滋病致孤兒童10餘萬,受壞人誘惑或一時衝動觸犯法律的問題的青少年有增加的趨勢,9年義務教育後未達到就業年齡而閒散於社會的少年有數百萬,因人口大流動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而出現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的數量更是增長極快,數量驚人。
「這些人是青少年群體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困難和問題不僅涉及我國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健康成長,涉及千百萬家庭生活的幸福安康,也涉及我國社會的穩定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和持久發展。」魏久明說,在目前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貧富差別懸殊,城鄉與東西部發展失衡的社會發展階段,關注這些青少年的問題,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為他們開闢出成長、成才之路,是社會的共同責任。
為此,魏久明和曾經共同從事過青少年工作的李啟民、袁正光等人決定共同創辦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並得到上海企業家袁祥先生的支持,捐贈2000萬原始基金。2009年9月10日基金會獲國務院批准。基金會獲得批准後,很快得到浙江新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的支持,新湖集團捐贈5000萬元,以支持把基金會辦成資助型基金會。
據該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袁正光介紹,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是我國具有民間色彩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基金會的宗旨為,募集社會資金,開闢民間救助通道,對社會上無人監管撫養的孤兒、流浪兒童、輟學學生、問題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等進行救助。在救助活動中,傳播慈善理念,弘揚慈善文化。
基金會將主要開展五大救助內容,包括:生存救助,創慈善家園,為困難少兒提供生存條件;醫療救助,建醫療通道,為困難少兒解除病魔困擾;心理救助,除心智障礙,為困難少兒開啟情感交流;技能救助,育一技之長,為困難少兒搭建就業橋梁;成長救助,設助學獎勵,為困難少兒鋪就成才道路。
基金會的主要救助渠道有:
創建「博愛兒童新村」,在各地需要的地方建立集撫養、教育、生活服務為一體的和家庭、學校、社區相結合的「博愛兒童新村」,幫助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排憂解難,保護他們健康成長。
創辦少兒「慈善服務之家」,對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進行收養、寄養、託養、帶養、和安置等,對有困難的少年進行心理諮詢和文化技術教育,提高其知識技能水平和生活就業能力;對閒散在社會上的少年開展技能培訓和道德法規教育,為其進入社會創造條件;以及為其他少年兒童舉辦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
搭建「就業發展橋梁」,對老少邊窮地區9年義務教育後的少年提供免費的專業技術職能培訓,使他們擁有走向社會的一技之長。
設立「自強奮進獎」,為有特殊困難的學生設立獎學金,鼓勵他們「好學上進,建功立業」,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辦好「慈善救助通道」,對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實施直接救助。
值得關注的是,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是一個強調「資助型」工作方式的基金會,即基金會本身的主要職責是募集資金,然後通過非政府組織(NGO),實施慈善救助項目。
袁正光說,近年來,我國人民群眾慈善救助意識有很大進步,民間慈善救助組織發展迅速,數量眾多。但這些「草根」組織(NGO),多為救助弱勢群體和有特殊困難的人而自發形成的。他們雖然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有切合實際的項目,也有一定的募集資金的能力和實施救助的渠道。但由於沒有募集資金的合法身份,得不到持續的資金支持,工作常處於難以為繼的狀態,這妨礙我國民間慈善事業的發展。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吸收國內外慈善救助基金會的先進理念,辦成「資助型」的基金會,大力培育民間NGO慈善組織,在實施慈善救助項目中培育我國民間慈善救助隊伍,讓基金會的工作和民間慈善救助組織成為我國社會福利保障體制的組成部分。
魏久明希望,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在今後的募集資金或是實施救助項目過程中,能夠逐漸在人民群眾中培育「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慈善理念和人人獻愛心,見困相救,有難相幫,助人為樂,行善是褒,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社會風尚。
來源: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記者 蘭天) 編輯:肖亭 楊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