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蔣永霞)近日,美國聯邦快遞(FedEx)將華為公司從國外發往中國的郵件錯投到美國的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此,聯邦快遞聲稱這些都是「偶然的錯誤」。無論是無意而為,還是有意為之,國家有關部門表示聯邦快遞的這種行為都涉嫌損害我國用戶合法權益,目前已經決定立案調查。
近幾年,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非常緩慢,市場份額也微乎其微。與其他外資物流企業相比,聯邦快遞也沒有它們那樣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聯邦快遞中國官網顯示,聯邦快遞是集運輸服務、電子商務和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提供商,於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根據官網上的最新(2016年)數據顯示,聯邦快遞中國運輸車輛約2700輛,中國區地面操作站近90個,中國區分公司78家。並且,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聯邦快遞的業務主要以國際快件為主,覆蓋區域主要是一二線城市。聯邦快遞中國的基礎網絡與發展遠遠落後於中國本土物流快遞企業。以韻達為例,2016年韻達快遞在全國設立了55個自營樞紐轉運中心,末端派送車輛20000餘輛;公司在全國擁有3000多家加盟商及20000餘家配送網點,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不僅如此,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的服務質量也存在很大問題,其官網上沒有明顯的下單提示內容,並且客戶下單時需要進行用戶帳戶註冊。記者注意到,目前聯邦快遞新註冊的用戶可以享受寄件折扣,但是客服人員對於折扣內容卻並不是很清楚。客服一開始說國內快件月結用戶500元以上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隨後又改口說不是按照金額打折,而是按照重量享受折扣。
除了服務意識薄弱,有業內人士指出,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研究中國國情,不懂得創新,不能抓住機遇。而與聯邦快遞同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另外兩家外資物流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就強很多。
眾所周知,外資物流企業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據了解,儘管聯邦快遞、DHL、UPS這三家國際物流巨頭進入中國市場30年,但是它們的業務重心依然在國際業務上。中國商報記者從聯邦快遞、DHL、UPS的官方網站上了解到,目前這三家企業的主要業務就是國際快遞、國際貨運業務,國內業務則在貨運方面,另外就是針對企業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記者注意到,2011年國家郵政局首次對外公布外資快遞企業的業務佔比情況。自2011年開始,外資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2011年到2016年的五年間,外資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市場份額從3.0%下降到0.6%,下降幅度為80%;五年間,外資快遞企業的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從14.8%下降到6.2%,下降幅度為58%。隨後幾年,國家郵政局對外公布的數據沒有再提到外資快遞企業的任何情況。但從繼續增長的民營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來看,外資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仍在下降。
在這個大勢下,DHL和UPS在中國市場也還在努力,它們的開放性遠遠大於聯邦快遞。比如DHL在服務中國客戶過程中看到了東南亞市場的巨大潛力,於2018年10月與電商平臺Shopee達成合作,攜手助力中國賣家將業務拓展至泰國。此外DHL還在中國尋找與本土企業的合作機會,從而做到強強聯合。2018年10月,DHL與順豐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順豐擬用55億元現金整合DHL在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供應鏈管理業務、管理團隊和相關科技技術。
2017年5月,順豐控股和UPS宣布將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助力雙方共同開發和提供國際物流產品,聚焦跨境貿易,擴展全球市場。當年10月,UPS和順豐的合資公司正式成立,隨後兩家公司將推出聯合品牌產品—「SF-UPS直運+」。
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並沒有看到開放帶來的機遇,也沒有認識到與中國本土物流快遞企業協作帶來的機會,它選擇了故步自封,或許這就是聯邦快遞損害我國用戶合法權益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