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大家被迫居家隔離,網上購物、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線上化成為了人們主要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
當我們通過手機下載或更新這些APP時,都會被要求閱讀並同意《隱私政策》。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沒有閱讀,只是「被迫」選擇了「同意」,因為不同意則無法使用。
如何判斷APP是否存在違法違規搜集使用個人信息?我們的哪些個人信息又被違規搜集?帶著這些疑問,零壹財經APP評測中心基於《網絡安全法》以及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督總局、信息安全標委會等部門發布的關於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相關法規,整理了8條標準,對20款常用的網上購物APP進行了評測。
結果顯示,有17款APP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
20款網購APP,17款存在違規行為
基於以上標準,我們對20款網上購物平臺APP進行了評測,結果顯示:僅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3款APP未發現違規行為;其餘17款APP當中,閒魚和網易嚴選2款APP違規問題最多。
表1: 17款電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
信息來源:零壹智庫
另一方面,這17款APP違規行為集中出現在3個方面:
1)APP違反最小必要原則,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例如收集設備唯一標識、手持身份證照片、已安裝的應用列表等信息,存在該問題的有閒魚、蘑菇街、得物、小米有品、手機淘寶等10款APP;
2)在收集用戶信息時,未詳細說明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範圍等,存在該問題的有寺庫奢侈品、轉轉、微店、有貨等11款APP;
3)在用戶拒絕授權之後,仍頻繁向用戶申請授權,幹擾用戶正常使用,存在該問題的APP有考拉海購、多點、平安好醫生、網易嚴選等APP。
8條標準判斷APP是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
1. 沒有《隱私政策》,是否合規?
不合規。
當我們下載APP時,我們會發現,在一些APP中沒有《隱私政策》,有些用戶會認為這些APP沒有收集我們的個人信息。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絕大部分APP都會在我們註冊過程中,甚至在我們非註冊情況下,都會收集我們的個人信息。因此,該行為屬於未公開收集使用規則。
除此之外,根據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門要求,《隱私政策》需要以單獨成文的形式發布,不能作為用戶協議等文件的一部分。
2. 默認用戶選擇同意《隱私政策》,是否合規?
不合規。
當我們首次打開APP、或通過APP註冊帳戶時,會要求我們閱讀並同意隱私政策。絕大部分的APP會需要用戶主動勾選、主動點擊「同意」「註冊」等方式,同意《隱私政策》,個別APP直接省略了該步驟,例如拼多多APP,事實上,默認用戶同意《隱私政策》這種行為並不合規。
3. 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是否合規?如何定義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
絕大部分用戶,一定會困擾,為什麼這些APP要收集我們的通訊錄、簡訊記錄、相冊、位置定位、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這些行為是否合法合規。甚至我們很難界定,哪些信息是必須要收集的、哪些是我們可以拒絕的。
實際上,《網絡安全法》第41條就已經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業務無關的個人信息。如何確定哪些信息與其業務無關呢?我國信息安全標委會針對30種類型的APP,整理了可收集的最小必要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分為兩部分,法律法規要求的個人信息和業務所需的個人信息。
以網上購物APP為例,法律法規要求的最小必要信息包括:網絡訪問日誌、手機號碼和交易信息。實現業務所需的個人信息有:帳號信息、收貨人信息、第三方支付信息、與客服溝通的通話錄音和聊天信息。如果網上購物APP收集的個人信息超過該範圍,即可認定為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
4. 未告知用戶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範圍,是否合規?
不合規。
一些APP在收集使用我們的個人信息時,會用「等、例如」概括個人信息收集範圍,我們很難從這些文字當中獲知這些APP到底收集了我們的哪些信息。
除此之外,一些APP在彈窗向用戶申請收集個人信息權限時,也未向用戶告知目的。
根據GB/T 35273《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和APP治理工作組要求,這些行為均不合規。
5. 未提供投訴舉報的功能或渠道,是否合規?
不合規。
當我們遇到有APP存在侵權行為時,一些用戶會選擇向商家進行投訴舉報,此時,用戶會面臨幾個問題:首先,一些APP未提供投訴舉報途徑;其次,在用戶投訴舉報之後,長時間沒有反饋。
根據《網絡安全法》第49條,網絡運營者應當建立安全投訴、舉報制度,並公布投訴、舉報方式,及時受理並處理相關投訴舉報。除此之外,網信辦、公安部等部門還對投訴舉報進行了時間限制,要求15個工作日內完成核查和處理。
6. 未提供帳戶註銷途徑,或帳戶註銷需要提供超過註冊範圍的信息,是否合規?
不合規。
由於某些原因,我們會選擇將APP帳戶進行註銷。而在此時,我們會發現,一些APP註冊容易,註銷難。主要存在的問題有3個:
首先,在APP當中,未提供註銷途徑,或不支持用戶註銷;
其次,一些APP支持用戶註銷,但是需要用戶提交超過註冊時的個人信息,例如在金融APP當中,用戶註銷帳戶需要提交手持身份證照片,APP治理工作組表示,該行為屬於典型的以欺騙方式收集個人敏感信息;
此外,一些APP的帳戶註銷需要通過其他APP進行操作,並且會導致用戶無法使用其他相關的APP,例如註銷閒魚APP時,同時會導致淘寶、飛豬等APP無法使用。
閒魚APP《隱私政策》
淘寶APP註銷截圖
以上這些行為,均不合規。
7. 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並且在APP中未提供取消功能,是否合規?
不合規。
相信大部分用戶都被商家的推送簡訊騷擾過,即使我們回復「T」 「回T退訂」也很難取消廣告推送。
根據網信辦、工信部等部門發布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APP在利用個人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時,未提供取消功能的,被認定為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8. 在用戶拒絕授權之後,仍頻繁向用戶申請權限,是否合規?
在我們拒絕APP的某些授權後,每次我們重新打開APP時均會彈窗詢問是否同意收集個人信息,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針對這一行為,相關法規認定標準:在用戶明確表示不同意收集後的48小時內,每次重新打開APP、或使用某一業務功能時,重複向用戶申請權限,均不合規。
如果是用戶在選擇使用某一具體功能所觸發的彈窗詢問授權,則不屬於頻繁幹擾情形。例如,用戶選擇發送圖片功能時,所觸發的「照片」權限。
APP違法違規 投訴舉報途徑
面對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作為用戶該怎麼辦呢?
1. 向APP運營商投訴舉報。在APP《隱私政策》查找「如何聯繫我們」,可以獲取電話、郵箱等方式進行投訴舉報。
2. 向外部監管機構投訴舉報。如果我們發現APP存在不合規不合法行為,可以直接向網信部、電信、公安部進行投訴舉報。
除此之外,受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委託,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了「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用戶也可以通過「APP個人信息舉報」微信公眾號和pip@tc260.org.cn向「APP專項治理工作組」進行投訴舉報。
End.
目前,我國數字金融服務的主要媒介是手機端,因此近兩年商業銀行日益注重手機銀行建設,以此來進行獲客、活客、場景嵌入、線上營銷等金融生態平臺建設。在此基礎上,銀行業不斷拓展外部合作夥伴,展開智能營銷、AI服務、風控建模等科技合作。4月28日,零壹財經·零壹智庫與零壹零售金融智庫聯手,共同推出「中國銀行業數字金融生態平臺」評選活動,目前已啟動案例徵集;並將發布🏆手機銀行數字競爭力TOP 100評選榜單,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