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的不同效果

2020-10-14 嘉護康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

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

大多數人都無法抵制手機的誘惑,更何況是孩子!

單就健康而言,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其他的危害會在本文詳盡道來。

之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

這位科學家在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痴迷的孩子。然後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後,調查結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

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

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 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近期,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指出,兒童用手機會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健康問題。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01

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

1. 智慧型手機影響兒童健康。

智慧型手機傷害孩子視力,導致孩子失明或者傷害孩子頸椎,導致孩子頸椎變形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傷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見為實的。

另外,沉迷智慧型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鍊表現出消極態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2. 手機讓孩子患上抑鬱症。

有專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裡的人,患上抑鬱症的機率就越高,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

3. 手機損傷腦神經。

孩子的生理構造和生理形態與成人不同,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電設備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神經系統的傷害遠大於成人,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對兒童健康狀況和認知力會產生一定影響。

4. 手機耽誤孩子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鬆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後更需要在手機網絡裡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之後,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慾,產生厭學情緒。

整天沉迷於手機世界裡,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滑。

5. 容易導致睡眠障礙。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會引起視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會引起睡眠問題。


02不同年齡段孩子應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

  • 1-3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

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手機遊戲/電視)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議:

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父母手機中拒絕下載任何遊戲,以防孩子因遊戲上癮而索要手機玩。


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 3-6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遊戲

不少父母為了圖一時清淨,偶爾會把孩子丟給手機遊戲「照看」。

但3-6歲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手機,如讓孩子明白手機可撥打電話、可與人聊天、視頻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遠離手機遊戲。


建議:

父母家人手機去娛樂化,即刪除遊戲、音樂、視頻等各類會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機,除了翻翻相冊、拍拍照,也不會覺得有趣,自然不會一直纏著父母要手機玩。

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多與孩子共讀兒童繪本。(繪本的顏色和故事性,對孩子吸引力也比較大,只要孩子愛上閱讀,基本不會想著要玩手機了。)

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03 三點經驗

1. 規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之前有父母問,孩子玩手機時間已經很久了,不讓他玩,就大哭大鬧的,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也好解決,一來規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二來是可以提前提醒他一下還剩多少時間,讓他說話要算話。

我們家平常不讓熊熊看電視,但會讓他玩一下IPAD,每次只能玩10分鐘,一天最多不超過兩次,每次還剩個兩三分鐘的時候,我就會提醒下他,告訴他還有多長時間,讓他有個心理準備。

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10分鐘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提前提醒下孩子,讓他有個時間準備結束,對於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

當然,這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也不必規定的那麼死,有的節目時間長一點,二三十分鐘,看看也無妨,但每天總共的時長最好不超過1個小時。

只要一直保持這種規則,孩子就會逐漸習慣的,這對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也是有好處的,畢竟孩子都沒什麼自制力,還是需要父母通過在生活中幫孩子遵守規則。


2. 通過電子產品學習。

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可以教孩子了解到電子產品的優點,讓孩子通過電子產品學習到新的知識。

例如:手機的地圖功能,有一次,晚尖峰時間,我要帶熊熊趕著去較遠的地方聽演奏會,於是我就告訴熊熊用百度地圖查詢出行方式。

我們倆是搭地鐵出行的,在路上,每到一站,我都給熊熊看一下地圖上我們的實時位置,出了地鐵再跟著導航往前走,這樣一下子就讓孩子把電子產品裡的信息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了。

除了地圖導航功能,還可以讓孩子學著拍照、錄像、天氣預報、微信語音信息等和生活緊密聯繫的實用性功能。

再者,父母可以幫孩子挑選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比如動物世界,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並且時不時問一下孩子,這是什麼動物,那是什麼,解釋給孩子聽。

在平常的時候看些相關的繪本,帶孩子去動物園,那麼孩子從不同渠道接受的信息就全部結合起來了。


3. 找到能替代電子產品的活動。

有的媽媽說,孩子不看電視不玩手機就覺得無聊,不知道幹什麼好。

所以說,除了使用電子產品以外,讓孩子培養點興趣愛好,安排豐富的娛樂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學畫畫、學下棋等等,每天都需要練習,也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或者帶孩子爬山、遊泳,讓孩子全身心都鍛鍊了;還有親子閱讀、親子遊戲,這些都是能夠幫孩子綜合發展的有益的活動。

怎麼樣?感覺還不錯吧!家長只要多點去思考,孩子就會有更多的收穫!

相關焦點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不同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大多數人都無法抵制手機的誘惑,更何況是孩子!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您是家長嗎?是!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影響孩子的未來
    / 爸爸我想玩手機。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該如何應對才好呢?下面這篇分享,供您參考。 不同家長面對孩子玩手機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放假期間,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很多家長,因為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一旦放假在家,沒有家長的陪伴,手機便成了孩子的精神寄託。
  • 「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
    導讀:「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我能玩下手機嗎?」家長不同的答覆,可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應,下班之後,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媽媽,我想玩會手機。」多數家長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本來規定的只能玩10分鐘,結果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沉迷在手機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 「媽媽,我想玩手機」,三種不同的答覆,將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孩子似乎手機比家長還親,一碰到手機就忍不住沉迷,不是玩遊戲機就是看視頻。而家長們也終於意識到孩子玩手機的頻率有多麼高,玩手機的時間有多麼長。但家長自己也很難做到脫離手機,工作、娛樂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孩子也是有樣學樣,既然家長一直玩手機,為什麼我不能玩?
  • 「媽媽,我想玩手機」,這3類媽媽不同的回答,造就不同的孩子
    像牛牛這樣,早早迷戀上手機的小朋友越來越多了,很多大人一味責怪孩子,但同時自己卻沉迷於手機。當孩子問「媽媽,我要玩手機!」時,父母的回應很重要,是一味妥協退讓,還是強硬的拒絕?還是採取折中的辦法呢?下面這3類媽媽給出的答案,造就不同的孩子。
  • 「媽媽,我要玩手機」,媽媽三種不同回答,成效也是完全不同的
    兒子扭頭一看,是媽媽回來了,兒子瞬間顯得非常興奮。媽媽想走過去親親自己的寶貝,這時兒子說:「媽媽,我要玩手機,上次那個思維遊戲我還沒有玩夠呢?」一潑冷水倒在了欣怡的身上,她氣不打一處來:「玩手機,就知道玩手機,媽媽都出去6天了,你都不想媽媽,只想著媽媽的手機?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兒子?」
  • 棉花糖:「媽媽 我可以玩手機嗎?」你的答覆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可以玩手機嗎?」你的答覆裡 藏著孩子的未來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在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想玩手機。」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吧。」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訴求,不同家長給出的回覆不盡相同。而這裡面,很有可能藏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怎麼回答迷茫了
    而孩子常問家長的一句話是,「我可以玩會兒手機嗎?」但孩子迷戀手機背後的原因,你知道嗎?一開始我經常用手機給他們打電話,但是他們都太忙了,聊幾分鐘就掛。後來我就看電視劇,玩遊戲,聯繫我們班上的同學。玩手機,因為可以說說話。
  • 「媽,我想玩會手機」,兩位媽媽不同的做法,決定了孩子不同性格
    ,樂樂媽媽一天除了做家務的時候不看手機,其他時候都是手機不離手的,在媽媽的影響下,5歲的樂樂也變得對手機上癮了,母女倆在家中常見一幕,就是兩人坐在沙發上一起玩手機,都不怎麼說話。有一天周末,樂樂的媽媽和幾個好朋友約好在家裡面玩牌,剛玩上樂樂就跟媽媽說「媽,我想玩會手機」,媽媽也打得正起勁,怕孩子影響就把手機跟樂樂玩了。
  • 「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父母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媽媽我能我玩會兒手機嗎?」這句話在有孩子的家庭經常會聽見,網際網路時代,孩子們大多的娛樂方式就是玩手機。刷視頻、打遊戲,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的孩子,童年都奉獻給了手機,小朋友們每天探討的內容也是看到的搞笑視頻、王者榮耀誰的段位高。當孩子想要爭取家長的意見玩手機時,很多家長都會順口說「就玩一會兒喲!」這樣的回答,其實就是給小朋友可以玩手機的暗示。
  • 「媽媽,我能玩會手機嗎?」不同媽媽的4種回答,你是哪種?
    1強勢型媽媽:不行,就是不行!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強勢型媽媽第一反應永遠是「不行」,扼殺孩子的念頭。但其實,媽媽的強勢態度,會讓孩子認為媽媽對自己很不滿,還可能會產生不良情緒,嚴重者還會導致孩子變得自卑內向,越來越不愛和家人交流。其實孩子沉迷手機,是因為在手機裡能找到現實中缺失的快樂。
  • 「我可以玩手機嗎?」父母不同的回答,影響著孩子不同的未來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所以,很多孩子會因此沉迷在手機世界裡,上癮而不能自拔。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那就玩一會」很多家長,因為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一旦放假在家,沒有家長的陪伴,手機便成了孩子的精神寄託。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如果孩子問: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會怎麼   回答呢?「放寒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得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笑笑媽媽卻回答:「媽媽帶你去遊樂園吧,你不是老想去玩。」「有媽媽的陪伴,還能去遊樂園,這可比玩手機好太多了呢。」媽媽們想要手機成為孩子親近的人,取代自己的位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