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動感超人,動感光波,波波波波波」。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又重溫了蠟筆小新,被這經典的臺詞重新觸動了我的心。如果說多年前,觀看蠟筆小新只是單純覺得開心好玩的話,那麼現在觀看,仿佛成年人不可對外說的心事被這個年僅5歲的孩子直接指出,又用巧妙的語言輕鬆化解。當初的觀眾已經從小孩子變為了成年人,甚至同期各大動漫的主角也已經長大結婚生子,而小新依舊是那個5歲的小新,永遠沒法長大,這其實暗示了觀眾和作者對童年的執著。
首先《蠟筆小新》的主要觀眾群體是成年人,因為其小孩子的身體和成年人的思維成為了充滿矛盾的個體—小新,這也就導致了這部作品看點滿滿,大多數成年人都因為這個人設而看到自己成年後的無奈,以及產生無比懷念小時候的情愫。如果等到小新長大了,再以大人的視角提出那些觀點的時候,那這部作品就會顯得平庸至極,因為沒有了所謂的矛盾,一切看起來就像是平白敘事一樣,這樣的作品就喪失了獨特的靈魂。
其次《蠟筆小新》這部作品其實不太適合太低齡的兒童觀看,因為其中包含了一些不太合適的內容,對於成年人來說很正常,但是想要過審會比較困難,這也是這部作品連載這麼多年卻很少在國內電視臺裡播放過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認,小新的這些清新脫俗的言語和動作為這部作品貢獻了極大的笑點,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如果沒有這些,反而會少了很多樂趣。
那麼我們想一想延續這些動作到長大後的小新身上,就會充滿違和感。不管再怎麼調皮的孩子都將有懂事的那一天,如果小新上了初高中,甚至參加工作,還不斷說著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話,那他的人設就會徹底崩塌,甚至在生活中被人嫌棄討厭。有些話,有些動作,小孩子做出來可以說是天真無邪,但是放到成年人身上,就叫不知廉恥。這或許就是小孩子和成年人之間的天塹,不可逾越。
若真到了那一天,臼井儀人工作室就不得不創造一個新的人設來適應這個故事,那小新就不是當初那個小新了,這將是披著以前外表的新作品,不僅會花費工作室大量的精力去打磨人物,而且新形象能否再像之前那個深入人心也是未知數。這種未知數都將影響其收視率和經濟收益。漫畫家為了生存,在原有成功的基礎上,是很難徹底放棄,再另起爐灶的,這種不確定性,就是最大的危險。因此《蠟筆小新》註定只能有小孩子的形象。
《蠟筆小新》至今已經連載20多年,當初一起觀看的小孩子也在時間的推動下成為了懂事的大人,對於這部作品,我們或許不會仍像以前一樣每集都追,但每次回首都是為了去看那個5歲的小孩子是如何解讀這個紛擾繁雜的成人世界,如果小新不再是小新,那這部作品就已經沒有了吸引力了。小時候的小新就是這部作品最核心的靈魂,在觀眾的意願裡,維持原狀就好,或者將長大後的小新作為一個番外短篇出現,也是可以理解的。那麼製作組自然會更多地考慮觀眾的意見。
原作者臼井儀人在09年去世,現在的作品都是由「臼井儀人&UY工作室」延續風格繼續創造,重新創造一部偉大的作品遠比維持它的輝煌更難,因此對於工作室來說不讓小新長大,一方面是他們沒有自信能給這部作品帶來新的靈魂,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臼井儀人的尊重,就讓小新永遠的活在那個無憂無慮的5歲吧,活在那個所有成年人都回不到的過去。
謝謝你,小新,感謝我的童年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