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手裡只有一把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有句話講得很發人深省:如果那你手裡只有一把錘子,那你看什麼都是釘子。
但如果,我們手裡既有錘子,又有螺絲刀,有起子,有扳手,那解決問題就方便很多。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盲人摸象,如果你固定只從一個方向,可能只能了解大象的大腿,然後你就以為大象就只是這樣的。
但如果,你能從多個角度出發,嘗試從不同方位去摸一摸,可能這次摸到的是象鼻子,那次摸到的是象耳朵,下次摸到的是象腿……這樣多嘗試下來,可能你就逐漸能更接近下大象這一實相本身。
所以啊,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必要拿出哪怕一點點細枝末節的時間,來審視一下我們的思維是不是存在一定是的局限性。
就像樊登老師經常說的:如果你感覺不快樂,那你的思維方式一定是出現了問題。
關於思維方式,心理學中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或效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2暈輪效應
心理學的效應中的「暈輪效應」:人際交往中,人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認知的障礙。
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繫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外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部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這種心理學效應,一般在我們小時候會經常遇到,比如,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壞人。長大後,我們才漸漸懂得人性的複雜,怎麼能單憑好壞就能簡簡單單地斷定一個人呢。比如一個人人喊打的小偷,很可能是一個好爸爸;一個人正直的人民警察,科可能非常貪財;一個人猶猶豫豫唯唯諾諾的人,可能在生死攸關時,表現得勇猛非常……
希望你也能審視一下,那個所謂的「討厭的人」,是真的討厭嘛,還是只是你的偏見?
03習得性無助效應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了一項經典實驗,
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響起,就電擊狗子,起初狗子拼命躲避,一段時間後,狗子發現再怎麼躲避都沒有用,就不再掙扎。
後來,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子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得到來,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個效應在我們人類的身上更是普遍。如果長期遭受挫折,沒有獲得正向反饋,錯誤的內向歸因,長期的消極自我評價,或自我否定,都會導致我們習得性無助。進而引發迷茫,焦慮或者抑鬱等情緒。
因此,你要做的:首先,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種習得性無助的思維。一旦發現自己存在這種思維,該怎麼辦呢?
不慌,這不是無可救藥的惡性癌症,還有得救。
研究發現,只要讓狗子意識到還有逃出去這一選項,並誘導狗子去做這一選擇,狗子將很快就出現活力,選擇保護自己。
人類同樣如此啊。讓我們將眼光放得再開闊一點,多多思考,多多發現更多的選擇,多一條路可以走。我相信,你將很快走出這種困境。
關鍵在於發現你一直是有選擇的。要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不要一條道走到黑,而處處為難自己。
加油,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