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論》懵懵懂懂地讀完,雖然仍有不懂之處,但仍給我震撼。童年,給我的印象是美好的、燦爛的,是需要保護的。面對著孩子,我也常說:「為了你好。」讀完書才意識到,我並不是真的懂童年,甚至,有時候打著愛的名義來進行控制。
教室、校園雖然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但是為了安全,一直強調不能跑、不能追、不能滾等等。自己認為是保護孩子,讀完書,才知道自己的這個認識是如何來的——
隨著18世紀和19世紀兒童的形象轉向天真的兒童,兒童被保護的需要得到越來越多的表達。成人關閉了一些對孩子有風險的場所,建立界限,通過紀律實施,並通過照顧、保護和隱私等意識形態獲得合法性。一切看著很溫馨,但,兒童「失去童年本身的風險」。看到這一句,突然明白,「風險」的存在是正常的,風險需要適當規避,但是出現風險也不需要過度責怪,因為童年的風險,本身也是體驗。曾經面對磕碰過度緊張的我,可以稍微放鬆下,這就是童年。老師希望孩子安全,但沒必要追求絕對安全,限制學生自由。
教室是孩子的,我們精心打磨的課程,也是孩子的。「國家課程本來應該是設計來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的,但卻被誤導了,因為它沒有意識到兒童學習的空間情境的轉移,並且它對學習者和社會對學習者所處的教學情境的影響缺乏關注。」在設計課程時,我們一直強調關注兒童,可是反過來再思考,自己在課程實施中並沒有真正做到。自己上每一節課前,更多地是讀教材,思考如何講授,但是對於兒童的接受,考慮得太少,更沒有考慮,孩子為什麼需要這些。課程研究,我還需要深入。
童年生活絕大多數的時間在學校、在課堂,很遺憾,我做得並不好。做得更不好的是,沒有尊重兒童作為「決策者」的身份。教室裡,我有尊重兒童的意識,也能聽取兒童的意見,但是從未把孩子視為一個完整的「人」,和成人一樣是「決策者」。通常覺得,兒童的認識是有限的,自己會不自覺地做一些決定。書裡有一段描述:「 對於醫生和許多父母而言,兒童是未來的成人,他們必須參與治療的決策中來……」在國內,如果兒童生病了,家長會和孩子商量嗎?我見到的,沒有。在醫院,見了很多父母在廊道痛苦流涕,但進入病房又淡定如常。甚至有的孩子已無生的希望,但孩子並不知情。之前,我完全理解父母,但是兒童想知道嗎?他們沒有成為成人公民的機會,那是否會想自己做一些決定呢?
書已讀完,改變還需要過程。童年是孩子的童年,不應被成人控制。老師是導師,再也不能打著愛的名義控制孩子,讓孩子自己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