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涵自爆朋友少:我自己有翅膀,不需要別人來鋪路。
張韶涵在吐槽大會上,講到自己朋友少。
但她並未覺得遺憾:我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雖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為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
有不少人把朋友多當成一種成就。
可當你有難處時,你卻不知道誰能對你伸出援手。
朋友多又如何,沒聯繫只能算某一時期的熟人而已。
多則濫,朋友的數量多了,難保你不會「分配不均」,最後都差一點點,只要一點點成為知己,只需一點點就成為朋友圈裡的熟人,點讚之交。
衡量朋友的從來不是數量,而是是否有真心。
所謂的「斷、舍、離」也是感情上的擺脫。
斷開沒用的社交,捨棄「無用」的朋友,離開只會說空話的人。
當然,這兒的人不僅僅指旁人更多的是那個連自己都討厭的自己—言語上的巨人而行動上的侏儒。
那些隨便就說閨蜜的人,內心一定很孤獨吧!
把只交談過幾次的人,就輕而易舉地定義成「朋友」。
人是群居動物,本能地嚮往人多勢眾的安全感,恐懼被排斥孤立。
所以大家營營於社交,逐逐於交友,恨不得天天跟一堆人聯絡。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真正的友誼是不需要維繫的,我覺得加上用力這個詞貌似會更好。
覺得舒服自在無需阿諛奉承,敢於吐槽不怕彼此會亂想,但還是得注意分寸,別把別人的缺陷當作笑話四處說。
還是需要三不五時地聊天、會面來交換近況。久了,會生分。
而那些久不聯繫,依舊未淡出彼此的朋友圈的人,大概是少之又少。
TED有一個演講:社交時代的孤獨。
裡面有一個觀念:若學不會獨處,那麼,越關係,越孤獨。
獨處真的是一個能力,到了一定歲數,你就會知道。
只有你學會如何獨處才能學會愛自己和愛別人。否則,你就只是在尋求別人的認同。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你在乞求,乞求旁人的關愛。
我的好友寥寥可數,但我絲毫不覺遺憾。
一個人一生中,會認識23000多人。
但人一生中,只會與23個人成為至交。
這23個重要他人,才是上帝賜予你的禮物。
所以學會刪減,學會拒絕,學會清空。那樣反倒得到從未有過的輕鬆與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