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可愛的寶貝,可是只有一個時候是例外,那就是監督孩子學習,特別是每天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父母的心聲:「平常是母慈子孝,寫作業立刻雞飛狗跳。」監督孩子學習是對父母身心的嚴酷考驗。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沒有讓孩子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孩子學起來累,父母也跟著受罪。如果從小注意引導孩子自覺主動地學習,那麼不僅學習效率更高,也會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父母也更省心省力。以下3個「需求」和「4個方法」,可以幫助父母來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著名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來兩組志願者,讓他們都來回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一次讓兩組都正常進行。第二次當第一組回答一道問題,就給他們發獎品。然後讓兩組都開始休息,第一組志願者馬上就停下了,而第二組沒有獎品的卻仍然繼續回答,樂此不疲。這個實驗被稱為德西效應。
由此可見,讓一個人能夠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原因,不是外界的獎勵和督促,而是源於發自內心的熱愛。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且主動去學習,家長要滿足孩子內心的三個需求。
1、勝任感
勝任感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某件事,對自己感覺良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勝任感,可以幫助孩子提升信心,從而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自主感
在教育界有一個「抽籤教學法」,是一位日本的鈴木老師,在課堂中促進孩子自主學習的方法。鈴木老師發現很多孩子不願意主動學習,所以就在課堂上讓孩子們來抽籤,根據抽籤的內容來決定自己這節課要學什麼。結果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變得十分積極。因為這使孩子們產生了學習的自主感。
3、歸屬感
只有對一件事情產生歸屬感,才能每天堅持去做。學習也是如此,在學習中體驗到歸屬感,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自己分內的事情,並不需要別人來督促,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1、不看著孩子寫作業
父母之所以要在旁邊看著孩子寫作業,是覺得孩子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如果自己再不管,那麼孩子就更學不好了。其實這種做法會抹殺掉孩子對於學習的掌控感,認為作業是給父母和老師寫的,就會想要應付和不專心。
父母要嘗試著大膽放手,擺脫掉這種不健康的督促方式。告訴孩子寫作業是檢查自己有沒有掌握學到的內容,並不是完成任務,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作業數量,給孩子規定時間,如果能保質保量完成的話,就可以到外面玩,或者看自己喜歡的節目。
2、讓孩子自己做規劃
讓孩子自己來規劃學習的內容和時間,最好是在紙上列出清單,當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後,就在後面打上對勾。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孩子的興趣,產生一種挑戰的欲望,並且在一次次完成之後,感受到達成目標的快樂。
對於稍微小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據孩子功課的難易程度,幫助孩子來列計劃,比如前20分鐘寫容易一點的題目,寫完以後給清單後面打鉤,然後休息10分鐘,再寫難一些的題目。
3、父母給予獎勵
獎勵是一種很好的督促方法,但是不恰當的獎勵,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功利心,覺得學習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父母不要使用買東西,甚至給孩子發錢的獎勵。獎勵可以是陪孩子出去玩,或者一起踢球、做遊戲,一次嚮往的旅行等等。
4、通過正能量的故事,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父母可以為孩子買一些勵志的故事書或者名人傳記,讓孩子在這些偉大的人物身上看到勤奮努力的力量。也可以給孩子講述一些名人通過不斷學習走向成功的故事,給孩子內心樹立一個榜樣。比如馬雲、姚明等等。
想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父母的威逼利誘是沒有用的,關鍵要激發起孩子內心對於學習的渴望和動力,才能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讓孩子在內心中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