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芸芸眾生,各有其性格。有的人暴力乖張,有的人熱情洋溢。
在眾生相中,並沒有哪一種性格是絕對好的或是不好的。
也許是許多犯罪分子和反社會人格的人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人的原因,我們容易將內向這一性格汙名化,認為其並不是一個好的性格,其實不然,具體性格如何還是應該看個體。
相反,假如我們對周邊的人們加以觀察,我們會發現,往往那些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有所成就。
我們所說的內嚮往往以描述對象不喜言談、好靜不好動、與外界好似有一層隔膜為外在表現。
他們一般會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與關係很近的人之外的個體進行社交,甚至有些社交恐懼症。
這也是外界對他們產生偏見的原因:比較神秘,激發了外界的好奇心及臆測。
但是他們也有很多長處。
由於不喜歡社交,所以他們會有大量時間留給自己,可以仔細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從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所以其實外界對於擁有這種性格的群體的那種汙名化屬於一種典型的基於主觀臆測的刻板印象,他們其實並不壞,相反,他們還會有很多長處,這種長處是很多人所不具有的。
眼光獨到,具有洞見
在民間流傳一個故事,就是我們共和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鬧市當中讀書的典故,這個故事常常被用來教導年輕人,做事要心靜,要心無旁騖,即使身處鬧市,也要將身邊的喧鬧"自動屏蔽"。
所以我們自然可以理解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人就是這樣的,他們會主動"過濾"掉那些對自己毫無意義的外界影響,最終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
一個關鍵的能力就是對於他們而言,在這種長時間的磨練之後,他們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更強的。
此外,由於經常處在一種內心幽靜的環境當中,所以會培養一種認真思考事物深處結構的習慣,所以對於某些事情,會產生獨到的見解,有自己的洞見,不會隨波逐流,更不會拾人牙慧。
許多名人都具有這種性格。比如曾憑藉電影《臥虎藏龍》震驚國際影壇的華人導演李安,他便是這樣的一種內向性格。
顯然,他並沒有被這種性格所拖累,反而是在一次次的認真思考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電影拍攝手法和傳達影片精神內核的獨特方式,最終揚名奧斯卡,成為華人之光。
歷經磨練,永不言棄
也許不為人知的是,許多喜劇演員在私下是一種十個內向的人,與其在熒幕上的形象反差極大。
比如卓別林、"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還有近幾年很火的沈騰。
他們在生活中的表現相比於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會一反常態,不但不會妙語連珠引人爆笑,甚至會幾天都不說一句話,只是以沉默的態度示人,令人感到"冷若冰霜"。這也許是由於他們將過多的激情用在了電影中和舞臺上,所以在生活中往往會以自己原本的性格來生活。
許多喜劇演員的家庭成員都會對媒體透露,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沉默的像是不會說話一樣,即使是和關係最親近的父母兄弟愛人,都不會有過多交流,更多的是獨處和思考。
這種狀態似乎是在為日後精湛的表演"蓄力"。
自然,厚積才能夠薄發。喜劇大師們的臺下生活其實就是性格內向的人日常的最貼切狀態。他們沉默寡言、喜歡沉思,將自己的內心隱藏在自己的小世界當中,但是最為回報,他們為觀眾獻上了精彩的作品及精湛的演技,這就是他們內向的性格帶給他們的特別之處。
這就是為什麼卓別林可以以黑白映像為表現,將一個時代的西方社會融為縮影,呈現給我們;"憨豆"也可以將英倫生活通過螢屏傳遞給萬裡之外的觀眾;沈騰可以將精靈古怪的東北人性格活靈活現的搬上大屏幕。
他們當然具備有萬中無一的喜劇才華,但是讓他們在這一領域中流芳千古的是他們內向的性格帶給他們的每一次認真的思考、仔細的推敲和反覆的琢磨。
莎翁曾說,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這是他在寫出《奧賽羅》、《李爾王》等作品後的感悟,這也是因為獨自思考、獨自面對問題確實是十分煎熬的。
但是一旦能夠經受這種寂寞的考驗,真正的沉下心來去思考自己喜愛的事業,那麼結果當然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如上文所述,內向的人往往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尊敬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