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這簡單的話語,需要巨大的勇氣……。
動聽的旋律,感人的歌詞,使得李行亮的這首《願得一人心》,一度成為眾人耳機中循環的單曲;街頭巷陌的音箱,也從白天殘月隱去至夜晚星辰璀璨,歌唱不休;婚禮的舞臺,更有新人凝眸對唱,表露著自己的愛意與真情。關於愛情的藝術品,總是那麼容易打動人,或許是因為我們心中都曾有一段當時惘然的美好吧。
這首歌的詞,之所以有著如此動人的魅力,是因為那句最精彩「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來自一首流傳頗廣的五言詩《白頭吟》。詩的背後,是現在看起來老套,在當時看來轟轟烈烈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也非常熟悉。
男主人公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他用一曲《鳳求凰》俘獲了富家女卓文君的芳心,但因女方父親卓王孫堅決反對,卓文君離家出走,與司馬相如當壚賣酒。卓王孫不忍與女兒鬧僵,便勉強同意這既定的事實,本來皆大歡喜,然而一段時間後司馬相如據說又有新歡,準備納妾,卓文君聽到後,便寫下此詩: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或許在那個時代,沒有多少女子,能夠像卓文君那般,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敢愛者,也多敢恨。很多學者,言前兩句有用白雪、皎月形容卓文君容貌的意思在其中,我認為這實在是牽強附會,其實這是卓文君的愛情觀,在她眼中,愛情就像高山上的積雪,那般潔白無瑕,又像雲間的明月,那般純粹神聖,愛情是不容得第三人存在的。
所以聽到司馬相如欲納妾之後,她特意趕去分手,斷絕關係,雖然古人納妾是常有之事,但在卓文君這裡行不通,她不能容忍司馬相如有「兩意」。有了前兩句的鋪墊,我們便能理解,卓文君這兩句之所以如此決絕,是因為司馬相如違背了她的愛情觀。
隨之詩又著筆決絕的情形,卓文君置酒與司馬相如對飲,她在心中打定主意,這是最後一次約會,明日在御溝邊分別。七、八兩句承接上文的分別,躞蹀是徘徊之狀,可見卓文君心中還愛著對方,然而她並不打算違背自己愛情的原則,所以二人還是各自回頭,如御溝中的流水一般,一去不返。
女孩子嫁人的時候,總是哭哭啼啼,其實大可不必,只要能夠嫁給一位專一的男子,兩個人白頭偕老、生死相依,又該是多麼幸福的事啊。言下之意,最初的時候轟轟烈烈,但是卻不能從一而終的愛情,才是令人悲傷的。
「竹竿」、「魚尾」二句,則是引用《詩經》的典故,比喻男女兩情歡融,最後兩句則是說愛情之間應該兩情相悅,而不是因為金錢而結合。總而言之,後面四句,是諷刺司馬相如的意思。
通過卓文君此詩我們可以看到,原句是「願得一心人」,而非「願得一人心」,許多人用這句詩來表白,卻不知自己背錯了。這並非是錙銖必較,像後半句的「白首」與「白頭」區別並不大,但「一心人」和「一人心」差別還是很大的。
「一人心」只是一顆心,但人是否屬於自己,心上是否還有她人都不得而知。而「一心人」,則是要一心一意的對自己,並且人也屬於自己,這種忠貞不二、兩情相悅的關係,這才是完美的愛情觀,才是愛情神聖偉大的地方。
另外此詩塑造的是一位棄婦形象,雖然這位棄婦敢愛敢恨,但結局終究是遺憾的,而《白頭吟》這一樂府曲調,也多是寫婦女被遺棄的題材。雖然很多句子可以斷章取義,但用這首詩中的詩句表白或者祝願新人時,還是應考慮對方是否有此方面的顧忌,莫要弄巧成拙。不過大部分情況,用「願得一心人」表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本身也是卓文君對愛情美好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