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華,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衛星通信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提出並確定我國第一套MF-TDMA及MF-TDMA/FDMA融合衛星通信體制,完成的自主可控系統設備,填補國內空白;主持我國新一代寬帶衛星通信應用運控系統研製,近5年創造效益70億元;主持研製並創建我國首個衛星移動通信運控體系,為系統面向30萬用戶提供運營級服務奠定基礎。2020年,她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人物故事
她曾用十年的時間,帶領團隊雙線作戰,同時培育並主持完成了「雙模」和「二代星」兩個項目,打破國外壟斷,引領衛星通信技術。她是我國第一個CDMA衛星通信網的主要參加人;我國第一代戰術移動衛星通信系統主要負責人。
她叫孫晨華,是中國電科衛星通信專業領域首席專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一個幾乎夜夜工作到十一二點,仍然能夠在每天的清晨提早走上工作崗位的人。
2020年,孫晨華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職業選擇純屬偶然
「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就要做出個樣子來。」
「我的母親是數學老師,她認為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學了理科,高考的時候家裡就建議我報考金融交通這一類的專業,然後我就考到了西安交通大學,到了以後才知道,西安交通大學不是搞交通的,然後就學了無線電專業。」孫晨華笑著說道:「小時候可不知道幹這一行,但是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就要做出個樣子來。」
「女同志嘛,特別跟工作較真,別人就會說太要強,但是我不認為這是不好的。」孫晨華告訴記者,「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支撐你的一部分是精神力量,一部分就是你養成的習慣。」
孫晨華出身於中學教師家庭,母親教數學、父親教語文,家教十分嚴格。從小母親注重培養她不慕虛榮、勤勞刻苦、男女平等的思想。孫晨華說:「正是得益於母親十分嚴格的磨鍊,我才能30多年堅持下來,並在男同志佔大多數的行業裡,頂起一片天。」
科研就是磨出來的
「要有一輩子堅持科研工作的決心。」
孫晨華研製的項目碩果纍纍。一直在衛星通信領域研發探索的她,提出的多種波束、大跨度速率範圍的組網解決方案,突破幾十項關鍵技術,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百餘種,總體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孫晨華曾承擔我國第一個艦岸CDMA衛星通信系統和第一個戰術移動艦岸衛星通信系統的自主研發任務。CDMA衛星通信系統研發,可謂「抗戰八年」,1994年的一天,為了解決聯試中的問題,她懷著八個多月的身孕,整整站了一個通宵;在孩子未滿一歲時,為了項目順利移交,她連續出差40多天;1995年啟動戰術移動艦岸衛星通信系統項目研製,因沒有參考資料,自主研製難度更大,為了不耽誤工作,她生完孩子三個月就上班;在總工程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和課題組同志經歷了近10年努力,熬了無數夜晚,突破了眾多關鍵技術,2000年左右,依託我國首個衛星順利完成了開通試驗,研發的產品陸續裝備艦隊,在各類遠洋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業部這兩年拿到了很多預研課題,這與孫晨華主任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每個項目匯報都需要做PPT,每張PPT她都要仔細看,有時間的時候,她會親自動手修改。」第五十四研究所衛通專業部主任助理肖永偉說,「有時,一改就是大半夜,幹到凌晨一兩點鐘是經常的事情。尤其到了答辯前,孫晨華會陪著大家一起修改各類文件,精益求精,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搞科研嘛,就要耐得住寂寞,用腦子幹活,用心幹活。」在孫晨華看來,科研就是磨出來的,從事科研工作除了要有專業基礎,更要有一輩子堅持科研工作的決心。
人才培養細水長流
「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是搞科研的人該有的作風。」
多年來,孫晨華同志在不斷攻堅克難、取得成就的同時,為衛星通信、天地一體信息網絡等方向培養了國內一流團隊和頂尖人才隊伍。創建了衛星通信運控、衛星通信處理載荷及低軌星座、衛星通信寬帶組網、天基網絡協議等多個團隊,培養了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全國崗位能手、全國優秀博士後以及軍科委、軍委裝備發展部專家,重大項目總師、副總師等一批優秀人才。
團隊裡很多人稱她為「伯樂」,對此她解釋道,人才培養是細水長流的事情,她會通過很多小事的觀察團隊成員的耐壓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反應能力等。「我很開心我的團隊裡有一批批人能夠堅持下來,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在孫晨華眼中,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是搞科研的人該有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