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6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連任後的馬英九肩負人民期待,如何擺脫過去四年讓人民「無感」的罵名?未來四年,他必須穩定經濟、落實社會公義、消弭藍綠對立、維繫兩岸和平、提升臺灣競爭力,從黨、政兩大軸線,施展改革魄力。
馬英九第二任期,穩定經濟是重中之重,首要面對的就是可能重創全球經濟的歐債風暴。最近標準普爾再度調降9個國家的債信評等,顯示國際情勢瞬息萬變,臺灣要提早因應變局;同時讓企業追求創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馬英九第一任期致力兩岸和平,成績獲得多數民意肯定。第二任期除了繼續維繫穩定和諧的兩岸關係,更要讓兩岸和平紅利極大化,能平均地分享給每個民眾,不能獨厚財團及大老闆。
落實社會公義是馬英九「黃金十年」承諾,若能從租稅改革出發,讓人民的稅賦負擔更合理公平,落實社會公義的目標已成功大半,同時繼續擴大社會福利照顧面,讓富人對社會有貢獻、困苦者有社會福利扶助、減輕中產階級的稅賦痛苦指數。
黨與政密不可分,馬英九推動政治改革的同時,必須同步改造國民黨,從人才、黨產、組織架構、黨內民主四大面向著手。
過去幾次選舉,國民黨苦於找不到深耕地方、形象清新的候選人,這次刺客出擊,江啟臣意外當選、蘇俊賓在綠地拼出亮麗成績,代表選民對候選人的要求漸漸提升;國民黨應繼續大膽啟用青年人才,落實黨內民主,讓黨代表發揮實質功能。
黨產更是國民黨必須面對的問題,國民黨到底有多少黨產?哪些是屬於國民黨、哪些是應該歸還社會的?都應該一次攤在陽光下讓全民檢視,該還給人民的就一次結清,而不是左手信託給右手,讓黨產繼續成為國民黨的負債。
大改革一:公義社會快落實 平衡區域差距
馬英九第二任擘劃「黃金十年」願景,落實公義社會是施政重點。過去4年,馬當局把重心放在拼經濟,未來四年,馬英九將致力縮短貧富差距,如何推動稅賦改革擴大稅基、平衡南北區域發展,將是執政團隊的重大挑戰。
馬英九在「黃金十年」已宣示,第二任將持續推動租稅改革,運用移轉收支措施縮小貧富所得差距,同時每年將提供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有就業意願者,有九成以上的就業機會。當局也已承諾,今年7月開始實施的二代健保,費率五年不漲。
居住正義方面,馬當局除規劃落實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製度,還要逐步推動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並檢討土地徵收補償制度,以市價協議價購及市價補償,建立不動產透明公平交易制度。
這次選舉結果顯示,ECFA牌在南部綠營票倉發揮的效應有限,南北區域發展長期失衡,亟待當局重新檢討提出對策,馬英九選前宣布要在高雄市打造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平衡南北差距的第一步。
經濟系教授朱雲鵬表示,臺灣的所得分配不公,造成貧富差距,很大程度就是區域差距,臺灣的全球化有九成都是在中部(彰化)以北進行,北藍南綠的結構形成,其實並非意識型態,最重要的是經濟問題。
朱雲鵬指出,現在高雄市的房價比十年前更低,但臺北的帝寶一坪卻高達250萬(新臺幣,下同),高雄人看到臺北的高房價,心中作何感想?數據也顯示,高雄的大學畢業生有七成要到外地找工作,因為在當地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到中北部找機會。
「要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就要平衡南北差距。」朱雲鵬說,有投資、有市場,才會有就業機會、薪水才會好,未來馬當局在南部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等策略,可創造就業,若也能把南部產業包括農業都帶往全球化的路,貧富差距的問題會解決大半。
大改革二:黨產歸零了嗎? 怎能不了了之
儘管已經今非昔比,國民黨的黨產問題仍屢屢成為綠營攻擊的箭靶。對此國民黨說,光付退休黨工的退休金,黨產股利收入就花掉一半以上;顯示黨內對於如何處理這個爭議話題,還是提不出具體辦法。
黨內人士透露,民進黨用國民黨2010年的黨產股利收入達29億元大做文章,但國民黨和臺當局一樣,有「十八趴」的問題;早期退休的黨工,不但薪水比照公務員,退休金亦然,每年花在「國民黨十八趴」的金額,就接近20億元,「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國民黨不可能不付這些錢。」
對國民黨的說法,臺大政治系主任王業立說「不太能接受」;既然說要照顧退休黨工,方法很多,如成立一個不是由國民黨管理的基金也可以。他認為,基於政黨公平競爭原則,國民黨的黨產問題「終究還是得面對」。
一位曾經擔任國民黨「黨產委員會」委員的學者指出,馬英九第一次當選黨主席時很認真的要處理黨產,但這個委員會「開了幾次會就沒有下文了」,到底國民黨後來怎麼處理黨產,外界很難得知。
這位學者說,當時會議共識是「黨產歸零」,國民黨也是用「退休黨工需要照顧」當說詞,有其他學者就建議乾脆找包保險公司經算照顧這些黨工需要多少錢,然後把需要的經費信託給保險公司即可;如今過了這麼多年,還是沒解決。
對此國民黨副秘書長兼行管會主委林德瑞表示,國民黨處理黨產仍是依照主席馬英九「公開、公益、公平」的原則辦理;重新執政後,國民黨原擬公開招標黨產「中投公司」,但又遇到金融海嘯,怕賣得太便宜引發「賤賣黨產」爭議;最近幾次招標也都不順利,才延宕至今。
大改革三:基層組織運作差 遑論選舉機器
國民黨前秘書長金溥聰矢言把黨改成「選舉機器」,是否成功見仁見智,但臺大政治系主任王業立說,國民黨以鄉鎮市為基礎的地方黨務系統已不切實際,應該改成以「立委」選區為主。
每隔一段時間,國民黨內就會傳出「組織改造」的聲音。此次二合一選舉,恰好可做為金溥聰擔任秘書長時期推動組改的「期末測驗」。結果雖然差強人意,但地方組織運作仍出現不少問題,候選人和黨部的齟齬時有所聞。
金溥聰擔任秘書長時期,擔任國民黨發言人的蘇俊賓表示,為了組織精簡,區級黨部裁到只剩一個人,因此有必要找更多志工幫忙。他舉自己這次在臺南參選「立委」為例,許多志工甚至要幫忙都無從介入,黨部應該要有一套對志工的組訓計劃。
蘇俊賓說,地方上想要參與黨務的人很多,「『立委』、地方議員都有」,就可讓這些人擔任義務幹部,平常讓他們有參與感,到了選舉自然願意出力。
王業立建議,在「立委」採單一選區後,國民黨地方黨部仍用鄉鎮市作為黨部基層組織容易產生問題,應該改以「立委」選區,用「立委」選舉做為核心經營地方黨務組織。
「立委」洪秀柱表示,黨部應該加強培訓義工、志工團體。依照「立委」選區經營基層黨部,她認為不是不可能,但還是有些技術問題,諸如選區可能改變、黨部可能被現任「立委」把持等,仍必須從長計議。
大改革四:人才培育大斷層 派刺客難長久
此次二合一選舉,國民黨雖然獲得勝利,但不少選區必須以「刺客」應戰,馬吳總部發言人團幾乎都是「空降」,凸顯黨內人才培育的危機。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副秘書長洪秀柱,對此情況直言「很焦慮」。
「在臺南,人才是國民黨罩門!」以選舉新手投入臺南市「立委」選舉的蘇俊賓說,國民黨在臺南等地的基本盤不弱,只是長期來人才培育有斷層。
「我一個桃園子弟都可拿到10萬多票,在地青年只要有心經營,是有機會的!」蘇俊賓和同是國民黨「新秀」的江啟臣都認為,黨基層不如以往綿密,黨需要思考方向,吸引新血加入。」
臺大政治系主任王業立分析,雖然不能以國民黨的「刺客」成敗論英雄,畢竟他們選得都不錯,有助馬英九,但重點是刺客是不是「用完即丟」。他說,過去就有刺客的例子,但很多都只是「過水」,無法長期培養。
王業立舉民進黨此次在臺中擊敗黃義交的林佳龍為例,指出林佳龍是臺北人,當年也是刺客,但經過7、8年的經營,終於當選「立委」,未來甚至可以挑戰臺中市長,「這點很值得國民黨借鏡」。
「國民黨是百年老店,有很多包袱」,江啟臣說,國民黨現在該思考如何培養新人,拓展年輕族群認同;這場選戰下來,他發現國民黨支持者「年齡偏高」,不像民進黨不斷向年輕選民靠攏,「老人凋謝,這是危機」。
王業立說,派刺客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消滅地方派系也是不可能的」,國民黨應該試著用「黑金與否」來區分地方人才,而不是「派系與否」。
蘇俊賓表示,黨中央培養青年幹部,應該多元思考:是不是能和環保團體、社會團體互動?有沒有論述能力?民進黨有許多高學歷的強將,未來國民黨應加強人才培育且做中長程布局,「如果不好好布局,即使我4年後再出來,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