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正面管教雙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和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幾年前,我看到很多家長因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對孩子總是非打即罵,孩子哭得很可憐,於是我下決心要在這個領域裡進行深耕。後來我給家長們開展了家庭教育講座,為家長分享一些教育理念,幫助了很多家長。
前不久,幼兒園一位媽媽在送孩子來園時,站在幼兒園門口反覆叮囑孩子要多喝水。沒想到,媽媽還沒說完,這位小女孩馬上就哭了起來。媽媽看到孩子哭了,就開始嚇她:「你不喝水會得病的,你想去醫院打針嗎?你今天再不多喝水回家我打你。」孩子被嚇得哭得更厲害了。
班上的老師在大門口接待孩子,看到孩子哭了趕緊哄孩子,然後哄著他們進入班級。老師告訴家長每天都會提醒孩子喝水的,但是有的孩子自己不願多喝,也只有尊重孩子了。過一段時間,老師還會提醒孩子的。孩子媽媽依然忍不住憤怒的情緒說:「這孩子一點都不聽話,在家裡也是這樣,有時只能打一頓了。」
我看到家長如此憤怒,還會打孩子,趕緊對家長說不要打孩子,和孩子好好的進行溝通。這一下,打開了家長的話匣子。
孩子媽媽說:「我家孩子就這樣,好好說他不聽,打了就會聽。有時,真的會被他氣得很難受。我們小時候不聽話父母不也是這麼打的嗎?管孩子還想不打孩子?」
聽這位媽媽一說,我明白了為什麼孩子沒有多喝水,媽媽就會想打孩子了。她是在重複她童年時讓她感到痛苦的行為。
一、父母的行為受到童年的影響。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模仿當年父母的行為。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我看過很多這樣的父母,孩子吃得少,父母就會很擔心。於是,每次在給孩子餵飯時,都會努力給孩子多餵一點。有時孩子的飯還在嘴裡沒有吞下去,母親就又拿起一勺飯往孩子嘴裡塞。儘管孩子很痛苦,但父母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其實,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餵養他們的。父母的養育模式一直影響著他們。這是一種指使他們重新演繹童年的心理導致的。父母都活在童年的影響之下,並成為了一種本能。
打孩子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做法。當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父母會很自然的一巴掌打過去。他們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否則孩子會被寵壞的。
在《被父母教育的經歷》的節目中,很多明星談到小時候被父母打過。有的人跪過搓衣板,還有的父親用竹棍打。
在《做家務的男人》裡,魏大勳稱曾被爸爸咔咔的扇耳光,不認錯的話就繼續扇,還把他按地上踹。
這些打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告訴孩子,他們這樣打他都是為了他好。還有的父母根本不做解釋。
在這些打孩子的人中,有的人是受到他們父母的影響,他們的父母曾經就是這樣打他們的。
我小時候經常遭到母親的打罵。母親後來對我說:「我小時候更可憐,你外婆經常打我。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都用腳踢我。」我曾經很恨母親對我不好,但是在了解了母親的原生家庭後,我理解了她。她的母親就是這樣對待她的,她不知道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她也沒有那麼多愛。
而印度合一大學創始人阿瑪巴關也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
二、父母童年的悲劇總在孩子身上重演。
最近走紅的李雪琴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快樂。不過,談起她的原生家庭並沒有那麼好,也讓人笑不起來。她在舞臺上幽默風趣,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家庭並沒有那麼多笑點。她曾經歷過父母離異、被男友拋棄、患上抑鬱症等等。
用她的話來說,她從小就生活在漩渦裡。
她在讀初三那年,父母離異了。不幸的婚姻,讓她的情緒非常糟糕。當她情緒不好的時候,女兒就成了她發洩的那個人。
有時,她寫完作業看一會電視,媽媽也會發脾氣。李雪琴後來變得非常懂事,她逼迫自己要成為「大人」,要讓母親的心情好一點。
她開始安慰母親,那個內在的小孩她必須最大程度地去忍讓和遷就母親。
李雪琴曾自嘲:「我媽是我帶大的。」
她的性格開始變得敏感、會討好別人。她努力讀書考第一名,不希望因為考第二名而讓別人說是母親因為離婚而把她耽誤了。
原生家庭的不幸讓她感到很壓抑。在她讀大四的時候,李雪琴患上了抑鬱症,嚴重的時候多次大哭。她能理解和照顧母親的情緒,卻沒有人理解和照顧她的情緒。
有一次她正在工作,突然拿起水果刀就割脈,劃了幾下之後又止血然後繼續工作。
後來,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段子,一時收穫了很多粉絲。
離異家庭,因為母親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隨意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因無處宣洩自己的情緒,就會導致出現抑鬱。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
父母經常打孩子,他們的孩子在長大後通常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會打自己的孩子;另一種是與父母反著來。打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模仿行為。而與父母反著來,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將來也成為與自己的父母一樣的父母。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他們在小時候都遭受過父母的打罵,而且打起來特別狠。現在,他們自己做了父母,有的人就不會打孩子,他們想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與父母反著來,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打破複製的惡性循環。
三、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父母要將童年積極的方面傳遞給孩子。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原生家庭。作為孩子,無力改變原生家庭,只能被動的接受。但是長大以後,不能一直以一個受害者的身份活著,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只有打破了原生家庭的魔咒,才能讓自己過得幸福。我們可以如何去做呢?
1.允許自己評判父母。
在《超越原生家庭養育》一書中寫到:要允許自己評判父母。
我們的父母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但是那個時候我們還是小孩,不敢去評判父母、頂撞父母。頂嘴被認為是沒有良心的表現。於是,我們就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那些沒有釋放的情緒一直在人們的身體裡。
去年,我在上正面管教鼓勵諮詢師的課時,老師會讓學員分享自己童年的經歷。我發現很多人的童年都是非常不幸的,特別是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女孩子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這讓她們感到痛苦萬分。有的人曾多次想到過自殺。
在課程上,有學員說父母只喜歡著弟弟,不喜歡她,給弟弟帶孩子卻不關心自己的孩子,邊說邊流淚。當時我們所有人的眼淚都忍不住掉下來。那樣的家庭就真的像《都挺好》的電視裡演得一樣。當我們允許自己評判父母時,那一刻心理的創傷就被撫平了很多。
我們要以成年人的經驗和情緒來評判自己的童年,從而理解自己的痛苦。
我曾對父母的很多做法都感到不滿。他們總是希望我聽他們的話。總是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要我們孩子都聽話,我一直都感到很壓抑。
後來,我找了一個機會,與母親好好的談了談,告訴她做錯的地方,讓母親了解了我的感受。剛開始,母親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但是後來才慢慢明白了。說出來,至少自己不會感到那麼壓抑了。父母年紀大了,有些事他們可能自己都記不清了。我們要慢慢學會原諒他們!
2.糾正自己為人父母的行為。
做父母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當自己想打孩子、罵孩子、逼迫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問問自己:「這是為了我自己,還是為了孩子?」
曾經我有一位學員告訴我,她的孩子9歲了,孩子每天回家後都要先玩很久,然後再寫作業。她每次看到孩子在玩的時候,火都上來了。忍不住會對著孩子大叫。但是她的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就是要拖得很晚才寫作業。兩人就開始發生了戰爭。這位媽媽不解的問我:難道我要孩子先寫作業錯了嗎?
孩子寫作業是自己的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如果父母逼著孩子要先寫作業,這會讓孩子感到母親的強勢,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叛。會產生權利之爭。
母親這樣做實際上是擔心自己會陪孩子陪到很晚才能睡覺。擔心孩子作業完成得不好,自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
孩子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來完成,讓他們自己來制定學習時間。如果家長不想太晚睡覺,可以給孩子一個時間段。告訴他,我在11點前可以幫助你,超過了這個時間就不能幫助你了。把權利和責任交給孩子。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孩子,要向孩子真誠的道歉,糾正自己的行為。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張工具卡叫《修復錯誤三步曲》。這張工具卡我也用過。真誠的道歉才能重新與孩子修復關係。
3.要與孩子建立感情的連結。
父母在平常就要多關心孩子,而不是等到某一天孩子發生了問題再來教訓他們。與孩子建立感情的紐帶有很多方式。比如:了解和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買禮物、為孩子做美食、滿足孩子的一些需要、定期帶孩子出去玩、給他們特別時光等等。
當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的連結,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如果父母偶爾對孩子發發脾氣,孩子會很快原諒父母。
肢體的接觸也能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比如: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經常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臉、拉拉他們的手。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可以拍拍他們的肩膀或頭。肢體的接觸能讓孩子感到放鬆,能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注。
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注,當父母平常能多關注到孩子時,他們就能從父母那兒得到愛的滋養。得不到關注的人,一生都在尋求關注和安全感。
父母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就要超越原生家庭。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用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