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讓孩子幸福,需要這樣與童年和解

2021-01-09 雨後山林靜

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正面管教雙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和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幾年前,我看到很多家長因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對孩子總是非打即罵,孩子哭得很可憐,於是我下決心要在這個領域裡進行深耕。後來我給家長們開展了家庭教育講座,為家長分享一些教育理念,幫助了很多家長。

前不久,幼兒園一位媽媽在送孩子來園時,站在幼兒園門口反覆叮囑孩子要多喝水。沒想到,媽媽還沒說完,這位小女孩馬上就哭了起來。媽媽看到孩子哭了,就開始嚇她:「你不喝水會得病的,你想去醫院打針嗎?你今天再不多喝水回家我打你。」孩子被嚇得哭得更厲害了。

班上的老師在大門口接待孩子,看到孩子哭了趕緊哄孩子,然後哄著他們進入班級。老師告訴家長每天都會提醒孩子喝水的,但是有的孩子自己不願多喝,也只有尊重孩子了。過一段時間,老師還會提醒孩子的。孩子媽媽依然忍不住憤怒的情緒說:「這孩子一點都不聽話,在家裡也是這樣,有時只能打一頓了。」

我看到家長如此憤怒,還會打孩子,趕緊對家長說不要打孩子,和孩子好好的進行溝通。這一下,打開了家長的話匣子。

孩子媽媽說:「我家孩子就這樣,好好說他不聽,打了就會聽。有時,真的會被他氣得很難受。我們小時候不聽話父母不也是這麼打的嗎?管孩子還想不打孩子?」

聽這位媽媽一說,我明白了為什麼孩子沒有多喝水,媽媽就會想打孩子了。她是在重複她童年時讓她感到痛苦的行為。

一、父母的行為受到童年的影響。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模仿當年父母的行為。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我看過很多這樣的父母,孩子吃得少,父母就會很擔心。於是,每次在給孩子餵飯時,都會努力給孩子多餵一點。有時孩子的飯還在嘴裡沒有吞下去,母親就又拿起一勺飯往孩子嘴裡塞。儘管孩子很痛苦,但父母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其實,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餵養他們的。父母的養育模式一直影響著他們。這是一種指使他們重新演繹童年的心理導致的。父母都活在童年的影響之下,並成為了一種本能。

打孩子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做法。當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父母會很自然的一巴掌打過去。他們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否則孩子會被寵壞的。

在《被父母教育的經歷》的節目中,很多明星談到小時候被父母打過。有的人跪過搓衣板,還有的父親用竹棍打。

在《做家務的男人》裡,魏大勳稱曾被爸爸咔咔的扇耳光,不認錯的話就繼續扇,還把他按地上踹。

這些打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告訴孩子,他們這樣打他都是為了他好。還有的父母根本不做解釋。

在這些打孩子的人中,有的人是受到他們父母的影響,他們的父母曾經就是這樣打他們的。

我小時候經常遭到母親的打罵。母親後來對我說:「我小時候更可憐,你外婆經常打我。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都用腳踢我。」我曾經很恨母親對我不好,但是在了解了母親的原生家庭後,我理解了她。她的母親就是這樣對待她的,她不知道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她也沒有那麼多愛。

而印度合一大學創始人阿瑪巴關也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

二、父母童年的悲劇總在孩子身上重演。

最近走紅的李雪琴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快樂。不過,談起她的原生家庭並沒有那麼好,也讓人笑不起來。她在舞臺上幽默風趣,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家庭並沒有那麼多笑點。她曾經歷過父母離異、被男友拋棄、患上抑鬱症等等。

用她的話來說,她從小就生活在漩渦裡。

她在讀初三那年,父母離異了。不幸的婚姻,讓她的情緒非常糟糕。當她情緒不好的時候,女兒就成了她發洩的那個人。

有時,她寫完作業看一會電視,媽媽也會發脾氣。李雪琴後來變得非常懂事,她逼迫自己要成為「大人」,要讓母親的心情好一點。

她開始安慰母親,那個內在的小孩她必須最大程度地去忍讓和遷就母親。

李雪琴曾自嘲:「我媽是我帶大的。」

她的性格開始變得敏感、會討好別人。她努力讀書考第一名,不希望因為考第二名而讓別人說是母親因為離婚而把她耽誤了。

原生家庭的不幸讓她感到很壓抑。在她讀大四的時候,李雪琴患上了抑鬱症,嚴重的時候多次大哭。她能理解和照顧母親的情緒,卻沒有人理解和照顧她的情緒。

有一次她正在工作,突然拿起水果刀就割脈,劃了幾下之後又止血然後繼續工作。

後來,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段子,一時收穫了很多粉絲。

離異家庭,因為母親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隨意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因無處宣洩自己的情緒,就會導致出現抑鬱。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

父母經常打孩子,他們的孩子在長大後通常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會打自己的孩子;另一種是與父母反著來。打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模仿行為。而與父母反著來,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將來也成為與自己的父母一樣的父母。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他們在小時候都遭受過父母的打罵,而且打起來特別狠。現在,他們自己做了父母,有的人就不會打孩子,他們想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與父母反著來,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打破複製的惡性循環。

三、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父母要將童年積極的方面傳遞給孩子。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原生家庭。作為孩子,無力改變原生家庭,只能被動的接受。但是長大以後,不能一直以一個受害者的身份活著,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只有打破了原生家庭的魔咒,才能讓自己過得幸福。我們可以如何去做呢?

1.允許自己評判父母。

在《超越原生家庭養育》一書中寫到:要允許自己評判父母。

我們的父母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但是那個時候我們還是小孩,不敢去評判父母、頂撞父母。頂嘴被認為是沒有良心的表現。於是,我們就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那些沒有釋放的情緒一直在人們的身體裡。

去年,我在上正面管教鼓勵諮詢師的課時,老師會讓學員分享自己童年的經歷。我發現很多人的童年都是非常不幸的,特別是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女孩子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這讓她們感到痛苦萬分。有的人曾多次想到過自殺。

在課程上,有學員說父母只喜歡著弟弟,不喜歡她,給弟弟帶孩子卻不關心自己的孩子,邊說邊流淚。當時我們所有人的眼淚都忍不住掉下來。那樣的家庭就真的像《都挺好》的電視裡演得一樣。當我們允許自己評判父母時,那一刻心理的創傷就被撫平了很多。

我們要以成年人的經驗和情緒來評判自己的童年,從而理解自己的痛苦。

我曾對父母的很多做法都感到不滿。他們總是希望我聽他們的話。總是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要我們孩子都聽話,我一直都感到很壓抑。

後來,我找了一個機會,與母親好好的談了談,告訴她做錯的地方,讓母親了解了我的感受。剛開始,母親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但是後來才慢慢明白了。說出來,至少自己不會感到那麼壓抑了。父母年紀大了,有些事他們可能自己都記不清了。我們要慢慢學會原諒他們!

2.糾正自己為人父母的行為。

做父母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當自己想打孩子、罵孩子、逼迫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問問自己:「這是為了我自己,還是為了孩子?」

曾經我有一位學員告訴我,她的孩子9歲了,孩子每天回家後都要先玩很久,然後再寫作業。她每次看到孩子在玩的時候,火都上來了。忍不住會對著孩子大叫。但是她的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就是要拖得很晚才寫作業。兩人就開始發生了戰爭。這位媽媽不解的問我:難道我要孩子先寫作業錯了嗎?

孩子寫作業是自己的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如果父母逼著孩子要先寫作業,這會讓孩子感到母親的強勢,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叛。會產生權利之爭。

母親這樣做實際上是擔心自己會陪孩子陪到很晚才能睡覺。擔心孩子作業完成得不好,自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

孩子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來完成,讓他們自己來制定學習時間。如果家長不想太晚睡覺,可以給孩子一個時間段。告訴他,我在11點前可以幫助你,超過了這個時間就不能幫助你了。把權利和責任交給孩子。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孩子,要向孩子真誠的道歉,糾正自己的行為。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張工具卡叫《修復錯誤三步曲》。這張工具卡我也用過。真誠的道歉才能重新與孩子修復關係。

3.要與孩子建立感情的連結。

父母在平常就要多關心孩子,而不是等到某一天孩子發生了問題再來教訓他們。與孩子建立感情的紐帶有很多方式。比如:了解和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買禮物、為孩子做美食、滿足孩子的一些需要、定期帶孩子出去玩、給他們特別時光等等。

當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的連結,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如果父母偶爾對孩子發發脾氣,孩子會很快原諒父母。

肢體的接觸也能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比如: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經常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臉、拉拉他們的手。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可以拍拍他們的肩膀或頭。肢體的接觸能讓孩子感到放鬆,能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注。

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注,當父母平常能多關注到孩子時,他們就能從父母那兒得到愛的滋養。得不到關注的人,一生都在尋求關注和安全感。

父母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就要超越原生家庭。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用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父母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讓孩子幸福,需要這樣與童年和解
    孩子媽媽說:「我家孩子就這樣,好好說他不聽,打了就會聽。有時,真的會被他氣得很難受。我們小時候不聽話父母不也是這麼打的嗎?管孩子還想不打孩子?」聽這位媽媽一說,我明白了為什麼孩子沒有多喝水,媽媽就會想打孩子了。她是在重複她童年時讓她感到痛苦的行為。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在我們廣大吃瓜群眾看來,高曉松的家世堪稱顯赫,從祖父母到親生父母,個個不僅學識超凡,而且都是行業的翹楚、手握大權。但是,透過這句被反覆重複的話,我們似乎也能感知到藏在他生命深處的某種傷痕及陰影和他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直到40歲後,他才慢慢地,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 童年原生家庭的傷,為何要用一輩子時間去和解?
    文/ 琳姐理財"誰說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有些父母只是名義上的父母,沒有"更新迭代",處處映襯著上一輩父母的影子,註定了一些孩子的童年悲劇!而童年原生家庭的傷,卻註定要用一輩子時間去和解!沒有誰生來就是一名合格的父母,沒有任何一個具體標準可以去核驗父母的合格程度。孩子和父母之間到底該如何相處?
  • 原生家庭與幸福童年,這兩者相加,能影響孩子的後半生
    被忽視,而「我認為這是好的」「我認為這樣做對你有好處」成為她的動機,孩子日復一日生活在精神高壓下,最終崩潰。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這其實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對童年時期的孩子產生的影響會持續他們的一生。
  • 心理學:穿越原生家庭之痛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
    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出生與成長的家庭我從事心理學臨床諮詢多年,見過太多的案例,在原生家庭中糾纏著,象陷在泥濘的沼澤中不能自拔,痛苦萬分,包括我自己的自我成長之路,也是這樣。在心理諮詢這條路上,自助、助人,是一個良性循環,心理諮詢師用自我療愈的經驗,用血肉之軀、用內在艱難的心路歷程,加上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來幫助來訪者走出困境。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穿越原生家庭之痛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才能與世界和解。這是誰也逃不開的。
  • 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與「原裝的自己」和解,升級到一個更好的版本
    我相信70%的人都是有的,許多人抑鬱的原因,都是來自父母曾經的種種錯誤的行為。我們怨恨父母為自己的抑鬱埋下了種子,怨恨他們讓自己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可問題是,要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自己擺脫抑鬱呢?聽完今天她的故事,或許你會豁然開朗。
  • 《原生家庭》:孩子,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一生的幸福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最近幾年,&34;這四個字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討論,80後、90後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原生家庭這個觀念的出現,也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好多人身陷原生家庭中走不出來,甚至下一代還在延續著這樣的教育方式。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一句名言。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原生家庭是軟肋也是鎧甲:走出童年創傷,是老天交給我們的功課
    童年時期,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與愛,孩子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即便成年後遭遇挫折,他們也能從溫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應對挑戰。但是反過來,童年時期,如果孩子沒能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甚至遭受過傷害,那麼這些童年創傷將有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演員劉玉翠,受家庭的影響,直言只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面對與自己相戀長達20年男友的求婚,她還是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如今五十多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
  •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應該被看見,有毒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我們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中國人都信奉家醜不外揚,所以很少會對別人講家庭的事情,尤其是不好的事情。然而不講不意味著不存在,逃避也不意味著擺脫,有太多的家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太多的孩子受著家庭的傷害。
  • 若孩子有這些特徵,說明原生家庭不夠幸福,父母需要警惕
    溫馨美滿的家庭總是類似的,但不幸福的家庭卻有千奇百怪的原因而不幸福。所以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為人處世的能力、心理成長等方面發展,這些方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以下的特徵。
  • 豆瓣8.3《原生家庭》:學會與父母和解,才是人生最大的贏家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通俗地說就是很多人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行為上的習慣問題歸咎於父母的過錯。但也有的觀點會說,這個概念太極端了,你看有的也是單親家庭,但照樣能夠把孩子教育得知書達禮,很有成就。
  • 你能否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陰影,就看你能否做好這五點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生活環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有的人可能一生都生活在童年陰影裡。很多人長大以後發現自己在重複著父母的人生模式,自己的很多觀念和看法都深受家庭的影響。
  • 孩子有這些特徵,說明原生家庭不夠幸福,為人父母的需要提高警惕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可謂是意義深遠,直接關係性格、行為、心理特徵等方面的發展,並且影響伴隨一生,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多半會表現出一些很明顯的特徵。
  • 抑鬱症患者都仇恨父母?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家長會為自己抱不平,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最後結果讓孩子恨自己,到底抑鬱症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今天老K和大家聊聊這個。孩子人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要說父母為何對孩子影響之大,我想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有個詞叫「原生家庭」。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讓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不再複製粘貼
    我們有時候會說「看到這個孩子是什麼樣的,基本上就能猜出來,他的爸爸媽媽是什麼樣的。」也是同樣的道理。由此,心理治療師莫雷•鮑恩首次提出了代際創傷理論。鮑恩認為家庭經歷會形成一個塑造每一代的價值觀、想法和體驗的模板,然後將這個模板傳遞給下一代。而在國內,《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是第一本專門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因為童年的傷,張愛玲的人生仿佛就此墮入一個圈,終其一生也無法逃離。正印證了那句話:幸運的孩子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但是,童年受過傷的我們,就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嗎?不,絕對不該是這樣。
  • 孩子,是療愈父母原生家庭創傷的人間天使
    接連幾天都收到多位朋友的傾訴求助,雖然他們的遭遇多少有些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了緊張的親子關係。覺得有必要就當前親子關係和父母原生家庭的關係做些梳理,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們因此而受益。他們中的很多人雖成年多年,卻依然煎熬在原生家庭教育錯誤的毒害之中。卻在不知不覺中又將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複製到了自己的新生家庭之中,從而無意識的讓自己的孩子也深陷其中,重蹈錯誤家庭教育的覆轍。很多時候,父母們都極力想要掙脫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想要發自內心的去愛自己的孩子,卻發現總是陷入舊有模式的惡性循環之中。
  • 《原生家庭》:如何走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惡性循環
    :如何修補你性格的缺陷》,一書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失職,控制,虐待型等等這些「有毒」的父母,養出來「中毒」的孩子,很多都比我更悲慘。但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走不出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正如阿徳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漢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她通過工作接觸了大量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案例,然後開始著手研究,分析了原生家庭傷害子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