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傲嬌一隻羊
時勢造英雄。
在這場疫情下,鍾南山成為我們今年叫得最響亮的名字,也成為全中國人民的偶像英雄。
2003年,在非典的肆虐下,那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還猶在耳邊。
2020年,在新冠肺炎爆發下,呼籲大家「不要去武漢」,而他卻逆行趕往最前線的身影,還歷在眼前。
他的專業知識,他的勇猛,他的擔當,在這場疫情下,猶如給人們人心惶惶的內心打上了一劑鎮定劑。
然而,我們都知道,優秀的人從來都不是天生卓越,它離不開自己日復一日的努力,也離不開父母為其傾注的心血。
有人曾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有跡可尋的因果。他的因,在家庭。他的根,在父母。」
鍾南山也不例外。
正如鍾南山在一次採訪中所言,「真正影響我一生的是父母。」
01
父母多鼓勵,少批評,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
童年的鐘南山並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
他像其他頑皮的男孩一樣,不愛學習,還經常逃課,甚至還留過級。
面對這樣一個「不爭氣」、「難管」的孩子,鍾南山的母親是怎麼做的?
督促、懲罰、說教......從而試圖把他板上「正軌」?
統統都不是,她僅僅用了一句話,就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有一次在考試中,鍾南山偶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知道後的母親,高興極了,對他說,「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簡單的一句話,讓鍾南山看到了自身的潛力,激發出了內在學習的欲望。
正如鍾南山所說,「那時我覺得媽媽一下子把我的一個亮點找了出來,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了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鍾南山是幸運的,是母親的鼓勵,成就了他。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卻十分吝嗇鼓勵,認為鼓勵只會滋生驕傲之氣。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小視頻。
一個小女孩,顫顫巍巍地站在4樓陽臺外的防護欄上,崩潰大哭。
而她的爸爸,則徒手攀在3樓防護欄的外側,柔聲相勸。
是什麼讓一個十幾歲的女孩,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父母對峙?
原來是,她的父母總是拿她和別人進行比較。
多麼像我們大多數的父母,總是用「別人比你好」這樣的口頭禪,激勵孩子向前。
可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還傷害了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超限效應。
意思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不耐煩或逆反心理。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總是一味貶低,把過多的「你不行」、「你不如別人」加注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就會朝著父母的「期望」變得越來越差。
記得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
為人父母,只有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批評,孩子才會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02
有同情心的父母,才能養出善良的孩子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顯出我是如何忠實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父母在孩子面前所呈現的一切,都會一點一滴的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鍾南山的記憶裡,他的母親曾是一個寬容有同情心的人。
據鍾南山回憶,在他中學畢業考上醫學院時,曾有一個家裡十分困難的同學找他「借錢」。
於是,鍾南山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
母親對他說,「我們家現在都是很困難的,而且你也要花很多錢......」
原以為這個事情會不了了之,可誰知過了幾天,母親卻拿出10塊錢,囑咐他交給那個同學。
那個時代,10元就相當於現在的1000塊錢。
母親的待人處事,給鍾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在母親一舉一動的無聲薰陶下,同情弱者,樂於助人都深深地復刻到了他的身上。
長大後從醫的鐘南山,在看病時,擔心聽診器涼著患者,總是會提前捂好。
在病人有難言之隱時,他也會站在患者的角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優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
曾在一個視頻裡,看到過這樣的一幕:
一個垃圾桶被橫放在了路邊,周圍布滿了垃圾。
只見一對抱娃的夫婦經過時,那位媽媽騰出抱孩子的另一隻手,費力地扶起了它。
而一旁的爸爸則徒手把灑在外面的垃圾,重新撿起丟進了垃圾桶內。
媽媽彎下的腰,爸爸半蹲的膝蓋,孩子都看在了眼裡。
父母不經意間的善舉,慢慢地融入到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從小受父母善良薰陶的孩子,長大必然也是一個有同情心的孩子。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身教勝過言傳。
為人父母,要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如以身作則,先成為那樣的人。
03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率先活成一道光
什麼是好的教育?
鍾南山的父母,就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示範。
如果說,鍾南山的仁愛之心,是母親言傳身教的結果。
那麼他在醫學上的嚴謹和盡責的態度,則是受父親的影響。
記得父親曾經為了搞研究,在家裡養了三四百隻小白鼠。
父親的耐心研究,讓鍾南山明白,任何醫學上的問題,都需要經過反覆的驗證。
還有,當75歲的父親患上嚴重眼疾時,仍伏案在桌前,堅持完成了數萬字的醫學著作。
正是父親的執著為醫,讓84歲的鐘南山在領取共和國勳章的舞臺上,才「故意」健步如飛。
雖然已經步入耄耋之年,但身體硬朗的我,依然能為國家繼續奮鬥。
三毛在《親愛的三毛》一書中寫道,「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努力活成自己所想、所願的樣子,化成一座燈塔,引導孩子在生活這片海洋裡自由遨遊,不失方向。」
父母只有在生活中活成一道光,孩子才會追隨其後,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想起了那個陪女兒考研,成功被西南醫科大學錄取的媽媽白永旗。
50歲的白永旗,是一家醫院的兒科護士長。
工作忙碌的她,為了陪「複習不在狀態」的女兒,便加入了考研大軍。
為了激勵女兒認真準備,白永旗絲毫不敢懈怠。
上廁所、等紅綠燈、朋友聚會有空閒的時間......她都會爭分奪秒地背單詞。
就連上班路上,也要邊走邊聽網課。
看到媽媽如此努力,女兒也不甘落後,開始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學習。
最終不出所料,女兒也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被西南醫科大學錄取。
古人曾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意思是說,用自身行動教育人,別人會跟著做;用語言來教育人,別人就會爭辯是非。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從來不會聽父母說了什麼,而是信服父母做了什麼。
好的教育,是父母都活成了孩子的榜樣。
就像白永旗的女兒,看到媽媽奮力拼搏時,她也懂得了努力的意義。
託爾斯泰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為人父母,與其督促孩子努力向上,不如以身作則,率先活成孩子的榜樣。
要知道,你的努力拼搏,你的力爭優秀,藏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以上共勉。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