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
王科
2016級清華MBA畢業生、現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考核分配局副處長一職
為什麼只能是清華?
我叫王科,工作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考核分配局副處長,同時我還有一個身份,我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016級畢業生。
「清華大學是什麼?」我報考的時候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清華大學這個舞臺,是一個我們不管說多少讚美之詞都沒有辦法再為它增添光彩的地方。」這句話我非常同意。清華大學是全國最著名的學府之一,這裡有全國最好的老師和學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從這裡走出來了很多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走出來了很多各行各業的精英。在我身邊也有很多非常厲害的領導和同學,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但是對於我來講,清華大學是我在學生時代未曾實現的一個夢想,所以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感覺非常好。
學習永遠擺在首位
大家懷著各種各樣的目標來到清華學習,但是對我來講,放在第一位的還是學習本身。
2015年我報考清華的時候已經參加工作十多年了,我覺得自己到了需要重新回到學校讀書的時候。同時,在職業生涯上我也做了一個比較重大的選擇。當我報考清華的時候,我在中國移動總部人力資源部,負責中國移動60多萬人的激勵考核。等我拿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已經辦完了調動手續,調到了國務院國資委考核分配局。
有一句話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在那一年選擇了兩個平臺,面對這兩個平臺,怎麼用好它們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吸收營養,是我當時想的問題。
我在國資委的工作,是負責像中國移動、航天工業這些大企業的考核評價,負責職工的薪酬激勵。這些工作中往往沒有太多的規律可循,因為規模太大,我從企業的管理者變成國家出資人的代理人,真是沒有做好準備,但是這兩年清華的學習幫了我。
舉一個例子,我當時在國資委接手了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是一個薪酬激勵的項目,我糾結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在某個黃昏,我交完MBA的作業,在正文中寫了一段我的困惑。非常令我驚喜的是老師給我回了信。老師和我說,我提的這個問題很好,也很深,讓我周六課間有時間去他的辦公室好好聊一聊。我覺得我就像《西遊記》裡面孫悟空去菩提老祖那裡一樣,被菩提老祖打了三下,進去的時候還是猴子,出來已經變成了齊天大聖。
老師講了基本的概念,再到回歸形勢和基本的選擇。那天的談話對這項工作的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對我整個學習態度也起到了很大的調整作用。我是一個比較喜歡琢磨的人,運氣也比較好,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有一個好的企業平臺。很多人說理論是灰色的,現實才是豐富多彩的,但是那天的講話以後,我很清醒地認識到我需要回到學校學習。
我在中國移動從最基層的崗位做起,需要高效率地解決問題,但是當我到了集團總部以後,我不僅要解決問題,還必須找到正確的方法論作為支撐。等到了國家層面,我要對最主要的矛盾、最大的趨勢有更大的把握,這個時候就需要知識作為支撐。工作到了一定層面以後,如果不能打通理論跟實踐之間的鴻溝,就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判斷能力、思考水平再上一個層面,可能會成為職業發展的瓶頸。
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我為什麼選擇在清華學習。我在企業做了很多年人力資源工作,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跟著領導聽課。到了國資委以後,這種學習條件更好,經常有機會跟世界頂級的企業家訪談,去調研中層管理幹部和一線員工。每一家企業都是無數打開的書、鮮活的案例,但我仍然覺得清華MBA的課非常值得聽。
MBA課分為硬課和軟課。所謂的硬課是像會計學、數學模型與分析DMD課程,它以科學論證方法作為課程基礎。清華的老師講這些課的時候不光是講方法,而是講方法以下的方法,把硬課講得非常柔軟。如果未來你有機會聽肖老師的財務報表課,他會用數據告訴你國美和蘇寧差異在哪裡,他們各自的競爭力在哪裡,他們將來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如果你有機會聽孫老師的數學模型與決策的課,孫老師會強調不要趴著在模型上聽課,而是在模型上淬鍊自己的商業行為。
清華的軟課講的是理論以下的邏輯,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這麼喜歡聽呂老師的商業倫理課。呂老師教的是從不同的維度、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立場去看同一個商業決策和商業行為。一個領導是不是成熟,往往是看能不能用對立的觀點進行思考。謝老師的領導力課上,我覺得我是從高維度空間的角度去看自己平時熟悉的場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會發現過去很多事情自己並沒有看清。上完這些課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思維更加立體,更加豐富。
結束一周繁忙的工作,再回到清華上課確實很累,但是我很享受坐在教室裡的狀態。
同學是另一種財富
我本科畢業的時候我的導師跟我講,這一輩子能夠找到四五個思想特別獨立,同時又全心全意為我著想的好朋友,就是巨大的成功。
很多人講MBA的同學是寶貴的財富,我特別同意這一點。我不認為MBA同學寶貴在能當多大的官、多大的老闆,辦多大的事兒。重要的是,這些人在完全不同的領域有完全不同的職業經歷,他們在判斷問題、推動工作上有非常多元化的視角和思考模式,但是這群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持續奮鬥到現在,而且得到了清華的認可,說明他們是一群很優秀的人。而且他們在人生節奏最快的時候,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周末到清華學習,說明這群人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對未來有很高的期待。跟這樣一群人在一起,我的體會是三點:總有人值得學習,總有人給予正能量,總有人提出好建議。
我們班有一個女同學是中央臺的主持人,有一次她上去做職業分享,我發現她僅僅站在那裡就有很大的力量,我當時被深深打動了,我要是有這樣的能力多好。我的習慣是用內斂的風格和邏輯去講道理,去匯報工作,我甚至覺得太注重語言技巧會影響有效的信息傳遞。但是她的表現告訴我,成功的路不是只有一條,我堅持自己的長處並不妨礙向她學習。
剛剛開學的時候正好是工作轉換,情緒不太高,每次上課我就不太講話,活動的時候也不太參加。下課回家拼車的時候一位同學跟我說我情緒不太對,在職場碰到不順的時候要想分享是不太容易的。我覺得換位思考這句話是個偽命題,但是那一天他講的話講到我心裡去了。因為我們是一樣的環境,面臨一樣的情況。他有意願和我分享的時候,他給我的建議是家人給不了的。
清華帶給我最重要的是這兩年潛移默化的使命感。魏傑老師在產業創新研究的最後一堂課上講中國的商業環境、中國企業家精神,他講到這樣一個觀點。「擁有財富不能無視法律。魏老師知道你們這幫人將來成功的概率很大,你們會走到整個時代和社會的前沿,但是你們不要忘記底線在哪裡。擁有財富不能無視人權,當你擁有了財富以後你應該跟大家平等相處。擁有財富不能無視責任,不能無視學習,不能無視使命。」聽完這番話以後,我覺得清華要教的不是小富即安的人,不是為了自己的財富而才去奮鬥的人。
在去年年底聚會的時候,大家在一個飯桌上圍著做總結,每個人說說這一年的收穫和體會。當輪到我的時候,我說了一些連我自己都覺得吃驚的話。我說,我在這麼好的學習平臺,在這麼好的工作平臺,就是要為這個國家做一點事情,我所服務的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裡質量最好的一部分。我要讓它做強做優做大,成為世界一流,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崛起做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我自己的貢獻。我覺得的自己這種轉變有職業上的積累,但更和這兩年清華的學習是分不開的。
如果你來清華讀書,第一年有一門課叫朱鎔基的改革與實踐。八次課,每次課都會有當年改革的親歷者到會場分享當年發生的故事。每逢我們國家有重大的思想、重大的理論出臺的時候,清華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論壇,請名師過來講解。我相信在這種耳濡目染下,你眼中的世界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地方。
如果你已經很牛了,你還希望跟一批更牛的人在一起,不斷地淬鍊自己,提高自己;如果你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你還希望將來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清華在等你。同時我把曾國藩這句話送給你們,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