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多輪強降雨天氣,多地出現洪澇災害。受強降雨影響,長江上遊幹流及三峽區間來水明顯增加,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17日10時漲至50000立方米每秒。
根據《全國主要河流洪水編號規定》,達到洪水編號標準,「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在長江上遊形成。
2020年長江中下遊的6~7月引起汛情緊張的「異常」天氣,到底和誰有關?
蘇、皖、滬等地出現梅雨期偏早,雨量翻翻的實況,公眾口中的「暴力梅「都指向了一個由常年在6~7月份出現的,可以從我國長江中下遊一直延伸到日本半島的特殊天氣系統配置下的天氣現象——梅雨。
為什麼有梅雨?
對於我們國家,隨著季風,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溼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到華南地區,然後進一步增強向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遊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
這時候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溼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我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梅雨鋒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著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著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一方面暖溼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裡,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隨著小槽東移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鋒面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千米寬,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裡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遊,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像其他「冷鋒」「暖鋒」系統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這就是「梅雨鋒」。
梅雨鋒有不同的階段,在剛剛進入夏季風影響的初期,梅雨鋒南北兩側冷暖空氣在溫度上的差異比較大,但到了夏季風開始盛行的時候,鋒面兩側的溫度差便遠遠小於其他季節的鋒面了。所以冷暖氣團之間溫度有差異,並不是梅雨鋒的主要性質,梅雨鋒的主要性質,表現在空氣的溼度上,鋒面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溼度很大,北邊的幹空氣與之迥然不同,明顯乾冷。與此同時,雨帶附近的地區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氣旋中心出現,移動到江淮地區會引發強烈的暴雨過程,被稱為江淮氣旋。江蘇等地的梅雨就是從梅雨鋒引起的第一場暴雨開始計算的。
「入梅」和「出梅」時間固定嗎?
每年的「入梅」和「出梅」時間,按照氣象上的統計數據看,是有一個氣候平均值的,入梅在6月中旬,出梅時間一般是7月上、中旬。
其實「入梅」「出梅」日期是很多變的,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開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個多月;1982年,長江中下遊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開始;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結束。
判斷是否「入梅」「出梅」,要看特定環流形式的指標是否達到了標準,並且是否出現或者結束持續降雨。對於長江中下遊最重要就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脊線,也就是天氣圖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西向的幾何中線,脊線到了北緯20°上下就穩定住了,不再南移,那麼這個時候就開始入梅了。等到它跳到了北緯27°左右的並且穩定的時候就「出梅」了。
梅雨監測區域(江南區、長江中下遊區、江淮區)及277個觀測站分布 圖/周兵(中國氣象報社)
2020年,以長江中下遊受梅雨影響有代表性江蘇省為例,入梅時間為20年來最早、雨量明顯偏多等特點成功將今年的梅雨季樹成「典型」。其實,大氣環流中阻塞高壓,和副熱帶高壓的經典配合,也是2020年梅雨期雨帶清楚、降水明顯的典型表現。
2020年6月9日,江蘇淮河以南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入梅日期與常年入梅日6月18日左右相比偏早9天。據統計,1961年以來,江蘇省入梅最早的年份分別是1984、1989、1999年,入梅日期為6月6日。進入2000年以後,今年的入梅日是20年來最早的一天。
據統計,江蘇出梅日一般在7月10日前後,有記錄以來,最長梅雨季分別是1982年和1999年,都為45天。今年梅雨期持續了43天,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位。
需要提醒的是,梅雨時期是受影響地區全年降雨最為集中、強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時期,所以各地必需關註上遊及本地強降水對長江幹流沿線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淮河流域等河湖汛情的影響,防範強降水可能造成的城鄉內澇、中小河流洪水及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要加強田間管理,防範農田漬澇害和病蟲草害的發生;防範暴雨和強對流天氣對交通運輸、設施農業、大田作物、水產養殖、戶外作業及人身安全的影響。
作者:朱定真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全國氣象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