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尤其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叛逆心越來越重,如果僅靠單純的說教和打罵孩子,那麼只會將孩子推的越來越遠,家長唯有付諸足夠的耐心和包容,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並得到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前段時間,微博上的一則視頻引發了網友熱議。9月8日,貴陽某地小學,一位小男孩因為不願意放學後補課,於是在校園門口和奶奶談起了條件。但因為自己的條件沒有得到滿足,小男孩和奶奶爭執無果之後,便拒不進校上課了。無奈之下,奶奶只好給小男孩的爸爸打了個電話,讓他趕緊過來處理。
隨後,小男孩的爸爸便穿著睡衣風風火火地趕來了。不過,爸爸顯然沒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補課,所以他一上來,就反手給了兒子一巴掌,正當爸爸還想要繼續動手&34;小男孩的時候,在旁邊一直圍觀的家長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便紛紛阻攔,被勸阻後,爸爸也沒有意識到當眾打小孩的負面影響是什麼,而是氣呼呼地騎著電動車揚長而去了,只留下一臉尷尬的奶奶,和一臉委屈的小男孩。
看完這段視頻之後,大部分網友都覺得,爸爸的這種做法不對,畢竟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有自尊心,爸爸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而且還是在學校門口打孩子,想必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小男孩都會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不過也有網友覺得,雖然旁觀者說的那麼容易,但如果自家孩子也這樣討價還價的話,估計早就上手了。
不管怎麼說,這種&34;實在不可取,因為它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傷害,還有心靈上的傷害。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早些年,北大博士王猛與父母斷絕關係,並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新聞,字裡行間中,全都是對父母的怨恨和無奈,讓人看了著實感到心疼不已。
其中有一段文字提到,王猛小時候有一次參加奧數比賽,回家後發現文件夾不見了,等他找到文件夾的時候,上面已經被同學畫得面目全非,然而,得知此事後,王猛的母親不但沒有安慰他,而是極盡羞辱之能事,幸災樂禍地說:&34;哪怕是自己不會剝雞蛋這一小事,都要被父母拎出來嘲笑好幾遍。
而從小在冷嘲熱諷中長大的王猛,長大後的唯一念頭就是考一個好大學,以便脫離父母的傷害和控制。可等到他來到北大之後才發現,這些童年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哪怕自己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環境,但內心始終隱隱作痛。
由此看來,羞辱式教育,不但無法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永久的傷害,這份疼痛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如果你也陷入了這樣的教育誤區,那麼就意味著需要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了,具體可以這麼做:
首先,我們要看見孩子的情緒,比如,當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時候,先弄清楚他不願意上學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遇到了校園欺凌,那麼就要及時地跟老師反映。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當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卻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能夠再去打擊孩子,而是應該和孩子站在一起,告訴他,結果不重要,因為堅持本就是最可貴的事情。
最後,家長要明白,所有的愛都指向聚合,但只有父母的愛,是指向分離的,當孩子長大了、有主見了,那麼家長就要試著放手,讓他去獨立去面對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