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Science揭示細菌的觸覺反應

2020-12-20 生物谷

2017年10月28日/

生物谷

BIOON/---

細菌

能夠附著到宿主體內的表面上。這種表面接觸會導致菌膜(biofilm)產生。菌膜是一種能夠抵抗

抗生素

作用和免疫系統清除的多細胞結構,可導致人類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並且威脅著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如供水系統和汙水管道系統。

儘管從傳統意義上講,細菌沒有感覺器官,但是它們仍然善於感知它們的環境。這是因為細菌具有觸覺。細菌會對表面接觸產生觸覺反應,從而導致細菌牢牢地固定在表面上。如今,在兩項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中,兩個不同的研究團隊從不同的方面研究了

細菌

的觸覺反應。

在第一項研究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生物學教授Yves Brun及其團隊發現了細菌感知表面接觸和附著到這種表面上的方式。他們也發現一種欺騙

細菌

讓它們誤認為感知到表面接觸的方法。這種表面接觸會觸發菌膜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0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Obstruction of pilus retraction stimulates bacterial surface sensing」。

圖片來自Courtney Ellison, Indiana University。


他們證實細菌利用一種超細的被稱作菌毛(pili)的髮狀附屬物動態地收縮,從而感知到表面接觸,並且附著到這種表面上,最終產生菌膜。菌毛是由上千種菌毛蛋白(pilin)組成的,而且是從細菌細胞中延伸出來的。在感知到表面接觸後,這些菌毛停止移動,隨後

細菌

開始產生一種粘性極強的物質,或者說「生物粘附劑(bioadhesive)」,從而促進它們粘附到表面上和菌膜形成。

為了欺騙

細菌

讓它們誤認為感知到表面接觸,Brun團隊將聚乙二醇(PEG)-馬來醯亞胺偶聯物(PEG-mal)附著到菌毛上,從而高效地阻斷菌毛移動。

為了觀察菌毛移動,Brun團隊將一種主要的菌毛蛋白中的一種天然的胺基酸替換為另一種被稱作半胱氨酸的胺基酸。馬來醯亞胺分子攜帶著螢光染料BODIPY或AF488(馬來醯亞胺-螢光染料偶聯物),結合到這種半胱氨酸上,從而對這種菌毛蛋白進行螢光標記,這樣就能夠揭示出這些菌毛的移動。更重要的是,這種螢光標記並不會影響這些菌毛的整體行為。他們也利用PEG-馬來醯亞胺偶聯物附著到菌毛上從而在物理上阻斷它們移動。

用於這項研究中的細菌是新月柄桿菌(Caulobacter crescentus),它是一種經常用於實驗室實驗中的

細菌

Brun團隊也利用這項研究中開發的這種標記方法可視化觀察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產生的三類菌毛。菌毛在霍亂弧菌的毒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今,他們正在利用這種強大的工具理解霍亂弧菌如何使用它們。

接下來,Brun和同事們希望揭示出將菌毛移動與生物粘合劑產生關聯在一起的精確機制,這是因為這兩個過程存在關聯,但是這種關聯的精確性質一直是未知的。

在第二項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Urs Jenal教授及其團隊發現細菌不僅對化學信號作出反應,而且也具有觸覺。他們展示了

細菌

如何識別表面,並在幾秒鐘內對這種機械刺激作出反應。這種機制也被病原菌用來在它們的宿主細胞中定植,並且攻擊這些細胞。相關研究發表在2017年10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econd messenger–mediated tactile response by a bacterial rotary motor」。

圖片來自University of Basel, Biozentrum。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非致病性的新月柄桿菌作為模式生物,首次能夠證實

細菌

具有「觸覺」。這種機制有助它們識別表面和誘導它們產生它們自己的速幹膠(instant adhesive)。

遊動的新月柄桿菌在它們的胞外被膜(cell envelope)上具有一種旋轉馬達,即鞭毛。鞭毛是這種胞外被膜的一種長長的突出物。鞭毛的旋轉使得細菌能夠在液體中移動。令這些研究人員感到大為吃驚的是,這種旋轉馬達也作為一種機械傳感器加以使用。馬達旋轉是由質子通過離子通道流進細胞中驅動的。當遊動的

細菌

細胞接觸到表面上時,這種馬達會受到幹擾,因而這種質子流受到破壞。

這些研究人員認為正是這種觸覺信號觸發這種反應:細菌細胞利用與這種旋轉馬達結合的雙鳥苷酸環化酶DgcB促進第二個信使分子(即環鳥苷二磷酸)合成,這接著又促進幾秒鐘內將細菌牢牢地固定在表面上的多糖粘附素(adhesin)產生。Jenal說,「作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它解釋了當接觸到表面時,

細菌

如何快速地和特異性地改變它們的行為。」(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Courtney K. Ellison, Jingbo Kan, Rebecca S. Dillard et al. Obstruction of pilus retraction stimulates bacterial surface sensing. Science, 27 Oct 2017, 358(6362):535-538, doi:10.1126/science.aan5706Isabelle Hug, Siddharth Deshpande, Kathrin S. Sprecher et al. Second messenger–mediated tactile response by a bacterial rotary motor. Science, 27 Oct 2017, 358(6362):531-534, doi:10.1126/science.aan5353Kelly T. Hughes, Howard C. Berg. The bacterium has landed. Science, 27 Oct 2017, 358(6362):446-447, doi:10.1126/science.aaq0143Biologists discover bacteria's 'sense of touch'

Bacteria have a sense of touch

相關焦點

  • 浙大連發2篇Science論文,聚焦近日Science期刊精華
    Science:新研究揭示小鼠小腦與人類存在很大不同 doi:10.1126/science.aax7526 在一項新的針對大腦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小腦可能並不是人類小腦的良好模型。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打開大門doi:10.1126/science.aay3224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
  • 2018年11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揭示過敏性休克為何發生如此之快doi:10.1126/science.aao0666; doi:10.1126/science.aav450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小鼠模型追蹤了在過敏性休克期間免疫細胞是如何被觸發的。
  • 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r7785。Balskus說,「自2006年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某些腸道共生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菌株---存在一組讓它們能夠合成導致DNA損傷的分子的基因。
  • 一天之內,兩篇催化Science
    電化學滷原子穿梭反應設計在有機化學反應中,氫在相鄰的飽和有機分子、不飽和有機分子之間傳遞是一種常見的反應過程,但是對於質量更大的原子,在不同有機分子中的來迴轉移一般比較困難。有鑑於此,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Bill Morandi、約翰內斯·古登堡大學Siegfried R.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doi:10.1126/science.aao379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
  •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1:59:2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onnie L. Bassler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獨特,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GsbRC)(圖1)。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type-I型),其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即同質二聚體)。
  •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南開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首次證實宿主細胞通過減少鎂供應阻止細菌生長doi:10.1126/science.aax7898當病原體入侵宿主細胞時,我們的身體會使用各種方法來對抗它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如今能夠證實一種細胞泵如何控制這種入侵的病原體。這種細胞泵導致鎂缺乏,從而限制了細菌性病原體生長。
  • 同一課題組背靠背兩篇Science:揭示睡眠和突觸節律之間的關係
    t,LMU)的時間生物學家在《Science》雜誌的兩篇文章中指出,睡眠-覺醒周期對突觸中調節其活動的的蛋白質和磷酸化動力學至關重要。生物鐘控制著人體幾乎所有的生理過程,預測著晝夜等日常循環的環境變化。晝夜節律和睡眠如何影響大腦細胞水平的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 大腦對冷觸覺反應的小鼠模型建成
    研究結果發表在日前出版的《比較神經病學》雜誌上,它提供的實驗模型,能推動對感冒和過敏的研究,並有助於繼續揭示觸覺在大腦中呈現的多種方式。 「觸覺本質上是多方面的,當你挑選某物時,它可以同時呈現溫暖、平滑和沉重,你的大腦將這些觸覺分解成不同的感知,了解它如何做到這一點,可以告訴我們,大腦如何適應並學習觸覺反應,以及這些途徑的變化如何導致了疼痛和疾病。」
  • Science:顛覆常規!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8085。脂滴是我們的細胞積累營養物的細胞器,這些營養物以脂肪的形式為細胞的功能發揮提供必要的能量。比如,脂滴為心臟的跳動、肝臟的代謝功能或肌肉的運動提供能量。論文共同通訊作者Albert Pol教授說,「脂滴就像我們細胞的儲藏室,我們把以後要用的食物積累在這裡。
  • Curr Biol:揭示感覺神經元對於觸覺重要性的分子機制
    刊登於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感覺神經元的功能,並且為理解人類的慢性疼痛症候群帶來了幫助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感覺神經元的功能,並且為理解人類的慢性疼痛症候群帶來了幫助。研究者W. Daniel Tracey表示,在單一分子水平上,感覺是我們理解的大多數的感知行為,當存在許多觸摸感知神經元的時候,我們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種神經元在對壓力起反應。研究者對果蠅的幼蟲進行研究闡明了觸覺的感知,與人類和大多數動物一樣,果蠅幼蟲也可以通過接觸來學習,感知環境、危險以及更多活動等。
  • 2020年6月19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揭示梅斯納小體感知輕微觸覺機制doi:10.1126/science.abb2751; doi:10.1126/science.abc7610梅斯納小體(Meissner corpuscle, 也稱為觸覺小體)是密集分布在哺乳動物無毛皮膚上的機械感覺末梢器官。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飢餓動物的神經記錄發現了對食物預測刺激的反應「g」,因此與動物飢餓時相比,對這些刺激的反應大大減少。這種調節發現於各種腦區,包括hypothal-amus。然而,調節這種感覺調製的機制仍然不清楚。
  • Science:新研究揭示細胞是走迷宮高手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開發的一種解釋細胞定向運動(cell orienteering)的理論,以及他們如何使用迷宮對它進行測試。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9792。當身體受傷時,例如被針頭戳傷,免疫系統的反應是派遣白細胞來殺死任何可能試圖通過傷口進入體內的細菌。
  • Science:揭示vGluT2神經元在記住和處理負面經歷中起關鍵作用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利用小鼠開展的多種神經元刺激實驗以及他們從中學到的東西。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Satoshi Ikemoto針對這項研究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觀點類型的文章,概述了有關哺乳動物大腦如何應對威脅和其他負面經歷的研究歷史。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y8746。
  • 2019年2月15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它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聯性doi:10.1126/science.aar7785; doi:10.1126/science.aaw5475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colibactin---一種由某些大腸桿菌菌株產生的化合物---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聯,但是因不能夠分離這種化合物而一直受阻
  • 2020年5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表明,他們可以用化學方法製造出多個長達164個胺基酸的蛋白鏈,包括酶和生長因子。對於這幾種合成蛋白,他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顯示它們的功能與天然的蛋白對應物相當。3.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機制doi:10.1126/science.aaz7548; doi:10.1126/science.abc250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國家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導NK細胞和CTL通過細胞焦亡途徑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