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深圳大學侯逸凡教授聘任儀式在深圳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年僅 26 歲的中國西洋棋隊隊員、四屆世界棋後侯逸凡成為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部)體育學院教授,是深圳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深圳大學黨委劉洪一書記表示:" 深圳大學的目標是創建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大學,重視培養創新型人才。年輕、有朝氣的侯逸凡教授加入,我們相信能藉助這個契機,把西洋棋打造成深圳大學、深圳市乃至南中國的重要運動項目。"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巡視員韓星元
侯逸凡作為世界棋後,此次被聘任為深圳大學師範學院的教授,正是國象與高校建設的珠聯璧合。此舉既能傳承中國傳統棋文化和棋藝,又能推動深圳大學西洋棋項目的長遠發展,也為後續招收更優秀的西洋棋項目學生奠定了基礎。對個人來說,從體壇過渡到高校,從選手轉換為教師,一方面能夠升華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傳授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對學生來說,這些冠軍已經是國家的精英,在各自的領域內擁有極其專業且豐富的經驗,相較理論課程,在他們的課堂上更能學到應用型的技術。對高校來說,這無疑是一大吸引招生的亮點,也是推動高校建設的一大創舉。而深圳大學聘任棋後侯逸凡也顯示出深大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的決心。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體育學院官網也及時發布了侯逸凡教授的個人信息。
了解象棋的朋友們對侯逸凡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她是世界最年輕的棋後,她取得的成績幫助中國在世界象棋領域位居前列,她也是中國象棋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細數侯逸凡榮獲的獎項,你會驚嘆於她過人的天賦。
天才少女侯逸凡
1999年開始學習西洋棋。2003年進入中國西洋棋隊。2008年獲得「男子國際特級大師」稱號,成為當時擁有該稱號的最年輕女棋手。
2010年首次獲得世界女子西洋棋錦標賽冠軍,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世界棋後;之後在2011年、2013年和2016年又三次奪得女子西洋棋世界冠軍,成為西洋棋史上最年輕的四冠棋後。
2012年在第10屆直布羅陀西洋棋公開賽中,戰勝朱迪特·波爾加,打破對手20年來在慢棋比賽中對女棋手不敗的記錄。
2017年在第50屆比爾西洋棋節特級大師組比賽中,戰勝多位男子特級大師並奪冠,成為該賽事歷史上首位奪得特級大師組冠軍的女棋手。
《紐約時報》曾評論道:「侯逸凡是一名令人震驚的成功人士,年僅16歲就成為新科世界棋後,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西洋棋世界冠軍。」西洋棋前棋王加裡·卡斯帕羅夫也評價她「在西洋棋事業外,有對社會產生更廣泛影響的願景。」
其實,侯逸凡不僅在象棋上才賦過人,在學業上也是讓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學霸。
北大到牛津的轉身
2012年,18歲的候逸凡在國象上如日中天,各種冠軍拿到手軟。不過她卻出人意料地選擇在職業生涯的黃金年齡進入北大就讀。這一決定在初期遭到了包括教練、隊友等很多人的反對。本著「對知識的憧憬」、「校園生活的渴望」以及「真理的追求」,侯逸凡後來回顧說,自己「還是毅然決然地進入北大就讀。」
其實頂尖運動員進入名牌大學深造,這在國內並不算什麼新聞,不過有不少都是抱著「鍍金」,增加日後就業面考慮。這樣想也正常,畢竟運動員要想成為頂尖,必須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訓練上,耽誤學業幾乎成為必然,讓他們與那些經過十年寒窗才進入「象牙塔」的學霸PK,實在有些不公平。
候逸凡卻不是這樣,她在北大學習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多可以追求的東西。因此在學業上,候逸凡沒有任何懈怠,沒有「混學分」的想法。她的成績如何呢?在北京大學攻讀國際問題學士學位期間兩次獲得學科綜評第一。
她之所以選擇國際關係專業,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世界猶如一盤大棋局,國際關係中的複雜博弈與西洋棋的許多道理具有一定相通性」,她希望能在兩套知識體系交匯碰撞中,收穫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在北大求學期間,侯逸凡又成功申請到了了「羅德獎學金」。
羅德獎學金有多牛?一百多年來,其中誕生了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10位國家元首,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斯賓塞等10多位諾獎得主,以及70多位跨國企業董事長或總裁。那一年,這項「全球最難申請獎學金」只在國內選中了4名本科生,候逸凡就是其一。而這也為侯逸凡日後赴牛津大學深造打下了基礎。
2018年8月,侯逸凡赴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主修兒童發展專業。
侯逸凡於2017年獲羅德中國獎學金,2018年入讀牛津大學(圖為牛津畢業照)
從北京大學到牛津大學,侯逸凡也和普通學生一樣,面對著課業的壓力和繁重的學業。「包括寫論文卡住了,時間分配也會遇到問題。這些壓力環境下,我也在學習如何協調又不影響生活。我還發現,我在探討學業問題時,也會想到可以用在下棋上。」
離開舒適區的跨界
回頭看自己當年的求學,侯逸凡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決定。
如今,侯逸凡正努力在教育圈裡施展拳腳,正如她8年前選擇投身大學校園一樣的堅定和勇敢。
侯逸凡說:「在一個圈子待久了,也就習慣留在這個舒適區,久了也難有動力做改變。我希望自己每過一段時間就能與時俱進,給自己注入新的元素,也儘可能給社會多做一些事情。人生就要多見識不同的風景。」
讀書帶給侯逸凡的另一個改變,就是帶給她更大的社交圈。
「從去北大上學到申請羅德獎學金,再到去牛津上學,我認識了體育圈之外更多更優秀的小夥伴。從老師到同學,再到其他研究人員,都是各領域優秀的人才。我發現他們仍有執著的心繼續前進。和他們在一起,可以幫助打開自己的思維。」
從牛津大學碩士畢業一年後,侯逸凡正在進行從學生到育人的跨越轉變。但很早之前,她一直存有將自己學習、比賽西洋棋的經驗,傳授給外界的心願。
侯逸凡和深圳棋院院長劉適蘭
一年前,侯逸凡來到深圳參加國象活動,與深圳棋院院長劉適蘭聊起了國象在高校的發展。劉適蘭隨即鼓勵和建議她到深大工作。
她與深大從此結緣。
從棋後到最年輕教授,開啟人生新篇章
侯逸凡說,這次來深圳大學執教,希望把自己在北大、在牛津的求學經歷,貫徹到自己的授課方式中。她說:「我希望把這些教育理念,融入中國的教學理念,希望結合中國好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
對於即將開始的任教生涯,侯逸凡表示,希望西洋棋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促進體育和教育相結合,探索西洋棋在教育中的功能與角色,發掘其中隱藏的價值。" 如何培養高水平隊員,讓他們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這自然是一方面。不過走職業道路的畢竟是少數,所以還希望通過西洋棋幫助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也會在校內外普及,擴大西洋棋的影響力,惠及更多校外的青少年。"
「假如有一張面孔可以代表『中國崛起』,那麼這個人既不是某一位政治人物,亦非網際網路大亨,而是一名文靜溫和、名叫侯逸凡的十六歲姑娘。」早在侯逸凡16歲那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就給出如此高的評價。
如今侯逸凡從象棋跨界到教育圈,就任深大最年輕的大學教授,相信會繼續一路開掛……
新聞來源:募格學術、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網易新聞
原標題:《優秀!94年出生的她,受聘為深圳大學正教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