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出版人雜誌》發了一篇文章,引起了爭議。阿信想就這篇文章引起的爭議,說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阿信和夥伴們昨天讀到這篇文章都出離憤怒。圖書館工作人員會公然組織群傳播盜版——至於是否真的是某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還需法律程序的確認——竟然是為了該圖書館微博超話多一些點擊,堪稱魔幻。 而且文章下面的評論區也真是驚呆了。
1. 盜版侵害了版權(含專有出版權)所有人,包括作者、譯者、出版社的權益,跟你有沒有獲利沒關係。舉個通俗的例子,有人從隔壁老王家裡順了點東西,轉手給了隔壁老張和老李,他沒有獲取任何好處,這也是板上釘釘的賊。往往一本剛上市的新書,不到一個禮拜,電子盜版就傳到網上。
大家經常催更的《企鵝歐洲史》,編輯花了幾年嘔心瀝血做出來的大部頭,被盜版傳網上不過10分鐘。真的想想都為那些熬更守夜的作者,那些用盡心力的編輯們心疼。一個人一輩子能寫出兩三本重要作品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傾其一生學養智慧的著作被盜用,憑什麼讓人有繼續的動力去繼續創作呢?那些號稱知識就該免費的,從他家裡拿口鍋都會跟人拼命,知識產品就是作者和出版社的資產,不容侵犯。
2. 用「知識分享」作為盜版的藉口不成立。分享的前提是合法擁有,你無權分享自己沒有權力的東西。分享個人讀書心得沒問題,但未經授權在公共平臺上發電子版或者音頻,就是侵權。每一個正規的電子書平臺都有免費閱讀章節,足夠判斷是否購買。
3. 網上的很多翻錄的電子書,裡面都夾雜著混亂的信息,大段的缺失、錯誤的文字,很難想像這樣的文字對某些人口中「知識的傳播」有何益處。 最後,簡單歸納一下,微信群、QQ群的電子版圖書就是盜版。分發盜版不僅侵權,還違法。
最後,如果您敬畏知識、遵紀守法,如果您希望您的未來,包括您的孩子的未來能看到優秀的知識作品,都請遠離盜版。圖書館借書很方便,即使你沒有購買,也是讓人尊重的讀者。
以下是《出版人雜誌》的原文:
文:郝果
原文刊發於《出版人雜誌》4月25日WX上
一個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職責範圍包含傳播盜版電子書嗎?
某省圖書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已經做了四年了。在現實生活中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職工,而在網際網路上,他是受人追捧、資源不斷的「方丈」。(通過其微博可知,因早前ID為「圖書館方丈」,故而被粉絲稱呼為「方丈」)
在「方丈」認證為「某省圖書館超話主持人」的個人微博上,他表示2019年在其鐵粉群中「已分享1000多部電影,5000多本不錯的電子書,以及難以統計的學習資料和行業乾貨」,看了幾乎沒有人不躍躍欲試,想要火速入群。
入群也有規則,得先成為鐵粉。微博轉、贊、評三連都不能少,長此以往七天左右方可成為鐵粉,入微信鐵粉群享受海量資源。「方丈」很「敬業」,從不會缺席,每晚十點左右,鐵粉群會被「謝謝方丈」刷屏,電子書資源被迅速存入網盤。在群裡,幾乎每天都有人幸福地吐槽「網盤空間太小」「求大佬們推薦好用的硬碟」。
早在2018年「方丈」就開始在微博大批量分享電子書資源,2019年將資源獲取地址撤掉,轉為只在微博放圖書簡介,真正的電子書通過社群傳播。因此儘管很多資源一發布即被刪除,但被傳播過的圖書,都在微博留下痕跡,一目了然。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年能夠分享5000餘部電子書嗎?這些源源不斷供給的資源讓人對其來源充滿想像。
「方丈」對自己的職業身份並不避諱,他多次在微博和鐵粉群中將自己「某省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身份傾心相告,發布工作地點的照片及工作日常,帶有一種強烈的「認證感」,這也讓受傳者更加信任「方丈」發布的信息和資源,甚至紛紛響應要去省圖「偶遇方丈」。在微信群中,逐漸出現「投桃報李」的現象,資源共享成為鐵粉群至高無上的準則。在圖書館工作人員「方丈」的帶領下,在每一次資源共享後齊聲的「感謝分享」「謝謝大佬」的糖衣炮彈下,人人都覺得「我在做一件正確的事」。
群中成員不乏大量在校學生,從日常的交流可以看到其為論文和學業所困。但「方丈」朋友圈的一個掠影還是讓人感到震驚。(見下圖)圖片中方丈與一個自稱「學術小白」的學生的對話,從對話中可以得知,其找到「方丈」竟是通過論文課的老師。這種尋找盜版資源行為的普遍性令人咋舌。版權保護的意識淡薄如此,並在學校中由教師來進行傳播,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在鐵粉群中,「方丈」建立了明確的群規。比如不談論時事政治、人數突破400人之後不再繼續拉人進群以及不能夠建立百度雲盤群組。
由於資源被百度網盤取消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當群友提出想要建立一個雲盤小組進行資源共享時,被「方丈」強烈果斷地否定了。「方丈」表示,這會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存在被封號的可能性。而超過400個人之後的微信群也容易被「炸群」,「光去年就炸了好幾個」,而這樣明知非法而故犯的行為比比皆是。
4月9日,群裡有一位成員分享了一本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網絡環境中的著作權保護研究》,讓臥底其中的記者深感諷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行為,讓人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絲毫的懷疑。
除了電子書資源,越來越多如《財新周刊》《三聯周刊》等國內外日報刊也以最快的速度豐富群資源的多樣性。
《辭海》《中國百科全書》《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等工具書、教材書成為爭相存儲的對象。專業社出版的學術書更廣受追捧。
記者在臥底期間觀察到有不少於30家出版社的圖書資源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輸送進群。而總是能讓人意外的「方丈」,分享其他圖書館的資源也駕輕就熟。河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書、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書均以網盤分享的形式被廣泛傳播。
儘管也有不少群成員「貢獻」資源,但「方丈」實力超群,其分享力度碾壓所有人。首先是圖書品類全,文學名著與新作、少兒童書繪本、社科歷史專著、財經金融入門、人物傳記、青春勵志等無所不包。其次是文件格式多,azw3、epub、mobi、pdf一應俱全。
再就是日日更新,從不拖延,且電子書更新速度快,一些紙質書剛剛上市不到一個月,資源就已經被分享在群裡了。
這種新書電子版快速上線的場景,在群裡屢見不鮮,卻足以讓身處出版行業的人從頭寒到腳。一本書從選題、組稿、編輯直到付印、上市,每一個環節都凝聚了工作的艱辛與被讀者認可的期待。而盜版的存在,無疑將出版從業人員的心血全部擊碎。
記者向某知名專業出版社數字部門負責人求證,對方表示,「電子書內容洩露的環節無外乎排版廠環節、數位化加工環節、平臺合作方、出版社內部以及第三方,其中第三方盜版的可能性最大」。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12月上市的《機器人佔位》一書,在近日被分享入群。記者請中信出版集團進行技術比對後確認,「扉頁、版權字體、字號、圖形完全不對,正文字體、字號、行距與原書完全不同。版式差異大、排版規範粗糙,可以確認非中信出版原版文件流出,也非中信出版授權文件製作」。
《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一書在4月10日進行直播新書發布會之前,電子書資源已經在鐵粉群中被分享,中信出版在進行技術勘測後也認定其為盜版書,大概率是將紙書切開掃描後重排所製成的。事實上,在最近一個月內,僅中信出版集團一家被分享到群裡的盜版電子書就有數十種,且大多數都是半年以內的新書。
而最令人感到「魔幻」的是,「方丈」每日雷打不動的分享盜版電子書資源,竟是為了保持其所在省圖書館微博超話的活躍度。
通過無償分享資源,鼓動鐵粉以「某省圖書館」為話題進行微博打卡、籤到、發布微博以增強超話的熱度,目前共有1025萬的閱讀量。通過「方丈」在鐵粉群及微博的互動可知,微信群的數量不少於8個,各群人數200~500不等。
2018年10月28日,「方丈」曾發過這樣一個微博:「這些書正需要我們這樣的人去保護」,如今看來,或許從一開始他就會錯了電影臺詞的真意,保護圖書還是毀掉圖書,擁護正版還是傳播盜版,他早已用行動作出了選擇。
不禁要問 書到底應該由誰來保護?
4月26日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距離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僅3天。愛書之人理應尊重智慧財產權,而從身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方丈」身上,我們並未見其統一,反而帶來了更大範圍的割裂。
在盜版電子書的大市場中,「方丈」只是冰山一隅,還有諸如走*派、好*書、點*網等盜版圖書網站被不同利益驅動傳播著盜版圖書資源。如果行業再不拿更有力的措施來扼制盜版勢頭,從源頭打擊此類行為,我們又談何復現世界讀書日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