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0日訊 天寶元年(742)夏,李白應召入長安,以翰林供奉的身份等朝廷授予官職。
然而一年多的時間裡,李白不僅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因為狂放不羈、恃才傲物,受到宦官高力士等人的詆毀。天寶三年(744)春,李白上疏請求返歸江湖,唐玄宗順水推舟,賜金放還。
李白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崇道風習濃厚的蜀地度過的,深受道教薰染,傾慕神仙方術,此次返歸江湖後,就把精神寄托在了訪仙求道上。他先是漫遊了梁宋,大概十月份的時候,來到了濟南。
唐朝是李氏的天下,皇室把老子尊為自己的始祖,並追號「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命令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在京師者號玄元宮,在諸州者號紫極宮。
李白這次,就是奔著濟南的紫極宮來的,他還特地請著名的道教天師北海(今山東青州)高如貴,到濟南的紫極宮主持自己的入道儀式。這場儀式之後,儘管李白的身體非常疲憊,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巨大的解脫,他非常高興地遊覽了濟南美麗的湖光山色,寫了一首古風: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秀俊,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詩中的華不注峰,指的就是今天濟南歷城區的華山,之所以叫華不注山,是因為它的山形地貌好似荷花花骨朵附著於水面。清顧炎武所撰寫的《山東考古錄》中就介紹了華不注山。伏深《三齊記》云:「不,音跗,讀如《詩》『鄂不韡韡』之不,謂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於水也。」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描繪的,就是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風景。
華山自古就是濟南的道教名山,山南邊有一廟,因居華山之陽,得名「華陽宮」,有史載,金興定四年(1220),由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拓建華陽宮,自此香火綿延,經久不衰,漸成規模。
華陽宮是濟南地區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群體,穿過二宮門,就來到華陽宮的主殿四季殿前。這裡地勢平坦,空間廣闊,院中植有800多年樹齡的十幾棵古柏,給人以高深莫測,超然脫俗之感。
天寶四年(745),李白在東魯和杜甫相遇,這年秋天,兩人一同遊曲阜、鄒縣,還到魯城北拜訪範居士。秋末冬初,李白打算遊江東,杜甫打算去長安,兩人就在魯郡石門作別,寫詩相贈,李白寫下《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此次分別後,我國古代詩壇上這對光芒奪目的雙子星,再也沒能相見。
部分資料整理來自濟南史志辦
閃電新聞記者 耿奇賢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