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院士齊聚蓉城 共話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2020-12-15 瀟湘晨報

日前,「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在成都召開,15位院士及學者團隊齊聚一堂,圍繞建設「國際一流、裝備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設施帶來新的啟迪等話題開展深入探討。

記者從論壇了解到,2013年國家發改委總體規劃在我國建設5個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四川大學牽頭申報的生物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川)項目是繼上海交大後全國第二個獲批立項開建項目。

在建設團隊、相關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歷經400餘次會議,先後修訂《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共計28稿,2棟研究大樓已分別於2017年12月和2018年8月開工建設,目前均已封頂並計劃於明年年初投入運行。

據了解,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川)是我國首個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布局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充分發揮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臨床優勢、成都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以及西南地區區域性的醫療資源優勢。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生物製劑篩選、生物製劑製備、臨床轉化驗證和支撐技術平臺4個轉化研究系統平臺,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球建設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高度開放共享、國際先進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可供2500名科學家開展研究工作,主要針對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研究和開發腫瘤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疫苗、組織工程和幹細胞等生物治療技術及臨床轉化應用。(記者 晨迪)

【來源:成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落成—新聞—科學網
    這是繼上海光源大設施、上海蛋白質中心後,第三家落戶上海的國家級大設施,也是目前我國在生物醫療領域的第一家國家級大設施,將直接面向事關人群健康的重大關鍵健康問題發起科學衝擊。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通過視頻連線對啟用儀式表示祝賀,並對大設施的未來發展給予深切期盼。
  • 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書評估會...
    2017年9月29日-30日,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託,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在北京大學組織召開「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書評估會」。專家組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強伯勤院士、復旦大學王威琪院士、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趙愷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森玉院士等13位院士專家組成。
  •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率先在上海落成
    大力開展轉化醫學研究,將提高中國的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於國民健康。 袁宸楨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陳靜朱凡)轉化醫學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率先在上海落成。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由閔行基地與瑞金基地兩部分組成。
  •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開幕 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共話抗擊疫情
    圍繞「科技創新引領健康未來」主題,與會者分享了提升公共衛生能力的辦法,築牢遏制疫情蔓延的防火牆,同時共話生物醫藥與健康科技產業發展前沿,繪就廣州生物產業發展藍圖。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攜手共同應對挑戰是參會嘉賓的共識。而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剛好提供了國際學者交流的平臺。
  • ...鍾南山等九位院士出席 頂級智庫齊聚廣州 打造「中國醫檢」新名片
    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主席鍾南山院士,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曄光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潤生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腎科主任侯凡凡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謝曉亮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院士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500位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
  • 第一屆轉化系統醫學研討會在上海交大召開
    由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美國P4醫學研究所及上海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聯合舉辦的第一屆轉化系統醫學國際研討會10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來自中美等國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的二百餘名專家學者及學生代表出席了會議。
  • 金域醫學「醫檢4.0」戰略發布 鍾南山等9位院士賦能中國醫檢「最強...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清華大學陳曄光、中國科學院陳潤生、國家腎臟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侯凡凡、哈爾濱醫科大學張學、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譚蔚泓,北京大學謝曉亮、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香港城市大學呂堅等9位院士線上或線下,與來自全國的500位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
  • 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等九位院士...
    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主席鍾南山院士,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曄光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潤生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腎科主任侯凡凡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謝曉亮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院士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500位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
  • 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川大 為生物醫學工程發展貢獻智慧
    下一步四川將大力支持醫療器械和生物醫學領域關鍵技術的突破,完善產業鏈建設,打造醫療衛生產業基地,重點支持院士領銜的基礎研究,匯聚高端人才,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他希望張興棟院士和各位專家學者繼續為四川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與力量。
  • 2017中國生物材料大會啟幕 兩千學者專家共話創新發展
    2017中國生物材料大會啟幕 兩千學者專家共話創新發展 2017-黃曉鶴 攝   中新網南昌10月28日電 (黃曉鶴 王鑫 記者王劍)中國生物材料界兩年一次的盛會——2017中國生物材料大會28日在江西南昌開幕。包括中國生物材料大會名譽主席張興棟院士在內的2000多名專家和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生物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
  • 快訊: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四川大學,共商生物醫學工程發展!
    李言榮校長在致辭中表示,張興棟院士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敢想敢幹、勇於創新、堅持不懈,不斷開拓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引領了世界生物醫學材料的發展,為川大生物材料學科的建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同時,張興棟院士更是一位優秀的戰略科學家,從川大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的創建到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成立,從國內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到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主席,他不斷為國家做規劃和重大諮詢報告,引領和推動整個生物醫學材料學科的發展壯大。張興棟院士更是一位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從教60年來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無私幫助和提攜後輩,為我國生物材料學科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 厲害了,5位院士成為江蘇省中醫院學術顧問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馮瑤)10月10日上午,首屆「橘泉院士論壇」在江蘇省中醫院隆重開幕,中國科學院陳凱先院士,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中國工程院王廣基院士、中國工程院顧曉松院士、中國科學院蔣華良院士齊聚這裡,傳經送寶,共話中醫藥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觀點高屋建瓴精彩紛呈,迎來臺下陣陣掌聲。
  • 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川大!共商生物醫學發展,同賀張興棟院士從教60...
    四川在線記者李寰11月25日上午,四川大學舉辦「新形勢下醫療器械發展對策院士論壇暨張興棟院士從教60周年報告會」。82歲高齡的張興棟院士神採奕奕地出席報告會。「骨誘導組織」凝聚了張興棟院士畢生的心血。他也是將中國醫學生物材料送到世界舞臺最中央的人。目前,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生物醫學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或器官。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產業。傳統觀念認為,無生命的生物材料不可能誘導組織器官再生或形成,因此治療骨缺損時,醫生通常向斷骨處植入金屬、高分子等材料,這些材料的腐蝕、排異特性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 北大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啟動儀式召開
    中國日報6月30日電(記者 鄒碩)2019年6月29日,北京大學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以下簡稱「成像設施」)在北京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舉行項目啟動儀式。
  • ...基礎設施(上海)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攻關取得重大研…
    瑞金醫院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攻關取得重大研… 2020-05-23 0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雷射驅動多束流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籌)」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
    2020年1月12日上午,「雷射驅動多束流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籌)」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中關新園1號樓科學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GerardMourou教授,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陳佳洱院士、王乃彥院士、賀賢土院士、範滇元院士、沈文慶院士、張杰院士、張維巖院士、蔡榮根院士、馬餘剛院士、高原寧院士、劉永研究員、張保漢研究員等資深科學家,教育部科技司基礎處副處長楊博,北京大學相關職能部門領導,項目組科學家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會議。物理學院副院長顏學慶教授主持會議。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天蓬工程」在涿州進展順利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土建工程施工現場。通訊員高長安供圖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高長安 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12月15日,筆者在位於河北涿州的中國農業大學教學實驗場獲悉,正在這裡施工建設的模式動物(豬)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該項目土建工程方面的表型及實驗樓、遺傳實驗樓、動力站房、繁育動物房等主體均已封頂,進入二次結構施工階段,部分設備已訂購。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如果能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研發出更有效的藥物,從理論去預期病毒未來的突變、可能傳播的地點等,人類在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方面將會有非常重大的突破。陳潤生院士提出,人類遺傳密碼的破譯,整個生物醫學進入大數據時代,組學大數據與醫學、尤其是臨床醫學的結合,大量信息的介入,推動了精準醫學的出現。
  • 世界生命科技大會首次走出杭州,首站落地濟南 光院士就來了23位...
    11月6日-8日,2020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在濟南成功舉辦,23位院士及國內外醫學大咖齊聚泉城共襄盛舉。濟南因何魅力吸引世界級醫學盛會在此舉辦?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已成為國內影響最大頂級醫學盛會之一為期3天的2020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由中國工程院、濟南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學主辦,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管委會、樹蘭醫療管理集團等單位承辦,吸引23位院士、千餘名國內外醫學界、科技界、產業界精英人士齊聚泉城,可謂高朋滿座、群賢畢至。
  • 推動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國家重大戰略項目
    打開APP 推動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國家重大戰略項目 MEMS 發表於 2020-12-23 15:53:44 建議「十四五」規劃在科技基礎建設、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產業鏈垂直整合等三方面進行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