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Pinea 6月8日訊)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第19屆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改為線上舉辦。VRPinea曾在第19屆翠貝卡電影節15部VR短片出爐!一文中,對第19屆翠貝卡電影節的Cinema360°影展內容做過介紹。本次Cinema360°影展內容分為4大主題,共有15部作品入圍。
在主題四:Pure Imagination中,《Tale of the Tibetan Nomad》(《牧羊人的故事》)赫然在列。熟悉賴聲川導演作品的朋友或許有些印象,在賴聲川劇場史詩《如夢之夢》中,5號病人也闡述過一段「牧羊人的故事」。而這部VR短片正是導演劉榮得到賴聲川老師的支持,在原有劇本故事的基礎上改編而來。
《牧羊人的故事》是第一部有著名話劇導演/編劇參與改編創作的VR短片。作為享譽國際的劇作家,賴聲川為何會支持導演劉榮做這樣的跨界嘗試?而VR短片導演劉榮在拍攝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P君有幸聯繫到了《牧羊人的故事》製作組,通過問答的形式分別與賴聲川和劉榮進行了書面採訪。
以下為採訪實錄,悉數奉上,以饗讀者。
賴聲川
「VR版《牧羊人的故事》讓我眼前一亮」
賴聲川除了劇作家、導演,他還是一位老師。其長達八小時的劇場史詩《如夢之夢》就是在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書時創作。時隔19年,賴聲川再次受邀回母校開課,並創作完成了《曾經如是》。而節選了《如夢之夢》中「牧羊人的故事」同名VR短片,亦在此期間完成。
VRPinea:我們了解到,《牧羊人的故事》是一部改編來自您的話劇《如夢之夢》裡5號病人闡述的《牧羊人故事》的VR短片。作為享譽世界的劇作家,您創作過很多風格的作品,這次為何會嘗試VR短片?
賴:去年在伯克利客座,學校希望我排出一部新戲,並且儘可能用上最新技術,包括AR和VR。考慮了很久,新作品《曾經如是》實在不合適加入VR技術。而此時劉榮導演提出可以用《如夢之夢》中的這一段,於是就有了後來的VR版《牧羊人故事》。
VRPinea:您個人對於VR版《牧羊人的故事》評價如何?和原版的話劇相比,VR版有什麼不同之處,多了哪些亮點?
賴:「牧羊人的故事」在《如夢之夢》裡是用「說」來呈現的,從沒想過將其變成影像,更是沒想到變成VR影像。這個作品讓我眼前一亮!
VRPinea:我們了解到話劇新作《曾經如是》大獲成功,得到強烈反響,將來會考慮在其中加入VR元素麼?
賴: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VR技術跟劇場演出,有他一定的根本上的差異。如何把這些不同的元素運用到一起,需要用一番心思。尤其不同的是,VR是個人的觀賞經驗,而戲劇是一個集體觀賞經驗。
VRPinea:您對當前VR技術的發展看法如何?在您看來,VR電影等VR+藝術表現形式,在未來的內容文化產業中會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賴:VR真的是非常特別的一個新媒體,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現實。而在劇場裡,我們用每一部不同的戲的演出來創造新的現實,而且都是不同的現實。將來這兩者如何能夠合併在一起用,應該是要找到適合的作品才行。
劉榮
「期望能儘快讓觀眾體驗《牧羊人的故事》」
VR版《牧羊人的故事》導演劉榮,為Oculus Launch pad和谷歌Jump Start項目的創始成員,劉榮熱衷於用電影和VR重溫歷史,以揭示那些邊緣化人物鮮為人知的故事。
VRPinea:劉導您好,方便透露下內容上為什麼會選擇《牧羊人故事》?您認為這段故事的哪些方面和VR電影的特質相契合?
劉:《如夢之夢》是賴聲川導演最著名的話劇之一。創新的環繞式劇場和長達八個小時的形式是話劇界很大膽的突破。
當時我們想改編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如夢之夢》的核心概念和精神,強調我們在夢中的經歷和體驗其實就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夢我們更能夠珍惜和理解我們的真實生活和存在。所以《牧羊人的故事》非常契合的表達了這個觀點。
同時這個段落也適合一部VR電影的時長。360度電影這個媒介能夠很自然的表現夢境,利用2D和3D影像的轉換一層一層的顯示給觀眾,把他們帶進沉浸式的體驗環境中。
VRPinea:VR電影的製作相較傳統電影有何不同之處?您和您的團隊在製作過程中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劉:360電影的製作比傳統電影在技術方面更加複雜。首先,它更是一種環境式的表現。創作人無法掌控觀眾每一刻的視線關注。所以在製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注重許多方方面面的細節。譬如3D音效,場景的空間設計。
《牧羊人的故事》是一部3D立體電影,所以空間和美術的設計尤其重要。當然後期也更複雜,需要調整立體成分、縫線等工作。我們在後期調整立體成分時遇到許多挑戰,我們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建立了有經驗的團隊協同工作。
VRPinea:用VR技術製作影片非常具有實驗性,請問您為何會進行此次嘗試呢?在您看來,用VR技術表達故事,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改變?
劉:賴聲川導演喜歡用蓮花池式的劇場做演出:觀眾坐在中間,演員圍繞著觀眾來表演。這本就是一種沉浸式的表演方式,所以《如夢之夢》話劇非常適合VR 360度的改編。
VR電影和傳統電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媒介。我很期待VR行業的發展,因為我們還在最早期的開發實驗階段,還在琢磨如何用360度表達故事,這如同電影在19世紀初的環節。我很期待,我認為沉浸式媒體早晚會成為我們的主流媒體之一。
VRPinea:去年12月在上劇場的觀眾現場體驗了《牧羊人的故事》VR電影的片花。觀眾體驗後的反響如何?是否達到您的心理預期?
劉:我們對現場的展映結果感到滿意。好些觀眾記得《牧羊人》這段故事,告訴我們他們感到身臨其境,非常喜歡這個體驗。
VRPinea:方便透露下《牧羊人的故事》後續的展映是線上還是線下?線上的話會重點上線哪些平臺?
劉:我們希望《牧羊人的故事》在線上、線下都有展映。我們正在參加影展的過程中,四月份剛參加了翠貝卡電影節,也即將發行在一些線上平臺,包括中國的線上媒體和線下平臺在內。
原本是希望讓《牧羊人的故事》跟著《曾經如是》一同巡演各地,但目前的疫情打斷了了這個計劃。目前已經有幾家發行公司和我們接觸,我們期望能儘快在各大平臺上讓觀眾體驗《牧羊人的故事》。
VRPinea:《牧羊人的故事》之後,請問劉導未來是否會繼續推出更多不同題材的VR電影?
劉:是的,我下一個VR電影項目正在進行後期階段製作和剪輯。是一部環保題材的記錄短片,介紹印度最底層的人:一對貧民窟的姐妹與一家非營利組織,如何回收印度恆河的塑料廢品將其轉化成有用的汽油燃料,以保護印度的聖河、大海和地球。
VRPinea:您個人對未來VR電影的發展有怎樣的期待?
劉:如我以上所說,我很興奮和期待,因為我認為沉浸式媒介早晚會成為我們的主流媒體之一。作為導演和編劇,我能更直接傳遞一種經驗給我的觀眾去體驗。VR可以幫助擴展人類的感知能力、開拓我們的視野和心靈上的認識。
環繞式劇場和VR似乎天生存在一些相契合的點。VR電影本身的特質,註定其不同於傳統電影的剪輯技術,在維度上改變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能夠賦予藝術作品新的內涵。而由劉榮和賴聲川合作打造的VR版《牧羊人的故事》,正是一次這樣的跨界和嘗試,舊作新改,展現了不一樣的藝術魅力。
同時,正如賴聲川和劉榮在採訪中所言,「VR真的是非常特別的一個新媒體」、「沉浸式媒介早晚會成為我們的主流媒體之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關注VR,並嘗試利用VR進行內容創作。而P君也相信,隨著第一部有著名話劇導演/編劇參與改編創作的VR短片的成功且入圍翠貝卡電影節,今後將會有更多的導演進行跨界嘗試,會有更多形式和主題的VR電影出現,給行業帶來不一樣的視聽盛宴。
本文屬VRPinea原創稿件,轉載請洽:brand@vrpine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