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條新聞,某高校22個大學生補考不合格被退學。開始覺得震驚,再看,這些大學生似乎有些罪有應得。
我突然想到發生在我身邊的兩個例子。
我考大學那年,同村一個男孩子高考成績不及我的一半,抱著學門手藝的想法,報考了一個職業技術學院,沒想到畢業後直接分配到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工作,薪資過萬。
而另一個就是我的堂哥了,復讀三年才勉強上了一個本科,還是一個很冷門的專業,沒想到大四那年爆發了非典,他沒畢業就直接籤約去了全國一流的獸醫研究所工作。當初學這個專業,家人給他的定位是畢業回村做個獸醫。
這個時代大家都知道讀書重要,科技發展和潮流更迭幾乎是迅雷不及掩耳。但是個人命運僅僅是靠讀書就可以改變的嗎?不見得。
個人在時代的潮流中不過是滄海一粟,個人的命運是被時代裹挾著奔流,很多時候都不是自己左右的。
魯迅塑造的時代的棄子——孔乙己。他讀書,會寫八股文,但是卻最後淪落到食不果腹,為何?孔乙己接受了他所在時代的主流價值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發展到民國時期,時代的弄潮兒是新時代的大學生,留學歸來的社會精英,固守「傳統」的孔乙己被時代無情的吞噬。
我的父親,讀書不過高中,那時候他們不參加高考。後來因為社會的需要,他被聘為村裡的民辦教師,後來通過自學考試,成了公辦教師。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父親被時代所用。
每個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毫無招架之力,順應時代,勉強活下去,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被時代吞噬。從這裡看,時代吞噬一個人幾乎是吃肉不吐骨頭的殘忍。
所以,讀書並不見得一定能改變個人的命運,還要看你的所作作為是否符合時代發展的利益。還由時代給與個人的機遇能否落在你身上。
是不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符合時代的利益就不會被時代吞噬呢?不是。一個人被時代拋棄是必然的。
一個個體的發展有成長期,有高潮期,最後走向低潮,大部分的人25年前處於成長期,拼命學習打基礎,以求將來跟得上時代的節奏,25到55歲這30年,屬於個體的黃金期,在這個階段每個人努力奔跑追隨時代的浪潮,只有億中挑一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引領者。55歲以後,體力和智力衰退,曾經所學陳舊發黃,時代的巨浪依然勇猛前行,甚至比過去更快。個體就這樣被時代拋棄了,正如人們所說:55歲死了,80歲埋而已。
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被吞噬都是無可挽回的,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在有限的幾十年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前25年用心打基礎,後30年奮力向前。
人至35歲,對魯迅的」浪費別人的時間,都等於謀財害命。「這句話深有體會。也把這句話送給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