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央媽公布了新版徵信報告更改的規則,目前已經進入試運營階段,預計在今年5月會實現全面切換。信息公布了,各家銀行、金融機構,作為央媽的嫡子、庶子、乾兒子(《知否知否》看多了),自然是一片「母親聖明、智慮周全」的歌功頌德。但這也恰恰暴露了很多銀行系「信用」建設的巨大差距。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想說的是「這嘛玩意兒?」(天津口音)
徵信報告的改動
先說事實,這次徵信報告的改動,當然有改就比以前進步,我是看著第一代信用報告做業務的信貸員出身,所以我能深刻理解,這些的進步。但我想說的是進步得太慢了。我們且看看這次改動改了什麼?
1、更新頻度提升
最早的徵信報告一個月更新一次個人信息,而新版2天更新。
應用:早的時候,大家效率很高,一個一手住房貸款辦下來只要最多7天,一個客戶動作快,可以在一個月內連續買多套房,並且徵信記錄上沒反應出來,都可以享受一手房待遇。現在,辦事效率下降了,徵信記錄的頻度提升了。這確實是件好事,可是……,我就愛說可是。可是,2天頻度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大家都希望T+0,也就是即時生效,我說過「快」是成本最高的體驗,這個很難,我理解客戶需求與實際能力之間是有差異的。第二,快並沒有什麼用,這個在後面會講。
2、強化隱私信息
在公開版本中,還款狀態、公積金信息、居住地址、工作單位,這些信息在公開版中都看不到了,但是在銀行版還完整的保留。
應用:都是客戶一類私密信息,被重點保護,分類授權查詢,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重點在但是:第一,為什麼在銀行版本中就允許存在?這是否存在不正當競爭,如果我是客戶並不想銀行看到我申請貸款之外的信息呢?第二,如果我是客戶想讓其他人看到我的這些一級私密信息呢?比如我要找合伙人共同開一家企業。第三,最重要的是私密信息的公開程度,這是權力,這種權力應該還給客戶本身,也就是一個「徵信查詢授權書」上應該註明,那些內容是可以給對方看的,而不是由央媽來替我做主,親兒子就能看,乾兒子就不能看。
3、多證件合一
以往都是以身份證查詢,現在新增了護照、軍官證等有效證件信息。
應用:國家標誌身份的證件一直有很多,這次統一身份標誌,這是很重要的事情,為未來進化到信用社會和虛擬帳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4、新增防欺詐警示
徵信本人的申請設置防欺詐警示,防止個人信息被人盜用。
應用:出發點很好,可是目前識別身份的憑證是身份證,所以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不能解決到農村收購身份證從事非法事物的狀況。多元化身份識別標識,加入不同密級,這才是未來信用預警的必由之路。
5、還款記錄延長
之前的還款記錄保存2年,不良信息(逾期、呆帳等)自終止之日起保存留5年。新版徵信報告上,展示的是5年的還款記錄。即使是銷戶也會顯示還款記錄。
應用:好處,5年的記錄當然是比2年更詳實。之前,僅僅是不良信息,現在包括了完整的還款記錄。當然,這還遠遠不夠,信用是一輩子的事情,這個「一輩子」還涉及兩個問題:第一,是能不能持續收集一輩子的數據;第二是如何判斷一個人「棄惡從善」。
6、接入數據更多
全面接入小貸金融機構、網貸機構,實現信息之間的共享,能查詢到的信息將更全面。
應用:接入的金融機構更多,但一定不是全部。而作為數據的「接入」有門檻,「使用」則有著更大的門檻。這種門檻會形成「領域壟斷」。
7、收錄更多手機號
收錄最近5次業務系統上報的手機號。
應用:「手機號」作為當代列在身份證後的「第二身份證明」,成為了重要的「憑證」。現在連到銀行開戶,都流行「手機驗證碼」了。那麼,頻繁更換手機,與頻繁更換「身份證」幾乎是同等的影響。更換手機號碼,以及舊手機號碼的「冷藏」以及「重新啟用」,成為一個難點問題。銀行已經與三大移動運營商溝通過很多次,關於已更換主人的手機號碼,如何不在收到前任主人的「交易提醒」。
8、大小額分期的劃分
以信用卡形式發放的大額分期貸款會在專項分期信息中表明。
應用:我可以請「專項分期」滾出分期介麼?「專項分期」本質就是貸款,並非像小額分期、信用卡分期那樣的輕資產業務。而是貸款質量和管理方式更惡劣,形成了「收益前置,風險後置」的真實貸款。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訪問一下前幾年「專項分期」突飛猛進的銀行,他們繼任的行長是什麼感受?什麼是真正的分期,記住兩個詞「輕消費」「高頻」。徵信報告劃分出來,在業務監管導向上,絕對是一件好事。
9、繳費記錄納入在內
水電煤氣話費,繳費全部納入信用記錄。
應用:這個是我有些不理解的,道理很簡單,這些都應該交,但是各個地區的繳費方式不一樣。有的地區是先用後付款,根據使用金額繳費,這個當然需要納入信用報告,那麼事情來了,這個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由於各種原因晚了幾天」的情況,這個應該有寬限期,晚多少天補交,不計入徵信記錄。再說了,真要有人想賴帳,能賴著幾百元的,早就在各大貸款平臺上賴個沒邊了。另一種繳費方式是有的地區採取先付款後使用,用完「停生意」,比如電費,充了200元的卡,插在電錶上,用完了就停電。這個根本不可能不繳費,納入徵信記錄也沒有意義。那麼這些繳費記錄的意義在於哪裡?在於確定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區域」是否經常發生變化,作為「長期居住」的輔助證明。
徵信報告的差距
徵信報告的改版從本質上來說,確實是越來越好了,但是與我們理想還有巨大的差異。甚至越來越豐富的內容,越來越多的呈現,不但不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幫助還帶來了困難:
首先,如何保養
信用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保養信用」還是一個事情,這不僅是失信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無條件遵守信用這已經不是道德問題,而到了要上升到法律問題的地步。當然,有一點我必須堅持,「誅其一人」而不能「連坐九族」。之前經常看到「失信人員的子女如何如何」,這是極端錯誤的。而且,很多「校園貸款」的出現,如果也納入徵信系統,那麼用區區幾千不到上萬元,就買了一個學生幾十年的未來,這是合理的麼?當然也不合理,這種「校園貸款」才應該是被打擊的對象。所以,個人保養應堅持守信,不做承受能力之外的消費;社會保養應該「不作惡」,不用欲望誘使他人過度消費。
其次,如何閱讀
擴充後的信用報告閱讀起來越來越難,15年前信貸員讀信用報告,一個人大概3-5張A4的紙,現在這麼弄一下,一個人最起碼13-15張紙。逐漸的,這種閱讀難度會造成,讀信用報告,並對其進行分析,會成為一項專門技術。事實上以前,就已經是了,很多數據背後潛藏的因素,在不同人眼睛裡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閱讀量的增大,更增加了審核貸款的難度,數據量的增大也增加了可以蘊含的意義。這樣的信用報告,如果再擴充到一個人的一輩子,幾乎不可閱讀。
然後,如何分析
這樣的徵信報告要用,就要分析,可實際上,這份報告的價值含量非常低。大家覺得「你怎麼能這麼說呢?」我們從說文解字開始,「信」這個字,中文的意思「人言為信」,一個人說的話就是信,說到做到叫「守信」。看見沒有,沒有一個字與「錢」有關係。但現在來了,整個徵信報告,全是「錢」,只有各種錢的記錄,也就是只有財務數據,這明顯是遠遠不夠的。比如乘坐火車有沒有「佔用別人座位」是信,走路上把香蕉皮扔垃圾桶也是信……。在我看來,信用包括三個方面:「償債能力」就是信用報告要體現的主體;「償債意願」願意償還貸款的意向,當「償債能力」下降的時候,很多人靠這個吃蘿蔔鹹菜也會還錢,這是一種品質;「償債動力」,比如一個人買了房買了車,都是貸款的,但是經濟緊張只能還一個貸款的時候,大部分人會選擇還房子,而不是車子,因為房子是基本生活資料,車子是進階消費。徵信報告在這個方面缺少的還很多,如何確定人的「償債意願」和「償債動力」,很多時候比「償債能力」更重要。
最後,如何使用
官方口徑,徵信報告的使用放是「金融機構」,可實際上,需要信用的地方多了去了。比如我買個早點,也不希望買到用「非洲豬瘟」肉的包子吧?這也是信用。很多地方都有豐富的民間借貸,股權投資,直接融資,這些也需要信用吧?這就遇到兩個問題:第一,信用報告不讓看詳細內容,就是我願意,我也不能給別人看;第二,我給別人看了,可是看不懂,為啥看不懂我前面說了。既然看不懂,我就不能用啊,王二狗問我借10萬塊開個狗肉店,我是借還是不借呢?所以信用要數據化,比如「芝麻信用」那種給個分值的;同時來源要多元化,要覆蓋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是一個多維度的雷達圖。這樣的結果有兩個好處:第一是隔離信用「元數據」,這些「元數據」是私密數據,不能外傳的;第二就是更重要的,便於閱讀。
普惠金融最後的障礙
信用,是普惠金融的而基礎,是國家推行普惠金融最後的障礙。目前的「徵信報告」採取的是老派金融的做法,將一個簡單的東西,越來越複雜化。複雜的最大壞處,就是不容易透明,就是容易糊弄人,就是有各種「貓膩」。這恰恰成為了普惠金融個最大的障礙。金融需要簡單明了,讓我們從徵信開始。
純屬原創,如欲轉載,請保持文章原貌。
添加公眾號「時間之痕」,專注傳統銀行業轉型發展和渠道建設,為銀行業應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挑戰探索一條發展之路。
若有意見和建議、投稿,也可以郵件聯繫或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