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標誌究竟是什麼

2020-12-14 黨史頻道

圖為《申報》對西安事變的報導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由於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解決的方針從中調解,由於張學良、楊虎城及東北軍、西北軍兩軍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也由於蔣介石政治態度的轉變,到1937年「二二」事件後中央軍於2月8日和平進入西安,事變最終以和平方式得到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進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要到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

西安事變爆發之前,國共兩黨之間的秘密會談從1936年2月底董健吾到陝北接頭以後就一直在進行

1937年2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實際上接受了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代表全國愛國力量提出的政治主張,正式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剿共內戰,開始了一個國內和平準備對日抗戰的新階段。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以後,國民黨談判代表張衝於2月26日返回西安,隨即和周恩來繼續進行國共合作的會談。在這之前,國共兩黨之間的秘密會談從1936年2月底董健吾到陝北接頭以後就一直在進行。1937年2月9日顧祝同到達西安的當天,就以蔣介石委派的國民黨代表身份,同周恩來進行會談。

9日深夜11點鐘,毛澤東、張聞天致電周恩來,請他以即將發表的「致三中全會電」作為「與寧方交涉之政治的立場」。第二天中午,張聞天、毛澤東電復周恩來,對談判內容作補充,說明軍事機關、政治集會我方應派代表參加,政府則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

2月11日,周恩來同顧祝同、張衝會談。12日凌晨3時,張聞天、毛澤東又就談判策略與條件復電周恩來,請他注意在談判時要對方實行「致三中全會電」中所提五項要求,以避免對方「迫我再讓」;要提出或堅持擴大紅軍現有防地,對西路軍「停戰讓防」,各省遊擊隊就地改編,拒絕國民黨向紅軍派遣政訓聯絡員,經費須從2月領起等條件。12日白天,周恩來同顧祝同繼續會談。雙方就共產黨適時公開、蘇區政府改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擴大民主(中共派代表參加國民會議,紅軍派代表參加國防會議)、分期釋放政治犯等問題達成了初步協議。

在2月底恢復談判以後,雙方意見的主要分歧是在紅軍改編後的人數和編制上。按中共中央批准的談判方針,紅軍改編後,人數可讓步為六七萬,編制可改為4個師,每師3個旅6個團約1.5萬人,其餘編某路軍的直屬隊。但張衝臨返西安時蔣對他說:紅軍可以改編為3個師9個團,不可再加。對此,張聞天、毛澤東於3月初電復周恩來,同意張衝在談判過程中提出的紅軍主力編4個師16個團、另編2個徒手工兵師8個團共6萬人的意見;後因南京方面堅決不允,中央書記處電周:「編制仍以四師為宜」,「但如蔣堅持三個師時,亦只得照辦」。由於共產黨方面一再讓步,至3月8日,周恩來、葉劍英同顧祝同、賀衷寒、張衝會談,雙方意見大體趨於一致,商定將一個月來的談判作一總結,由周恩來寫成條文,當晚電報蔣介石決定。

中央書記處的電報指出:「在整個談判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黨之政治立場」,「絕對不能遷就」

不想國民黨方面又節外生枝,製造障礙,3月11日,由賀衷寒提出一個修正案。按賀案,紅軍改編為三個師後每師人數只能一萬,總共三萬,且要服從南京和蔣的「一切命令」,政訓人員由南京派遣,各級副職也由南京派人充當;「陝甘寧行政區」改為「地方行政區」;在善後處理中,對停止進攻西路軍置之不提。總之,要把紅軍和蘇區完全置於南京當局的直接控制之下,並欲以當時孤軍苦戰的西路軍的安危相脅迫。

張聞天、毛澤東接到周恩來的報告後,於3月12日以中央書記處名義致電周恩來並通告紅軍部隊各軍事首長,指出:「賀顧所改各點,太不成話,其企圖在於欲使我黨放棄獨立性,而變成資產階級政黨之附屬品」,對他們所提「均須嚴拒,申明無從接受」。電報指出:「在整個談判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黨之政治立場」,「絕對不能遷就」。對談判策略,針對兩個星期來國民黨方面「著著進迫」,提出我方「現應改換姿勢」,「向之進攻」,堅持三個國防師(每師1.5萬餘人)組成某路軍領導不變和蘇區完整等最後限度的條件,「申明西安無可再談,要求見蔣解決」。3月15日、16日,中央書記處又連續致電周恩來,要他要求迅速見蔣當面解決問題;為顧全大局,按照電報所列中央確立的15項談判條件繼續談判。

在形勢的推動下,蔣介石不得不作出讓步,僵持不決的紅軍改編後的指揮和人事問題終於解決

毛澤東、張聞天等改取進攻姿態的策略,促成了周恩來同蔣介石的直接晤談。

1937年3月下旬,周恩來飛抵上海,由潘漢年陪同到杭州,和蔣介石進行了首輪直接談判。

1937年6月4日,周恩來登上廬山,自8日至15日在牯嶺同蔣介石再次會談。

1937年7月13日至20日,周恩來和博古、林伯渠一起,在廬山同蔣介石進行第三次談判。

1937年8月10日,周恩來和朱德、葉劍英一起飛抵南京,作為共產黨的代表參加蔣介石召集的國防會議,並同蔣介石進行第四次談判。

正在這時,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逼南京。國共談判到了急切需要迅速解決的關鍵時刻。在形勢的推動下,蔣介石不得不作出讓步,僵持不決的紅軍改編後的指揮和人事問題終於解決。

談判結果,同意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八路軍充任戰略遊擊支隊,執行只作側面戰、不作正面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敵人大部並消滅敵人一部的作戰任務;同意將紅軍在南方的各路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還達成了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設立中共代表團辦事處和八路軍辦事處,在南京出版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後因南京淪陷,《新華日報》於1938年1月11日在漢口創刊),釋放在獄共產黨員和政治犯等協議。這一結果,在紅軍和蘇區方面,雖然取消了名義,進行了改編和改制,但保證了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在國共兩黨關係方面,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共產黨取得了公開合法地位而又保持了獨立性。這就為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和根據地在為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戰鬥歷程中不斷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

西安事變以後進行的國共談判,以宣告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而勝利結束

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由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播發;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這個宣言和講話的發表,宣告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形成。12月25日,張聞天、毛澤東在致周恩來、林伯渠並告博古、葉劍英、潘漢年、胡服(即劉少奇)、張雲逸、謝覺哉,及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林彪、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張浩的電報中指出:我們宣言及蔣氏談話宣布了統一戰線的成功。

這個宣言不但將成為兩黨團結的方針,而且將成為全國國民大團結的根本方針。中華民族之復興,日本帝國主義之打倒,將於今後的兩黨團結與全國團結得到基礎。

蔣談話指出了團結救國的深切意義,確定了共產黨在全國合法地位,發出了「與全國國民徹底更始」的諾言。但還表現著自大主義精神,缺乏自我批評,未免遺憾。今後問題是徹底實現三民主義及與三民主義相符合的中共提出的十大綱領。

至此,西安事變以後進行的國共談判,以宣告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而勝利結束。對於國共兩黨來說,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預期目標,應該說是達到了。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了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對於蔣介石和國民黨南京政府來說,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形成了全國統一、一致對外的局面,帶來了全面抗戰的實現。全面抗戰八年為中華民族寫下最為光榮的勝利篇章,而肇其始者,應該說是西安事變發動及其和平解決。

(作者為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

推薦閱讀


習近平用「三個偉大」評價孫中山:倡導共築中國夢

毛澤東關於黨內監督的主要思考和探索

毛澤東:陝北是「落腳點」與「出發點」

周恩來的政府管理智慧:謀定而後動

鄧小平怎樣推動黨內政治生活規範化

延安時期毛澤東解析名姓趣聞

王文王鳳岐夫婦:電視劇《潛伏》主角原型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詩詞中的境界和情懷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三顧特園訪張瀾

哪位開國少將去世後如願「回黑山陪戰友」

相關焦點

  • 【知史奮進·四史學堂】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知史奮進·四史學堂】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2020-09-06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貢獻及其啟示
    一、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貢獻  具體而言,歷時近十年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其歷史性貢獻約有如下數端。  其一、結束了國家分裂、兩黨對立的局面,推動了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多次呼籲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
  • 《第二次國共合作紀實叢書》:對第二次國共合作歷史的重新審視
    記者 熊明實習生 秦洋 翻拍    重慶日報訊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由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承擔的「第二次國共合作」課題研究已近尾聲,其成果《第二次國共合作紀實叢書》即將面世。
  • 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標誌
    為了實現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戰,在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多次同國民黨就合作的共同綱領及組織形式等問題進行談判,均因國民黨頑固派阻撓,未能達成協議。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起點,也是中國全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向全國發出通電,疾呼:「天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 歷史上的國共合作是怎麼形成的
    原標題:歷史上的國共合作是怎麼形成的 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後延安大禮堂上懸掛的國共兩黨黨旗。 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交流平臺的建立,「國共合作」的話題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統一戰線
    第一次國共合作指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 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正式確立了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方針。
  • 歡迎來到第二次國共合作紀念館!
    西安事變結束了10年內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質是兩黨的軍隊合作抗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吸取了第一次國共搞黨內合作的教訓,確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獨立自主的方針,即在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之下,「改變番號與編制以取得合法地位」,壯大和發展人民武裝。紅軍要合法化,就要整編,整編就要有番號。蔣介石卻遲遲不願給番號。
  • 重難點總結第十波——國共合作與內戰梳理
    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大會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就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結局: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 2.
  • 2020廣州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易混考點: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戰爭
    2020廣州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易混考點: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戰爭由廣州公務員考試網行測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廣州市考行測試題,廣州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廣州公務員行測的內容,請關注廣州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毛澤東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
    80年前,在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妄圖滅亡中國的危難時刻,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發動和團結的全民族抗戰使抗日戰爭具有了空前的規模和無比深厚的力量。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由來是什麼?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結成的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團結聯合一切抗日愛國力量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戰,取得了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次年8、9月份,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的進一步變化,又發出致國民黨書和《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明確提出第二次國共合作,組成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並把「抗日反蔣」口號改為「逼蔣抗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擴張到華北以至全中國,觸犯了英美在華的利益,國民黨內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也被迫對其政策作出調整,對正在進行中的中日外交談判採取了比較強硬的態度;同時調整了對蘇聯的政策。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貢獻及其啟示
    一、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貢獻  具體而言,歷時近十年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其歷史性貢獻約有如下數端。  其一、結束了國家分裂、兩黨對立的局面,推動了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多次呼籲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為了早日實現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進一步推動全國抗戰,193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再上廬山,同國民黨談判發表國共合作宣言、紅軍改編、蘇區改制等問題,並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宣言提出迅速發動全民族抗戰、實行民權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主張,希望國民黨能予實行。
  • 救亡大計——第二次國共合作
    中共與地方實力派的聯合,最重要的是同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三位一體的「西北大聯合」。西北大聯合形成後,三方停戰合作,共謀抗日救國大計。但蔣介石仍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張、楊苦諫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蔣介石頑固堅持剿共政策。
  • 2020年中考歷史重點梳理:國共合作抗日
    國共合作抗日     重點:     1 臺兒莊戰役:時間(1938.3---4)、背景(略)、地區(臺兒莊)、指揮官(張治中)、戰績(奸敵一萬餘人,繳槍一萬支)、意義(自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     2
  • 中國現代史:第十五節,國共第二次合作
    在華北地區,日本已在北平周圍,西起豐臺,東至山海關的北寧路沿線駐軍達5千人;北平東面,有日本卵翼下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偽軍1.7萬餘人;北面有在熱河省集結的關東軍和偽軍;西北面有偽蒙軍約4萬餘人;這樣,就形成了對北平的三面包圍,使得位於北平西南十餘公裡處平漢線和平保大道上的盧溝橋,成為唯一通道,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宛平附近連續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
  • 第二次國共合作在浙江的初步形成,國共兩黨浙江的第二次談判!
    這時,由於全國國共合作的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實際形成,因此談判比較順利。雙方經過幾次協商後達成以下協議:閩浙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並根據國軍編制,待遇與國軍同; 閩淅紅軍在瑞安、平陽、泰順三縣邊界,以峰門為中心地點集中,集中時間限半個月;紅軍中時如遇到國軍與地方軍隊攻擊則由四省主任劉負責,如紅軍發生暴動,則由蘇方臨時負責;無條件釋放政治犯;一切政治問題,由雙方中央解決。
  •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由來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民主聯合陣線、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使得年輕的中國共產黨迅速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此,同年8月,中共中央又召開了西湖會議,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專門在會上傳達了共產國際指示,要求中國共產黨以「黨內合作」的形式,與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會上張國燾等許多共產黨員堅決反對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經過激烈討論,最後作出了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決定,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各革命階級的聯盟。
  • 八上歷史專題複習:國共關係的演變
    1、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係變化可概括為:合作→對抗→合作→對抗。第一個合作是指1924--1927年,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取得的成果是建立黃埔軍校和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第二個合作是指1936--1945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拉開國共合作抗日序幕,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並承認中共合法地位,標誌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取得的成果是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 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