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特殊的畢業典禮,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日子裡,我校採用雲端直播的方式,與每一位畢業生共同見證畢業這一令人難忘的重要時刻,一起分享開啟新徵程的喜悅。我系博士生導師侯克明教授作為教師代表在此次雲畢業典禮上發言,他向畢業生們送上祝福並分享了自己對電影的思考,希望畢業生們走出校門後堅持學習,他說「一個人的自學能力決定了藝術生命的長度,要活到老學到老;要學會做人,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學會敬畏觀眾、敬畏工作;要做一個『朝聖者』,藝術求索是個漫長的人生過程,要不停地追尋藝術夢想」。侯克明教授對全體2020屆畢業生們給予厚望,演講最後他鼓勵大家道:「三十年以後,電影的領軍人物就是你們,你們手中掌握著中國電影的未來。我堅信,只要有你們在,中國電影的明天一定更加輝煌!」
(侯克明教授在2020屆本專科生、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致辭)
(兩位畢業生代表北京電影學院2020屆全體畢業生向侯克明教授送上鮮花,表達對恩師的感激之情)
「我思故我在」——在北京電影學院2020屆雲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侯克明(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本科、碩士、博士同學:
大家上午好!
作為老師,我首先祝賀大家完滿完成學業,獲得相應學位!今年畢業獲得學位的各位都太不容易了,我們學院嚴格了學術上的各項要求,查重嚴了,盲評嚴了,答辯嚴了,獲得學位,你們太不容易了!當然,我們老師也不容易,你們出了一身冷汗,我們也出了一身臭汗。作為畢業本科班的主任教員,今年我有16名本科同學畢業,另外還有1名碩士和2名博士獲得學位,我為你們感到自豪!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學習戛然而止,面對網上告別,我們有太多不舍,太多遺憾。儘管上了網課,但作為老師,我似乎也還有好多話還沒來得及說,好多課,沒來得及講。都畢業典禮了,還講什麼?講一句孔夫子的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學習之後需要思考,否則不能消化知識;只獨自思考,不學習前人的經驗,就會目光短淺,無法進步。
(一)
先說「思」。思與學哪個更重要,不好說。笛卡爾認為思更重要,他說「我思故我在」,你不思,人就不在了,就死了,就不成其為人了。你要有思想,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判斷。你們學了四年,走出校門,首先要勤思考。在學校,老師可以與你聊,傳道授業解惑,你出去了,全靠自己思考判斷,不要人云亦云。
「思」什麼?世界?人生?這些不用我說。我說還是要思考電影。
巴贊半個多世紀前提出的根本性問題「電影是什麼?」至今仍值得思考。
電影是膠片,電影是聲音,電影是數字。
電影是藝術,電影是娛樂,電影是產業。
電影既是高雅的,也是大眾的,既是深刻的哲思,也是通俗的大笑。
電影到底是什麼?
在技術層面,一百多年來電影一直在不斷變化,黑白,彩色,默片,有聲,膠片,數字,………
未來電影什麼樣子?我講幾個預測。
1、放映機和反光式銀幕將會很快消失,被自發光巨型屏幕取代。首都電影院的15米巨屏放映廳,已經很好的展現了自發光屏幕的優勢。
2、數字拷貝將和膠片拷貝一樣消失,影院將成為5G熱點,數字娛樂平臺。去年五月我們做的國家大劇院舞劇《天路》5G/4K/50p影院直播,確認了5G的傳輸速率完全可以滿足電影放映需要,拷貝完全可以取消。
3、我們現在是三個屏看電影:手機的移動屏幕,家庭的固定屏幕和影院的大銀幕,三個平臺主推的節目不同。未來三個平臺的內容將會交互融合,平順轉換,網劇、電視劇、電影三種藝術形式與敘事語言的區隔將很快消失。電視劇、網劇的電影化歷程已經十分明顯,電影《1917》的長鏡頭已經無法用紀實美學來概括,完全是遊戲語言的大銀幕演化。
4、電影紀實與虛構的界限正在消失,人物形象的真人表演與數位化塑造之間的區別,越來越難以分辨。李安的《雙子殺手》用數位技術創造了年輕威爾•史密斯的人物形象,觀眾完全無法用肉眼分辨。
5、隨著社交媒體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大眾化的電影藝術將演化成一種分眾化的審美藝術形式。家長陪孩子看電影的困難將會消失,大人可以在影院用手機同時看其他電影。
電影有哪些不變的地方呢?電影表現人性這一條無法改變,電影創作的基礎將永遠牢固地建立在人性與人道主義之上。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是還鄉」,藝術說到底,必須回歸人的天性,回歸人的本源,回歸人的內心深處。只有觸及心靈的東西才能感人,才是真藝術,這是亙古不變的藝術法則和真理。天不是藝術,地不是藝術,人心才是。在人心的關照下,一切皆為藝術。有真心在,就永遠有藝術。
(二)
面對電影的變革,我們該怎麼辦?「學」,這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學習,或者說終身學習,這是每個人的必修功課。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人的自學能力決定了他藝術生命的長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是世界總在不停變化發展,只有不斷學習提高,才能跟上時代。著名電影藝術家都是勤奮好學,張藝謀、李安就是典範。我所在的導演系,老前輩們都具備極強地學習能力,對新事物捕捉之快,超乎想像。
學什麼?學知識?我認為首先是學做人。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立德樹人」,做人的學問貫穿人生始終,活到老學到老。
學做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我是藝術家?我是作者?我是商人?
第一,你首先是乞丐,你要學會敬畏觀眾,你的一切都來源於你服務的觀眾。藝術以前是為上帝服務的,為國王服務的。只有國王喜歡而不打瞌睡,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才能獲得公演。今天不同了,我們電影的服務對象是人民,人民滿意了,買票了,你就成功了。你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你才能立足於社會,才能在藝術領域生存下來。
第二,你是工匠,你要學會敬畏工作。塔爾科夫斯基對電影工作的定義是「雕刻時光」,人們進影院花錢買票,買到的是一段珍貴的時光,80分鐘、100分鐘或者120分鐘。觀眾得到的可能是藝術欣賞,可能是放聲大笑,可能是失聲痛哭,也可能是古今奇觀。總之,電影票買到的是珍貴的時光,必須物有所值。攝影系老教授鮑蕭然老師有句名言,「攝影師首先是匠人,其次才是藝術家」,電影人都一樣啊!
第三,你是朝聖者,你要學會敬畏藝術。藝術就是一種信仰,藝術家就是要像朝聖者那樣,不停地追尋藝術夢想。沒有理想,沒有追求,你就會離藝術越來越遠。王國維的「三大境界」是對藝術追求的完美闡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藝術求索是個漫長的人生過程。
乞丐,工匠和朝聖者這三種身份是你做人的起點。人格是最好的名片,是事業最好的通行證。你學會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你就無往而不勝。
八十年代末,我剛剛調來學院,不安心教學,鄭洞天教授拿他自己與其他導演比較,說雖然當老師拍戲少了,可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後,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一線導演都曾是我的學生。三十年過去了,他的學生王小帥、婁燁、管虎等都成為了著名導演,作品享譽海內外。我現在也可以這麼說,二十年三十年後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就是你們——今天畢業的各位同學。但那時候的電影是什麼樣,我不知道,只有你們知道。你們手中掌握著中國電影的未來。我堅信,只要有你們在,中國電影的明天一定更加輝煌。為了中國電影的美好明天,請各位加倍努力!拜託了!
謝謝!
202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