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50年代初的花柳塘河,由於水質好,曾設天然遊泳池。孫守莊攝於1975年
溫州網訊 在《鹿城人文景觀》一書中,有很大篇幅是描寫溫州舊城水系的。從甌江到城內54條大小河渠再到溫瑞塘河、會昌湖。在120年前,整個溫州城就是一個河網密布的水城,河網將溫州城各個角落緊緊連接在一起。河就是溫州的交通動脈。據悉,溫州的河道長度在宋朝時達到了65公裡,按照古城面積6平方公裡算,其城河密度較無錫稍小些,但較之蘇州、紹興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屬於城中之佼佼者。
一街一河舟楫必達
風情和美,來形容這座曾經被水浸潤的城市,恐怕再合適不過。據《鹿城人文景觀》記錄,溫州舊時城內河道眾多,有大小河渠54條(段)。南北大街、小南門大街、信河街,各倚街鑿河。舊城靠北還有一條東西向的百裡坊河,將信河與大街後河貫通起來。
明《弘治溫州府志》云:「一坊一渠,舟楫必達。居者有澡潔之利,行者無負載之勞。」展現了當時城內一街一河、一巷一小河的布局和風貌。據悉,當時店鋪都在街的一側,臨河的一側住家。住家的前門是小路,後門臨小河。並設有石級,就是乘船上下的碼頭,又可以臨河洗滌衣物。
「那時候河流密布的,也促使了橋的誕生,幾乎家家門前都有座橋。」據沈克成描述,《光緒永嘉縣誌》有記載,在清朝的時候,溫州城內橋梁已達143座。橋梁各式各樣,多姿多彩,使水城更具特色。住在四面八方的人們,撐著小舟,就可以到達城內任何地方,也可以通過內河直通甌江,前往外地。
民俗專家潘一鋼在《溫州民俗圖說》一書的《溫州憶舊》中回憶道:「沿著窄窄的塘河從小南門埠頭出發,一路經麗田、梧田、白象、帆遊、河口塘、塘下、莘塍、九裡,就到了瑞安城關……」
江南水鄉的枕水生活
發達的水系,是溝通人際交往的交通要道,也是彼時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構成。據潘一鋼講述,「那時候,家家前門後院皆有河,團圈(溫州話,四周的意思)四處都有橋,放學後,同學家的後門就靠河,常折些小紙船在水埠頭玩,那些比我們略大的小孩,便能在清亮的河裡遊泳著,或扎到水底去摸田螺。」
河上,常有女人在埠頭洗衣、淘米,也常見「咿咿呀呀」地划過很多小船兒,上面或是載著瓜果蔬菜,或是載人運貨,偶爾船老大劃累了,還會扯開嗓門,唱起俚歌。而坐人的客船艙內,更是另一番熱鬧,說書兒賣梨膏糖的、唱鼓詞彈牛筋的、打快板唱道情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濃濃的鄉味鄉韻在此間彌散開來。
而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南塘街也是這座老城的印象鮮明的符號。在南宋時期,南塘街最出名的文化機構當屬南湖塾,一度也是永嘉學派傳播事功學說的大本營。
古城建設參考水系布局
「水長而美」的水鄉風韻,也滲透到了當時的古城規劃建設中,並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要素。事實也證明溫州古城水系具有交通、運輸、排水、排汙、防洪、防火等多種功能。
據了解,古人郭璞在溫州城內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接著根據五行思想,因地制宜、順地形地勢於城內設五水:東為伏龜潭(碧波潭),南為雁池(今乘涼橋),西為浣紗潭(即今九山落霞潭),北為潦波潭,中為冰壺潭。潭與河通,注入甌江,即使遇連綿大雨,也不至於水滿為患。這五湖在溫州城的布局裡就如同人體的心肝脾肺腎,成為溫州古城的生命源泉。有調蓄洪水、排洪排澇、調節氣候的作用。
「其實我們當前正在轟轟烈烈進行的五水共治,不妨也可以參考一下古人的智慧,又如現在在新建一個建築的時候,就將排水、排汙等方面綜合考慮進去,利用所在地方的水流、水系分布,進行科學統籌規劃。」沈克成說道。
不過遺憾的是,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的時候,由於人口密度增大,城裡開始了填河拓巷的工程,後陸陸續續至上世紀70年代末,舊城區內所有街巷小河全被填塞。現在市區內僅存11條河道:廣化河、勤奮河、九山外河、小南門河、溫瑞塘河、禪河、花柳塘河、山前河、龜河、黃洋浹河和十八家河,總長18.5公裡。
>>>相關連結
詩詞中說的「孤嶼」就是江心嶼?
在不少描寫江心嶼的古詩詞中,都出現了「孤嶼」一詞。由此,不少市民們也一直將「孤嶼」等同於江心嶼,但事實上孤嶼指的僅是江心嶼兩個島之間的一個小島,又名中川。昨天上午,沈克成老師也專門就此進行了解釋說明。《鹿城人文景觀》一書中有提到,據清嘉慶年間(1796-1820)陳舜諮修編《孤嶼志》載:「城北甌江中,廣東西三百餘丈,南北半之,兩峰對峙,中川流,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嶼也。」
後來孤嶼在南宋紹興七年(1137)的時候被填了,當時的青了禪師覺得江心東、西兩嶼交通不便,便親自率眾拋石填塞兩嶼之間,自此兩嶼合二為一,一改「中川雙分鹿苑而兩不成」弱點,達到了「分則氣散,合則神足」的聚合鼎盛之氣象,從而江心嶼的面積達到了123畝。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