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每個人都叫我歌王,可我從沒認同過
以前的陳奕迅,準確地說,20年前的陳奕迅不是這樣的。一九九五年,在英國金斯頓大學留學的陳奕迅回港參加新秀歌唱比賽,梳中分油頭,笑容無邪,和現在的狀態相差甚遠。憑藉正統音樂學院的出身和模仿張學友的高難度唱腔,他一舉奪冠,楊千嬅是同屆季軍。當時的香港歌壇激戰正酣,張學友、譚詠麟和張國榮們已功成名就,許志安和蘇永康們則佔據著一方地盤,留給陳奕迅的空間,其實不多。
次年,陳奕迅推出首張個人同名專輯《陳奕迅》。這張專輯讓他與黃偉文、林夕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就此奠定了「雙面 Eason」的結構。《愛情,幼稚》是陳奕迅和林夕的首次合作,林夕只是隨便寫了寫——他看不上這個初出茅廬的選秀新人,這首歌也成為了林夕「最不滿意的詞作」。
但在日後接受採訪時,林夕回憶,自己去錄音棚聽陳奕迅錄《愛情,幼稚》,立刻發現他低估了後者。作為某種回報,他將《K歌之王》、《富士山下》、《兄妹》、《你的背包》、《與我常在》等包含著親身體驗和內心領悟的作品交給了陳奕迅,並借歌詞向這名年輕人傳道授業,儘管陳奕迅有時候需要「過幾年才能恍然大悟」。 陳奕迅說,《富士山下》中的那句「何不把悲哀感覺,假設是來自你虛構,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汙眼眸」,他到現在也沒有完全理解。
黃偉文則是陳奕迅的損友。他們出道的時間相差不遠,都愛說話、愛買衫。他們的合作更像是同齡人間因交情的淺深而漸入佳境的隱喻。一個不羈、灑脫、外熱內冷的陳奕迅在黃偉文的遣詞造句下顯山露水。而這個陳奕迅,是陳奕迅本人。有歌迷甚至評論道:「林夕引進門,皈依黃偉文。」雖然這種說法有點以偏概全,卻能體現出黃偉文之於陳奕迅的位置。
陳奕迅對「歌神」和「歌王」的稱號感到麻木,也不想聽到前輩們語重心長地說「香港樂壇靠你了」。除了上揚嘴角說一聲「謝謝」,他不知道還有什麼可表達的,「每個人都這麼說我,但我從來沒有認同過。我感謝大家的讚美,但如果是為我好,可不可以不要光說一個頭銜?」他希望有人理解,長期的消耗最終將導致什麼。「我覺得我已經快用盡我過去40年所有的武功了,我還有精力,但我沒有新的技能,我需要一些新的啟發」,陳奕迅說。
但四十歲的陳奕迅否定了三十八歲的自己,他需要一點精神上的鼓勵。今年,母校倫敦金斯頓大學給他頒發了榮譽博士學位,在這之前,他只是這所學校的建築系肄業生。原本他是打算拒絕的。「榮譽」兩個字讓他覺得有些丟人。但陳父阻止了他,說他欠自己一個學位。
典禮上,陳奕迅發言:「我並不覺得我已經成功,我一直仍在學習之中,成功對我來說,是有一顆仁慈及充滿愛的心,因為我覺得人能做到這個境界才永遠無敵不敗。」在這個過程裡,他敗過。現在,他準備閒雲野鶴地贏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