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作家談好書榜中翻譯書多於本土書:國產好書確不多
隨著新年將至,2014年已經走到年末,各個知名的圖書排行榜也漸次發布2014年好書榜單。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榜單上,翻譯作品大多佔據主流,比如豆瓣推出的2014書籍排行榜上,前十位中翻譯作品佔了六席,而各網絡書店上列出的暢銷排行中,翻譯作品的數量也同樣佔優。
圖書榜上譯作多於本土作品的現象,也引起了一些讀者和評論者的注意,有批評認為,過於重視翻譯作品,而對本土作品疏於保護,可能會更進一步傷害本土圖書創作的發展。也有人認為,圖書本無國界,不應該為了保護本土圖書而放棄評判的標準,否則才是對文化市場的傷害。
本土作品緣何勝不過翻譯作品?對此,著名文化評論家葉匡政說:「以一年為單位評選好書,翻譯的作品多於本土作品,這是肯定的。但這並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全球化的時代,圖書的流通也越來越暢通,好書往往是世界性的,本土的好書如果說要多於整個世界,這不現實。而且,很多翻譯的書籍,在翻譯引進之前,已經經過當地市場、學術界等諸多方面的一次檢驗和確認。也就是說,多數翻譯的書籍是因為它在當地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才被引進的。而本土的書籍,則往往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也是造成翻譯書多於本土書籍印象的原因。」
翻譯書多於本土書
北京晨報:各個年度圖書榜漸次出爐,不少人發現其中翻譯書比本土佔據更多席位,這樣的現象是否正常?
葉匡政:肯定會是這樣的,特別是在人文社科領域中,這樣的現象更普遍。
北京晨報:為什麼會這樣?
葉匡政:首先,在人文社科領域,比如政治哲學、社會學、乃至現代文學等方面,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的研究都走在中國前面,畢竟很多學科本身發源於西方,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而我們發展的時間還很短。其次,從出版的尺度看,相對來講,翻譯國外的書籍限制要更少,比如前一段時間出版了很多表現蘇聯史達林時期社會生活的書籍,這樣的書本土的創作一方面並不是很多,而且出版的條條框框也相對多一點。這導致人文社科領域,翻譯的圖書更多。其三,翻譯的書籍,本身在當地已經經過了一次檢驗,或者是市場上的暢銷書,或者是在學界廣受好評的。也就是說,被翻譯的作品,都是各國相對經典的。而本土的作品,往往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需要讀者再進行一次篩選,這就更顯得好書榜上翻譯作品佔優了。
好書榜單上,本土書籍少於翻譯作品,引起了讀者的關注,而對本土創作,是否應該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也成了爭論的焦點。
對此,著名文化評論家葉匡政說:「實際上,本土的創作,需要的是更加開放的空間,而不是刻意的保護機制。事實上,國產書籍總體質量不高,反而和圖書市場開放程度的不足有關。更充分的競爭、更自由的創作,才是提升國產圖書總體質量的途徑。」
國產書籍質量下降
北京晨報:對國產圖書質量下降的擔憂已非一日,特別是在人文社科領域尤其如此,在您看來,目前國產圖書的狀況如何?
葉匡政:確實有這樣的現象。當前國內人文社科領域的出版,好書確實不是很多。事實上,在圖書領域,一本書的價值,往往是和市場成反比的,也就是說,一本書價值越高,或者讀者需要的教育程度越高、智商越高,那它的市場就越小,因為接受的群體很小。反之,高中生都能讀的書,銷售量才能多起來。當前,市場是檢驗書籍的一種方式,但絕不是唯一的方式。問題在於,當前國內的出版,市場導向的影響太大,以至於許多粗俗的、低俗的書籍充斥市場。
北京晨報:從哪裡體現市場導向過多?
葉匡政:當前很多出版社中,都有一種普遍實行的方法,一本書能不能出版,不是由編輯決定的,而是由發行部決定的。拿到一部書稿,先給發行部看,他們覺得能出版,就可以出版。這必然導致市場導向成為最主要的標準,而使得書籍本身的質量難以保證。
刻意保護不如鼓勵競爭
北京晨報:國產圖書質量不高,是否需要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說各個排行榜是否應該為國產圖書保留一定的位置,這也是爭論很多的問題,在您看來是否應該?
葉匡政:刻意地保護,肯定是錯誤的。實際上文化保護措施在很多領域都有,典型的如電影,相關的爭論也一直都有。事實上,電影要有好的發展,必須要有充分的競爭。比如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時代,出現了很多經典的影片,這和當時大量的外國電影進入中國有很大的關係。圖書也是如此,如果採取限制引進、保護本土圖書的措施,反而不利於本土創作的發展。
北京晨報:那麼,您認為我們如何應對國產書籍影響力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呢?
葉匡政:實際上人們對於本土產品會有一種天然的好感。比如說同樣一個主題的書,有本土作者寫的也有引進的,本土的肯定更容易被讀者接受。還是以電影為例,比如《泰囧》,很多人認為和美國的《預產期》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但是《預產期》在美國也就是三四流,但《泰囧》則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圖書亦是如此,國產圖書質量不高,反而是和開放程度的不足有關,並非是保護不夠的緣故。
研究變出版太難
北京晨報:國產圖書是否真的質量不能和譯作相比,原因在哪裡?
葉匡政:國產圖書近年來確實日漸低迷。其中重要的原因,和國內出版領域中的一些落後的管理方式有關。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圖書正在變成一個冷媒體,網絡越發達,圖書就越冷,影響力就越小。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的出版管理方式沒有太大的變化,開放程度不足。從去年開始,就有很多出版人認為人文社科的出版越來越低迷,出版的限制太多。
北京晨報:出版管理和出版質量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葉匡政:如果出版的條條框框太多,出版業開放的程度跟不上市場的發展,必然導致想像力、創造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學者的研究要變成出版物,就很困難。事實上,今天的出版市場,正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狀態,一方面出版管理開放度不夠,限制過多,另一方面,市場的導向卻沒有制約,這使得出版市場成了一個畸形的市場,太多的爛書被出版,而一些真正經過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的書,卻很難出版。
文化市場低於物質市場
北京晨報:基金的支持,被很多人認為是出版好書的一個很重要基礎,這方面的情況如何?
葉匡政:研究基金的問題,其實也是一樣。很多基金,扶持的恰恰是不提供思想的作品,或者說是偽思想的作品,那些真正深入思考的、經過大量的研究工作的,反而得不到支持。有的時候,一些基金本身,也存在市場導向過度的問題。
北京晨報:出版市場本身也是市場,市場導向為什麼會導致爛書充斥呢?
葉匡政:市場導向本身沒什麼錯,追求利潤也是正常現象,總不能要求人家虧損出版。問題在於,管理方式落後,條條框框太多,再加上市場導向太強,結果使得出版市場日漸畸形。爛書隨便出,好書出不來。應該有一個更加開放的管理方式。好書的出現,需要一個更加自由的思想市場,而現在,物質領域的市場中,交流已經非常自由,但是思想、精神文化的市場開放程度還遠遠弱於物質市場。
建立相關扶持機制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如何才能改變國產圖書質量好書不足的問題?
葉匡政:我們都希望好書越來越多,但實際上,目前還很難看到局面扭轉的態勢。當然,中國有一個非常龐大,而且相對成熟的圖書市場,出版人、作者一直都在努力改變當前的出版狀況,我想未來應該會有一定的轉變。這些年來出版改制一直在進行,除了少數公益出版的單位,大多數都已經市場化,我想對這些出版機構,應該有更多開放的管理方式,使得更多的好書能夠出版。
北京晨報:很多專業的書籍,本身市場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那如何才能讓這樣書籍得以出版呢?
葉匡政:實際上在學術領域,確實有許多需要一定的教育水平才能讀的書。對於這樣的書,一方面應該建立相關的扶持機制,比如出版基金,扶持一些相對專業、深奧的圖書出版。因為這些書,正代表著一個國家真正的學術研究水準。另一方面,也應該有一種專業書籍通俗化的機制,出版一些專業書籍的通俗版本,使得更多人能夠了解這些領域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和發展狀況,而這方面我們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固定的渠道和機制。
晨報記者 周懷宗
葉匡政
著名詩人、作家、文化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