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我的電影故事》9月1日起電影頻道播出 |
1905電影網訊 1949--2019,新中國走過70年崢嶸歲月,老一輩電影工作者為電影事業揮灑青春與熱血,鑄就了新中國電影的輝煌。
為記錄、定格我國電影藝術家珍貴影像,向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一輩電影人致敬,CCTV-6電影頻道從9月1日起,每日20:10播出70集電影系列人物專題節目《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節目拍攝採訪了70位七十歲以上電影藝術家,一段段口述「我的電影故事」串起新中國銀幕往事。
陶玉玲在中國電影博物館拍攝《封面》 |
時光不會遺忘
他(她)們是新中國電影起步時的參與者
從接收「滿映」到創建自己的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始終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極大重視。廣大電影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反應時代精神的優秀影片,一批表演藝術家深入生活、表現生活,成為觀眾心目中可敬可親的精神形象。於藍、田華、陶玉玲等老一輩電影人的採訪報導將在《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節目中先期與觀眾見面。
田華接受《封面》採訪 |
田華為中國電影塑造了多位有民族品質、有血有肉的新東方女性形象。在9月1日播出的《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節目中,田華講述自己第一次「觸電」的故事,回憶1949年深秋見到汪洋和水華場景、評價《白毛女》中自己第一個鏡頭表演和談論把自己生活經歷帶入角色的心境。節目中91歲的田華深情地表示:「我是跟著時代走過來的,見證新中國七十周年的發展,黨把一個什麼不懂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老文藝戰士,我願意為黨和國家做點事情……」
兩位上影名導趙煥章(右)於本正(左)在《封面》採訪時相逢 |
一代代薪火相傳
他(她)們是經典影片幕後的掌舵手
《封面——我的電影故事》採訪到了一些當代中國最有影響、最有聲望的導演,優秀的電影離不開這些傑出的掌舵手。吳貽弓、謝飛、趙煥章、丁蔭楠、滕文驥、鄭洞天、王好為、於本正等導演藝術家講述電影人生中的「小故事」。
1981年,一部農村題材喜劇電影《喜盈門》紅遍全國,電影的導演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導演趙煥章。在1980年代初,他拍出了膾炙人口的「農村三部曲」:《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89歲的趙煥章在接受採訪時,不斷地說編劇如何修改打磨劇本、演員如何體驗生活,卻很少提自己的功勞,顯得異常可愛又讓人肅然起敬。
王好為手拿《瞧這一家子》劇照接受採訪 |
同是第四代導演的滕文驥聊的是拍音樂片的體會,鄭洞天講了一段他和丁蔭楠在上學時到《烈火中永生》劇組看於藍演戲並客串演員的經歷,王好為談的是她自己眼中最難拍的電影《哦,香雪》,張華勳則說的是跟著崔嵬拍《小兵張嘎》選小演員的故事……
陸柱國接受《封面》採訪 |
與祖國同呼吸共成長
他(她)們是生於1949年的共和國同齡人
《封面——我的電影故事》受訪嘉賓中,年齡最小的是幾位1949年出生的電影人。作為真正的「共和國同齡人」,這些藝術家身上滿載著與祖國同呼吸共成長的時代印記。值得尊敬的是,他們仍然活躍在今天的影壇,仍然在創作嶄新的作品。
導演王冀邢1949年生於山西。他用現實主義藝術方法創作的電影《焦裕祿》,曾經於1990年在全國引起轟動。他執導的革命歷史題材佳作《紅星照耀中國》,剛剛於2019年8月上映。
王慶祥《封面》拍攝採訪 |
演員王慶祥1949年生於北京。電影《生死抉擇》成就了他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和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之路。《一代宗師》《天下糧倉》《北平無戰事》等影視劇展現了他極深厚的表演功力。在採訪當天王慶祥穿著休閒短褲,根本不像70歲的人,談起演正氣人物,他坦言曾通過銀幕向老一輩演員偷藝。
演員王馥荔1949年生於江蘇。這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嫂」的演員,其實演過多個複雜角色,在《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王馥荔就側重聊了聊電影《日出》中突破很大的翠喜一角的表演。
劉江接受《封面》採訪 |
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導》製片人孟娟介紹,策劃推出《封面——我的電影故事》是致敬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曾在銀幕上給觀眾留下生動記憶和鮮活形象的電影藝術家,「他們已經不再年輕,但他們是中國電影永遠值得珍視的『寶貝』,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封面人物。」
據悉,《封面——我的電影故事》拍攝採訪的對象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年齡要70歲以上,二是有突出的藝術成就,70人名單中多數是導演、演員,但也有編劇、美術、攝影等其他工種傑出的電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