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滬上都經歷了哪些天氣呢?哪些天氣讓大家印象深刻?是最長梅雨期、最多暴雨日、最無雨的秋還是颱風利奇馬、20度的冬天?一起來盤盤吧~
2019年2月本市出現罕見陰雨寡照天氣,日照創歷史同期最低。
2月全市平均雨量為142.2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3倍,為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多;雨日18天,較常年同期偏多8天;日照時數為36小時,不及常年同期的1/3,創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新低。
2019年梅雨長度、梅雨量、暴雨日數、單日最大雨量等創本世紀之最。
2019年本市梅雨期33天,較常年偏多10天;全市平均梅雨量為366.4毫米,較常年偏多近7成。市區梅雨量(512.8毫米)、梅雨期長度、梅雨期暴雨日數(4天)、單日最大雨量(140.9毫米,6月30日)均為1999年之後最高。
2019年的夏天,本市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高溫日偏少。
尤其是7月,全市平均氣溫為27.4℃,較常年偏低0.7℃,是本世紀第三低。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日市區首現於7月23日,較常年偏晚27天;郊區出現在7月21~24日,偏晚12~26天。
2019年本市汛期雨量偏多,市區降雨接近年雨量。
2019年汛期(6~9月)各區雨量在655.1(崇明)~1172.5(市區)毫米之間,較常年偏多1~7成,其中市區、閔行、浦東和奉賢均為有記錄以來歷史汛期第二多,市區總雨量接近年雨量常年值(1259.4毫米)。
2019年本市暴雨頻現,暴雨日數平歷史最多紀錄。
2019年上海全市平均暴雨日數為7天,僅次於1999年。市區暴雨日(≥50毫米)共出現10天,居1874年有歷史記錄以來首位,與1999年持平;其中大暴雨日(≥100毫米)出現2天,為1874年以來歷史第二多。
2019年本市颱風影響偏多,「利奇馬」影響大。
2019年有4個熱帶氣旋(1909號颱風「利奇馬」,1913號颱風「玲玲」,1917號颱風「塔巴」,1918號颱風「米娜」)相繼影響本市造成較明顯災害。
其中超強颱風「利奇馬」對上海風雨影響最大,在其影響期間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閔行浦江鎮小時雨量達112.2毫米,居1949年以來影響上海颱風中首位;全市普遍出現大風,市區最大陣風9級,長江口區和沿江沿海地區最大陣風11級,洋山港區及附近沿岸海域最大陣風13~15級。
2019年秋季少雨,創本世紀最長無雨記錄。
2019年氣象意義入秋為10月14日,秋季(10月14日~11月30日)市區雨量僅為20.9毫米,不及常年秋季雨量的1/5,為1874年以來歷史第三少;雨日為10天,較常年偏少6天,其中10月15日-11月12日持續29天無雨,為本世紀最長的秋季持續無雨記錄。
2019年秋冬,本市出現旱澇急轉,近50年來首現。
2019年12月1日氣象意義入冬以來,截止到12月31日全市平均雨量達到了91.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3倍,這是近50年以來本市首次出現秋冬旱澇急轉現象。
12月中旬,氣溫破20℃,歷史首現。
2019年12月16日,除中心城區外,本市郊區日最高氣溫在20.4~22.6℃之間,這是有氣象記錄以來12月中旬本市首次出現如此大範圍高於20℃的日最高氣溫。
2019年8月至12月,本市氣溫持續偏高,12月氣溫為百年來第二暖。
2019年市區8~12月連續5個月平均氣溫偏高,有氣象記錄以來僅出現過4次(2004年、2007年、2016年和2019年),其中市區12月平均氣溫為9.7℃,比常年同期偏高2.4℃,居歷史同期第二高。
資料:市氣象局
編輯: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