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讓我們關上燈吧,爸爸要給你們講幾個可怕的故事了……」這是《西方文明另類歷史》一書中,作者介紹童話誕生時所用的開場白。
現代人說起童話,總是覺得溫情脈脈。其實,可怕、恐嚇小孩、警醒少女——這才是童話故事誕生的初衷,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那應該就是「黑童話」。
初期的童話都是黑童話
現代童話故事幾乎都是大團圓結局,都有一個「happyending」。但是童話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著曲折的情節和陰森的結局。最老的童話,已經經過了2500多年歷史,比如「灰姑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在經過了700多次改編後,「灰姑娘」才最終變成了現在這樣毫無血腥感覺,甚至還帶有一些柔情的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童話故事得益於兩個人,並非我們所常說的格林兄弟,而是一個義大利人和一個法國人。最開始是一位義大利人,名叫喬姆巴蒂斯塔·巴西爾,他寫過一本名叫故事集的書,用西西里一帶的方言編成的50篇故事,發表於1636年。這本書被稱為《五日談》。另一個法國人查爾斯·佩羅特則於1697年發表了一本故事書,裡面有8個小故事。令人吃驚的是,其中7個都成了經典故事:「灰姑娘」、「小紅帽」、「藍鬍子」、「穿長靴的小貓」、「睡美人」、「鑽石與青蛙」和「大拇指」。這些故事都充滿了血淋淋的情節,尤其是「藍鬍子」,更是充斥著血腥、暴力和不信任。
但是在後來的數百年間,這些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已經面目全非。據《西方文明另類史》的作者稱,這是因為所有的童話編輯者一向都是隨便改動故事的,在他們看來,這樣做全都是為了孩子。
我們現在常常在兒童故事碟片中聽到的「三隻小熊」的故事,就經歷了各種改編。這個故事最初出現時是為了警醒那些不乖的小孩,而且在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中,那個金髮小姑娘其實是一個牢騷滿腹、無家可歸的老嫗。經過了將近100年的時間,她『變』成了一個滿頭金髮的小偷。英國桂冠詩人羅伯特·薩雷在1837年出版了他自己的版本,其中道德取得了勝利,因為喜歡偷盜的老嫗被抓住了。薩雷的版本出版以後10多年,一位編輯將故事中的老嫗改成了銀髮女郎,因為他認為,各種故事中有了太多醜惡的老太婆的形象。銀髮女郎在1918年又變成了金髮小偷,因為編輯者們認為,應該嚇唬一下小姑娘們,告訴她們不要隨便到陌生人的房間去。就這樣,專門嚇唬小姑娘的童話故事從此產生了。
同樣的故事還有「小紅帽」。在1697年查爾斯·佩羅特的版本裡,同樣是講一個天真美麗的姑娘被狼騙了的故事,並沒有什麼獵人回來把大灰狼的肚子剖開,把小紅帽和外婆從大灰狼的肚子裡救出來,只是倒黴的小紅帽被吃了,而大灰狼逃之夭夭。佩羅特在故事的結尾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人們經常看到,一些小孩子——特別是一些臉蛋生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看的姑娘——她們總是不小心,什麼人說的話她們都信。」他還說:「最危險的狼,就是那種文質彬彬、溫柔浪漫和模樣可愛的狼……這些狼喜歡在家裡接待女士,也喜歡在街上向小姑娘問好。」
至於「藍鬍子」,它在變成格林童話的時候就被很多人抨擊其中的血腥和色情的場面,尤其是「藍鬍子」的牢獄裡,關著他眾多前妻的屍體,無一不是血淋淋的,書中的描寫即便是在今天也會被歸為限制級。「藍鬍子」,最終能夠被改編成一個童話故事,真是讓人很難想像。
童話的出現意味著民族覺醒
事實上,童話故事的興起往往是一個民族覺醒的標誌。所謂真正的童話出現,往往是在文明社會才會有的現象。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研究兒童文學的人,將童話故事稱為是滋養全人類心靈成長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童話出現之初都是「黑童話」,是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孩子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待遇,而是被當作小大人來看待。因為居住條件很差,孩子們從小就看到很多醉酒的醜態、遊手好閒的人、打鬥等,他們親眼看到自己的母親雙手沾滿鮮血,在廚房裡開膛破肚、剝皮取髒,用動物做一頓美餐。而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傳統社會中,兒童是被漠視的,甚至成年人認為,兒童太像小孩子就不是好孩子。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詹丹在接受採訪時就稱,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對兒童的最高評價是「少年老成」。《世說新語》中寫的小孩子,凡是成功的、優秀的小孩子,都是像成年人一樣。而且默認具有成年人的思維和成熟度的孩子才是值得一寫的。所謂「童心」也是貶義詞——在漢代作品中提到「童心」指的是人「無成人之智,有兒童之心」。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根本不可能有給兒童看的文學作品。比如《千家詩》也是從成人的作品中挑選出來一批看似適合兒童的作品合集。而在歐洲,也沒有專門給孩子看的童話,大部分都是民間故事。
直到安徒生童話集,才開始有了專門的文人童話,但也並非全部,比如安徒生的《大克勞斯和小克勞斯》就是民間故事,而《醜小鴨》就可以稱為文人童話。後來有越來越多的作家創作文人童話,但初期也是陰暗的黑童話,比如王爾德,可以算是文人童話的先驅之一了,他創作的各種童話就有非常陰暗的情節。愛倫坡也寫過各種童話,更是情節陰鬱,甚至連光明的結尾都沒有。很多時候,專為兒童創作的作品,從文化的解讀上也並不那麼溫暖,比如馬克·吐溫寫的《哈克·貝利歷險記》被海明威稱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是第一部用美式英語寫的作品,其中加了很多黑人的土語。整部小說雖然感人,但是並沒有那麼多人性的溫情,直到被改編成電影和動畫連續劇後,才顯得溫情脈脈。西方世界中,真正的「正能量」溫暖童話直到上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才出現。
其實,一個民族的成長與兒童地位的確認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不把兒童區分出來,就不能把成年人區分出來。而在中國,即便「童話」這個詞,也是「五四」以後才出現的——是從日語中音譯過來的,是「五四」時期對兒童自由精神的追求。那一時期的中國很多作家都進行過兒童文學創作,比如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以兒童的視角來看世界寫的散文。包括茅盾也改編過神話故事。直到那時候,中國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