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匯網1月16日報導,「廣州1.5秒搶空,上海20秒搶空,蘇州5.5秒,北京1.2秒……」從昨天開始,滬上不少學生家長群裡,一場「手速」之間的比拼因為「劍橋通用英語五級考試(KET)的報名」而上演。報名者,大多是四五年級考生的家長。
直到今天上午,KET考試南京考點開放報名信息。報名的家長已經延伸到了一二年級,家長群裡仍有人因為搶到一個名額而歡欣鼓舞,還有大批「陪跑」的家長繼續查閱著其他地區的報名信息。
原來,家長們早就圈定好了距離上海高鐵時間3小時左右的考點,按由近及遠排列,依次是蘇州、杭州、南京、合肥……
一名家長甚至截屏給記者看說:「合肥考點周圍的酒店昨天也一併被秒殺一空,沒想到,拉動安徽和江西等地旅遊業的,竟然是一場學生英語考試。」
在考證路上,硝煙似乎一直存在。「雞血」家長們懸著的心,始終無法真正放下。
這真讓人感嘆:「再多的競賽禁止令,都不及家長一顆平靜的心。」
競賽沒了,孩子們歡呼,家長們失落
從今年起,18周歲以下的中小學生將不能參加上海外語口譯證書考試(俗稱「基口」考試)。
由於這一考試此前被不少上海家長認為是備戰「小升初」的「有效考試」,所以考試群體的低齡化現象一度引發關注——這個原本以重點高中畢業生、大學一年級學生為對象的考試,現在一些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竟然考出來了。
其實,早在此次基口考試限制報名年齡之前,在上海,奧數「四大杯賽」已經取消,全能五星、3E考試也相繼淡出「江湖」……
「杯賽」沒有了,孩子們都為之歡呼。「再也不用去上奧數班了,因為比賽沒有了,奧數班裡學到的知識都用不上。」如今預備班的亮亮(化名)從幼兒園開始就跟奧數培訓打交道的他,已經對數學學習愈發麻木。
照理說,在「減負令」下,在主管部門對一些試圖「換馬甲回歸」的杯賽持之以恆的追擊下,考證熱應該有所降溫,「小升初」家長的焦慮應該有所緩解。
但記者調查發現,再多的禁賽令,都擋住不老母親一顆「追逐證書的心」。
「細心的」家長們發現,如今,市場上僅剩下兩種英語考試還沒有被禁止:
一是劍橋通用英語五級考試(KET)以及劍橋通用英語證書(PET)考試,劍橋通用英語與校園系列英語,是繼劍橋少兒英語後適用於處於不同階段英語學習者的國際英語考試;二是為全球11—15歲中小學生舉辦的權威英語能力測試「小託福」考試。
記者在採訪幾位家長相關話題時,家長們張口的第一句話就是「驚慌地」問:「KET考試會被禁止嗎?這可怎麼辦?!」
「幾張禁賽令就能擋住家長雞娃的步伐?不,你們把家長想得太簡單了!」一名家長中的「意見領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跟記者說。
其實,從去年禁賽令不斷推出時,家長們就已經開始研究面向高中生和大學生的相關考試。「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考試不能參加,我們去考更高級別的總沒錯吧。」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在準備了大半年的高中模聯考試,結果就在臨考前才得知,不能讓初中生參加了。「不過,教育主管部門還沒有明確給出禁賽令,我們還是有希望的。」
記者從幾所大型的培訓機構也了解到,如今,小學生的競賽項目逐漸失去了市場,不少機構已經開始開發新的培訓項目——培訓中小學生如何參加高中生的相關競賽。
家長對證書「窮追不捨」是為何?
家長「王大毛」本不是個雞血媽媽,平靜的心卻被老師的一番話打亂了。一次學校的家長會上,老師又敲響了小升初的警鐘,「考證還是有的,你們家長自己多關心」,幾句話欲言又止,搞得家長們深感形勢嚴峻。
更讓人無奈的是,早在前不久基礎口譯宣布不再面向18歲以下的學生開放考試後,家長們隨機就接到了來自培訓機構發出的通知稱:「沒了口譯認證,我的英語牛娃還能考什麼?當然是國際認證標化考試小託福啦!」另一個家長還接到滬上一家大型培訓機構的簡訊:「針對已經報名口譯的班級進行調整,贈送小託付考試名額和考前強化班培訓,價值3880元。」
「老師的話讓人深思,加上培訓機構的一番煽風點火,家長剛剛放鬆下來的神經又崩起來了。」家長微微(化名)表示。
不少家長坦陳,其實,家長並不知道參加這麼多的英語考試,究竟會給孩子的英語帶來多少提升。因為目前,家長並沒有看到「小升初」政策的變化,就想著多一張證書傍身總是好的,這樣才有機會贏得民辦初中的入場券。「焦慮,太焦慮了,手上沒有證書,簡歷裡就沒有硬貨打動學校。」微微說,「證書,就是家長們的救命稻草。」
昨天,王大毛家長還在津津樂道地跟朋友講述自己秒殺KET考試經歷時,不少資深雞血媽媽卻送來「白眼」。「你就是從來沒享受過這種秒殺的刺激。從前幾年某機構的入學考試名額到XX考證,哪個不靠搶啊。沒點證書你怎麼寫簡歷啊,簡歷空白你怎麼投民辦初中啊?」一語戳中老母親心頭的痛處。
「證書」對孩子的成長或許「弊大於利」
考出基礎口譯、KET等證書的孩子,英語水平究竟有多高?
此前,當基礎口譯被禁止的消息剛剛傳出時,一名大學英語系教師與一名小學生的對話,曾在家長中引起不小的波瀾。
這位已經通過基礎口譯考試的小學生,直接翻譯出了兩頁A4紙上的信息。在大學英語老師看來,這位學生的識字量確實不小,但某些英語的發音卻並不標準。他認為,學生從小應該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先將語音、語調的基礎打好,單詞可以不斷積累。
「短期記住幾個難的單詞,inflation 啊,sovereignty 啊,並不難。難的是先充分理解這些單詞的意思——這背後還有龐雜的知識體系——再長期不忘。當然,詞彙量大一些,接觸的知識也就多一些,對孩子總是好的。」
幾天前,上海2019春考後,也有教研員直言:「幾張英語考試證書根本不能代表一個學生英語的實際水平,這一點,就連命題的老師們都會時刻關注。」
「強壓式學習英語,不僅不會給孩子的英語水平提高多少,反而會掩殺了孩子對於英語學習的興趣。算下來,有可能是弊大於利。」一名英語老師直言。
而至於家長們一直盤算的用證書叩開民辦學校大門的想法,更是無從談及。
上海明確規定,嚴禁將學生奧賽成績、英語星級考等各類競賽獲獎證書、各類等級考試證書作為招生錄取的依據或參考。
對此,滬上各民辦學校負責人也給出回應:各類競賽獲獎證書將不作為招生錄取的依據,特別是在全面取消競賽的前提下,這些零星的、要靠秒殺才能參加的考試,本身參與的人數極其有限,更不具備參考的價值。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鄧賜平認為,這一代家長不肯在杯賽等「比武場」上放鬆心態,與他們本身的成長經歷不無關聯。「對『80後』『90後』家長來說,他們自己曾經遇到的升學壓力印象還未消散。為了有備無患,他們會讓孩子做更多的知識儲備,這是這代人的社會心態。」而對教育的重視,還會呈現代際傳遞的特徵。
家長的焦慮是一種「社會病」,需要社會多方「根治」。
閔行區文來中學校長柏彬在記者採訪時表示,教育應該是多元評價的,我們要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發展特長。家長們需要調整心態,將單一的預期,比如僅僅追求孩子成績好、進名校,轉向多元化的預期,而社會價值的認定也需要更加包容、多元。
(作者: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