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寫過幾十篇三國評論,是絕對的三國專家。
退休老人王安石曾經建議蘇軾:重寫《三國志》。他太知道了,蘇軾老早就是一個三國控。當年王安石做考官,發現一個考生寫了一堆三國作文,一查名字,是蘇軾。
蘇軾最喜歡的三國人,是誰?
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這是周瑜的第一高光時刻,按理應該排在榜首。
劉備?北宋說書時,吃瓜群眾聽到劉玄德戰敗就會嗚嗚哭鼻子,可見人氣非常高。
曹操?蘇東坡並不歧視他,還曾辯護曹魏是正統。
諸葛亮?蘇軾稱其為「真臥龍」、「萬乘師」,這個評價可不是一般的高。
還是孫權?《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那個蘇軾想要化身的打虎英雄。
閻立本所繪的《歷代帝王圖》,曹丕、劉備、孫權都在其中。曹操哪兒去了?曹操沒稱帝,級別不夠。《三國演義》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給我們這樣的一個周瑜:嫉賢妒能、心胸狹隘。事實上,周瑜為人寬容大量,連與他不合的程普都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蘇東坡寫論文《周瑜雅量》,為周瑜平反。
曹操聽說周瑜年少有美才,想拉攏據為己用,於是密下揚州派九江蔣幹當說客,勸服周瑜。蔣幹到了東吳,周瑜以禮相待,用高尚的品格感染了蔣幹,他回去後跟曹操說:
「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周瑜雅量》)
周瑜文武雙全,是有名的富二代、官二代,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25歲時笑納江南美女姐妹花中的小喬,可以說是「人生贏家」的典型。蘇軾激賞周瑜的少年婚姻、中年成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羽扇綸巾」,一身潮牌,一戰成功,周瑜才是赤壁英雄,那時比他年輕6歲的諸葛亮不過是周瑜的一個粉絲而已。
周瑜擅長音律,人盡皆知,堪稱當時的樂壇王子。古時有言道:「曲有誤,周郎顧」。元豐八年,蘇軾經楚州受宴請,用「周郎顧曲」的典故來讚賞歌姬的表演。周瑜為之轉身,才是最高分。
琥珀裝腰佩,龍香入領巾。只應飛燕是前身。共看剝蔥縴手、舞凝神。柳絮風前轉,梅花雪裡春。鴛鴦翡翠兩爭新。但得周郎一顧、勝珠珍。(《南歌子·琥珀裝腰佩》)周瑜就是一個完美男,他是蘇東坡的最愛嗎?
蘇軾懷古赤壁在黃州黃岡,真正的赤壁之戰發生在蒲圻縣(今赤壁市)。
早年的蘇軾很不待見諸葛亮。參加博士考試(制策考試),蘇軾提交了25篇歷史論文,品三國就有好幾篇,其中一篇是《諸葛亮論》。
在高考作文上,蘇軾說,忠信仁義化身的諸葛亮,其實是「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就是用仁義和欺詐雜糅的方式奪取天下,道德指數不高。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諸葛亮論》)
「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諸葛亮論》)
而且在破曹魏這件事上,諸葛亮不僅沒有神機妙算,還多次錯失良機: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當此之時,可以計破也。」(《諸葛亮論》)
「此其父子兄弟且為寇讎,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間之勢,不過捐數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內自相殘,然後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諸葛亮論》)
不過,後來經歷了貶謫發配的蘇軾,完全顛覆了自己對諸葛亮的評價,直接加入諸葛亮粉絲團,說他智謀過人、高風亮節,「臥龍」稱號實至名歸。西漢謀士智商高,德行差;東漢謀士,德行高分,智商低分。智商、德行雙高的是「三國名臣」,諸葛亮呢,是雙高中的第一高。
「西漢之士多知謀,薄於名義;東漢之士尚風節,短於權略。兼之者,三國名臣也。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殆未易以世論。紹聖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書」(《三國名臣》)
「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諸葛武侯畫像讚》)
魏蜀吳,三國之中,誰是正統?蘇軾說,魏國。在蘇軾看來,魏國配得起「正統」二字。
他認為,魏國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天下最強,吳國都不能和它形成對抗,那為何不能給曹魏正統的稱號?
「章子以為,魏不能一天下,不當與之統。夫魏雖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無有如魏之強者,吳雖存,非兩立之勢,奈何不與之統。章子之不絕五代也,亦徒以為天下無有與之敵者而已。今也絕魏,魏安得無辭哉!」(《正統論》)
在戲曲臉譜中,白色表示奸詐,比如曹操,「胭脂虎」等。宋代陸慎言夫人朱氏兇悍無比又長相漂亮,被稱為「胭脂虎」,素有「女曹操」的稱號。但是對曹操的智商,蘇軾打分不高。在《魏武帝論》中,蘇軾說曹操不是大智者。古代真正的大智者,不僅會計算天下的利害得失,而且,懂得計算人的性格因素。
「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魏武帝論》)
「魏武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是故有所重發而喪其功,有所輕為而至於敗。」(《魏武帝論》)
曹操擅長計算事,但是不擅長計算人。在劉備和孫權身上,曹操恰恰把計算顛倒了。
「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魏武帝論》)
「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魏武帝論》)
打下漢中張魯,曹操應該一鼓作氣打劉備。劉備剛剛拿下劉璋的成都,人心不安,本來是好時機。但孫權不一樣,打孫權,曹操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帝論》)
「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之爭於舟楫之間,一日一夜,行三百裡以爭利。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於赤壁。」(《魏武帝論》)
「故夫魏武重發於劉備而喪其功,輕為於孫權而至於敗。」曹操在劉備面前過于謹慎、慎重,失敗了。在孫權那裡,草率、輕率了,也失敗了。「此不亦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之過歟?」(《魏武帝論》)
看證明了吧。
《東坡志林》的「懷古」有一篇《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小文說了件有趣的事:
「王彭嘗云:『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彭,愷之子,辜式吏,頗知文章,餘嘗為作哀辭,字大年。」(《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
在北宋,大家聽到劉備打敗仗就嗚嗚哭鼻子,聽說曹操戰敗就稱之為「活該」,論人氣,劉玄德遠遠高於曹孟德。
宋代說書,其中就有專門一個行當叫「說三分」,但是非常可惜,北宋一直到南宋這些說書的本子,都沒了。到了元朝的至治年間留下一個名為《全相三國志平話》的說書文本。
蘇軾眼中的劉備,是擅長識別千裡馬的伯樂,諸葛亮能被三顧茅廬、得到劉備重用,著實讓蘇軾羨慕。
《和陶答龐參軍六首》我見異人,且得異書。
挾書從人,何適不娛。
羅浮之趾,卜我新居。
子非玄德,三顧我廬。
蘇軾冒充孫權,擅自給曹操寫過一封信,《擬孫權答曹操書》。他塑造的孫權,比《三國志》、《三國演義》中都要高大得多。
「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擬孫權答曹操書》)
孫權告訴曹操,我就是「臥薪嘗膽」,我就是不信你,打死也不信。荀彧,你說過是你們家的張良,跟你同甘共苦,就因為勸你不要給自己授勳,就被你弄死了。我呢,我跟你有赤壁這麼大的過節,你說你盡釋前嫌,誰信啊。就算你不記仇,我殺了那麼些你的人,你身邊那些人也不會不記仇。再說了,我到了您那兒,就是一個匹夫,沒勁。孔融、楊修,這麼些網紅,都是你身邊的人,說殺你就殺了。你能善待我嗎?
我要是沒有了江南半壁河山,什麼都不是,想後悔都沒地方哭去。話就說到這兒吧,咱不聊了,就此打住。
「僕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擬孫權答曹操書》)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言以身託人,必擇所安。孟德視僕,豈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託故也。荀文若與公共起艱危,一旦勸公讓九錫,意便憾,使卒憂死。矧僕與公有赤壁之隙,雖復盡釋前憾,然豈敢必公不食斯言乎?今日歸朝,一匹夫耳,何能為哉。縱公不見害,交鋒兩陣之間,所殺過當,今其父兄子弟,實在公側,怨仇多矣,其能安乎?季布數窘漢王,及即位,猶下三族之令,矧足下記人之過,忘人之功,不肯忘文若於九錫,其肯赦僕於赤壁乎?孔文舉與楊德祖,海內奇士,足下殺之如皂隸,豈復有愛於權!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一失江東,豈容復悔耶?甘言重幣,幸勿復再。」(《擬孫權答曹操書》)
這些意思,我們後來在三國演義中都看到了。雖然沒有重寫三國志,但是蘇東坡幫著寫了一段三國演義。
《長安十二時辰》中楊玉環手中拿的,和《歷代帝王圖》中孫權手中所拿的尖桃形麈尾,都是地位象徵的名流雅器——麈尾,起始東漢,流行於魏晉。
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蘇軾自比打虎英雄孫權, 親射虎,射天狼,豪放,豪橫,爽。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
嚴格說,孫權也只是蘇軾的理想人設之一。蘇東坡沒有唯一偶像。
三國英雄榜,蘇東坡沒有選出第一,但是蘇東坡有一張三國英雄拼圖臉:周瑜+諸葛亮+孫權。
娶小喬,蘇東坡有王弗、王朝雲。
做獵神,蘇東坡在徐州、密州打過獵。
做戰神,蘇東坡在徐州抓過強盜;做過河北軍區司令,8個月;做過兵部尚書,1個月。
做國師,蘇東坡做過皇帝的老師,5年。
忠義盡節,蘇東坡被封為「文忠公」,不過,已經是南宋的事兒。
投稿 | 合作 |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