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音和京音之爭,最終確定了普通話的地位

2020-12-20 愛的機智

在京國之爭、老國音誕生之時,袁世凱對宋教仁案深感困擾,無論國音是否得到提拔。不久,第二次革命爆發,袁世凱恢復了帝制,沒有人注意國運的提升。直到1918年,教育部才正式宣布「國音」字母。1919年,吳志輝出版了《國音辭典》。1920年,國音唱片成功灌錄。此時,「老國音」在全國正式推廣。1920年,在普通話引進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一場偉大的辯論在當時被稱為「精國辯論」中爆發了。

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有兩個團體支持國音和京音。國音主要以江浙兩校為基礎。雖然它可以概括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後來有人說這只是一個幌子,其實是姜哲武方言的國語。北京話是「純正的北京話為標準」,但也有人說,支持北京話的人給它加上了自己的方言。兩個派別激烈地爭吵起來。

因此,張代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音標和漢語拼音字母應該從根本上改革」,這「教育部應該首先發布的定義標準語言符合學術原則,並採取北京當地人的話說收到至少中等教育作為標準語言」。這個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會議對此作出回應,甚至通過了一項決議:「不承認國家發音,提倡以北京發音為標準發音」。「教育部徵求各方意見,確定北京發音為標準發音」。

1913年,「發音聯盟」提出的全國發音改為北京。編制1932年根據新的國家國家發音發音單詞常用」發布的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序言中「詞彙」北京國家標準的發音聽起來又進一步說明,即「所謂的標準,在現代北平聲音指的是「現代北平的音響系統,「不將榮譽口音」每一個字。在推廣普通話的熱潮中,京音老師和國音老師經常發生爭執。他們的普通話聽起來很不一樣,很多單詞發音不統一,教人覺得很難教,學人覺得很難學。

就連創造普通話紀錄的語言學家趙元仁也嘆息著說:「13年來,我是唯一會說普通話的人,有4億、5億、6億人會說普通話。」,1920年11月,李金喜在南京召開會議,約見吳稚暉、陸衣言、範祥善等,與張士一、顧實、周銘三、陸殿揚等人討論國印問題。由於他們堅持根本改革,京音學派分裂了。「老國音」的推廣恰逢五四運動,當時全國輿論趨於全面西化,大量在歐美留學的青年學生也參與了中國改革的討論。隨著文學革命的爆發,留學生中也出現了「廢除漢字」的話語。

所謂漢語羅馬化,就是用26個拉丁字母來表達漢語的音韻。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郭音」更複雜的語音成分成為其最大的障礙。因此,提倡普通話羅馬化的學者需要簡化發音,以較為簡單的北京發音為標準,對國音進行修改,去掉「老國音」等發音成分,如尖利音、入聲等。在漢語羅馬化運動的推動下,「京中之爭」很快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

在1924年,當國家語言統一的預備會議討論了加法和修復觀音字典,吳稚暉放棄的想法,保持「老觀音」,代表著民族語言的預備會議統一「決定把美麗的北京發音為標準發音」和「所有角色和聲音通常是基於北京」的共同的發音。1932年,教育部頒布了《觀音常用詞彙》,正式將「新觀音」作為標準發音。普通話出生「普通話」一詞是1906年朱文雄首先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話」一詞,並與茅盾爭論了普通話的實際意義。五四運動以來,通過白話、通俗語言和普通話的運動,確立和鞏固了北京語音的地位。

相關焦點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我們讀書的時候多半在校園裡看到過這樣的宣傳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響亮富有節律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段子:當初有好幾種方言都參與了普通話的競爭。
  • 抗議普通話考試,聊聊這些年的普粵國語之爭
    陳樂行在浸會大學語文抗議普通話考試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但是,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多麼合情合理的情節啊!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國家選定普通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投票。現代的漢語普通話起源於北京,以河北長城關外的灤平縣的口音為標準音,這個地方自古就是漢地十八省的核心區,是歷代王朝的邊境之地或者主戰場,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被漢族人政權的實際控制。
  • 「普通話」歷史:西南官話一票之差不敵北京官話
    會上,南北之爭依然激烈,難以形成統一認識。由於江浙代表居多,王照擔心南方勢力會一統天下。於是,他提議各省代表無論多寡均為一票。議長吳稚暉支持一省一票,但在會前就提出了「逐字審定」的原則,不再執著於以哪種方言或官話為標準音,由此避免了南北之爭的進一步激化。  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會議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中的常用字審定了6500多個字的標準讀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國音」。
  • 雅言、正音、官話 古往今來的「普通話」
    元代則以首都大都話為標準音。  明初之時,南京由於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南京話和北京話開始融合。  推廣普通話上溯至清雍正年間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話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由廣州引發的關於粵語普通話的爭議目前正在升級,激辯之風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華人社區。專家指出,粵普之爭反映了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
  • 什麼是普通話:國音與官話?其實並非「胡語」
    隨著中華文明的重心從黃土高原的關中東移到江南水澤的金陵,最終,中華的語言落在了華北平原的燕京……清末民初,時局動蕩之下,先進的中國人們也在反覆思索著民族的未來。其中,對於語言的確定和推廣,無疑對於面對亡國滅種危機的中國人來說顯得格外重要。
  • 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粵語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他們主張以濁音、入聲修訂北京音,使之成為更完美的國音。 1924年,針對當時的國音與京音之爭,國語統一籌備會著手增修《國音字典》,決定以北京音為標準,確立「新國音」。相比於十年前的「老國音」,「新國音」取消了一些聲母及入聲等,更容易在全國推廣。 國民政府成立後,國語統一籌備會改名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吳稚暉出任會長,錢玄同、黎錦熙等7人為常務委員,蔡元培、胡適等31人為委員。
  • 如何看待粵語普通話之爭
    現在的福建人能聽懂河南話,那是因為普通話與河南話發音接近,他們有個前提就是會普通話。在古代,對多數人來說,想聽一聽京城人說話是個什麼腔調,只能是一生的夢想。韻書上不是標著正音嗎,但那是切出來的,上字或下字讀不準,那切出來的音肯定也不準。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舉例
    會議有一項決議是:「建議中國科學院聘請專家若干人,組成普通話審音委員會,研究並確定普通話常用詞彙的語音。」普通話常用詞彙語音裡面存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異讀詞的讀音。異讀詞是指一個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而表示的意義和用法相同。例如,在普通話裡面「複雜」有人讀為fùzá,有人讀為fǔzá;「波浪」有人讀為bōlànɡ,有人讀為pōlànɡ。這就是異讀詞。
  •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 普通話手抄報:普通話的沿革(民國-建國後)
    因此,主張國語羅馬字的學者,要求簡化語音,以比較簡單的北京音為標準,修改國音,去掉「老國音」的尖音和入聲等語音成分。  1920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支持國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兩派爭吵非常厲害。
  • 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中國古代將普通話稱之為「官話」,但是在清末的時候,其稱謂逐步轉變為了「國語」,這與中國人建構現代國族的概念息息相關。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國人只有夷夏觀念,而無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夷夏之辨主要是看儒家的禮樂文化,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夷狄如果僅僅只有君主,而沒有禮樂,還不如諸夏無君主,而有禮樂。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是怎麼回事?
    為促進現代漢語規範化和推廣普通話工作,1956年1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根據全國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的建議,組織成立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開始對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進行審定。此後,陸續發表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的正編、續編、三編。1963年,將三次審定的1800餘條異讀詞和190餘條地名匯集成《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發表。
  • 主持基本功之普通話(七):《四聲歌》
    沒有人生下來就會講普通話,更沒有人天生就學不會普通話,實踐證明,所有參與到系統的普通話訓練當中的學員,普通話水平在短期內都能有較大的提升。       一個人普通話水平低下,究其因,大都是因為受到較差的語言環境影響所導致的,比如雲貴川渝地區的學員,由於這些地區的方言基本沒有翹舌音和後鼻音,這些地區的學員就容易出現平翹舌音發音錯誤頻次高、前後鼻音分辨困難等問題。
  • 漢字讀音變與不變之爭:要標準化,還是要約定俗成?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向多家媒體回應稱,網友們熱議的「拼音改動」並未正式發布,大部分內容源自《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而這份文件至今尚未正式過審、發布。 2015年9月10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公布,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正在審閱研討《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不折騰」成為委員們一致認可的原則,大眾的語言習慣、白讀受到了委員的重視和尊重。
  • 中國普通話之鄉是灤平一個小山村這種說法對嗎
    灤平金山嶺長城是國歌中的長城美麗的河北灤平是全國公認的普通話之鄉,也是國家語委確定的唯一的普通話體驗區。然而一些自媒體為了引人注意,在網絡宣傳中鮮明寫著「普通話標準音採集自一個叫金溝屯的小山村」「金溝屯是的普通話之鄉」,將一個小山村與普通話之鄉化成了等號,甚至把金溝屯說成是中國普通話發源地,形成了明顯的語言漏洞。二是關於普通話體驗區與普通話體驗基地的混淆。
  • 臺灣「拼音大戰」幕後 是一場「統獨」之爭(圖)
    木木/製圖  國際化vs本土化 統一vs獨立  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表面上看是一場學術爭論,其實卻是一場「統獨」之爭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宗榮發自北京  在臺北,忠孝東路素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不論是矗立在街頭的眾家百貨公司,還是隱匿在巷弄中琳琅滿目的獨特商店
  • 臺灣「拼音大戰」幕后角力:一場「統獨」之爭
    國際化vs本土化 統一vs獨立  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表面上看是一場學術爭論,其實卻是一場「統獨」之爭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宗榮發自北京 在臺北,忠孝東路素有  據介紹,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間,其實只有三個音的不同,使用的符號差異僅為15%。但少數幾個符號的不同,卻帶來幾何級數的差異。臺灣長庚大學李仁圓教授通過詞庫所作的統計顯示,10萬個詞語中就會造成48%的拼寫形式差異,並最終導致近半漢語詞彙的拼寫音節不同。臺灣知名語言和認知心理學專家、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也曾以DNA層次1%的差異,造成了人和黑猩猩的不一樣為例,說明此種現象。
  • 「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通過專家鑑定
    「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通過專家鑑定 2016-04-27 來源:語信司   近日,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召開會議,對「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