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國之爭、老國音誕生之時,袁世凱對宋教仁案深感困擾,無論國音是否得到提拔。不久,第二次革命爆發,袁世凱恢復了帝制,沒有人注意國運的提升。直到1918年,教育部才正式宣布「國音」字母。1919年,吳志輝出版了《國音辭典》。1920年,國音唱片成功灌錄。此時,「老國音」在全國正式推廣。1920年,在普通話引進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一場偉大的辯論在當時被稱為「精國辯論」中爆發了。
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有兩個團體支持國音和京音。國音主要以江浙兩校為基礎。雖然它可以概括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後來有人說這只是一個幌子,其實是姜哲武方言的國語。北京話是「純正的北京話為標準」,但也有人說,支持北京話的人給它加上了自己的方言。兩個派別激烈地爭吵起來。
因此,張代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音標和漢語拼音字母應該從根本上改革」,這「教育部應該首先發布的定義標準語言符合學術原則,並採取北京當地人的話說收到至少中等教育作為標準語言」。這個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會議對此作出回應,甚至通過了一項決議:「不承認國家發音,提倡以北京發音為標準發音」。「教育部徵求各方意見,確定北京發音為標準發音」。
1913年,「發音聯盟」提出的全國發音改為北京。編制1932年根據新的國家國家發音發音單詞常用」發布的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序言中「詞彙」北京國家標準的發音聽起來又進一步說明,即「所謂的標準,在現代北平聲音指的是「現代北平的音響系統,「不將榮譽口音」每一個字。在推廣普通話的熱潮中,京音老師和國音老師經常發生爭執。他們的普通話聽起來很不一樣,很多單詞發音不統一,教人覺得很難教,學人覺得很難學。
就連創造普通話紀錄的語言學家趙元仁也嘆息著說:「13年來,我是唯一會說普通話的人,有4億、5億、6億人會說普通話。」,1920年11月,李金喜在南京召開會議,約見吳稚暉、陸衣言、範祥善等,與張士一、顧實、周銘三、陸殿揚等人討論國印問題。由於他們堅持根本改革,京音學派分裂了。「老國音」的推廣恰逢五四運動,當時全國輿論趨於全面西化,大量在歐美留學的青年學生也參與了中國改革的討論。隨著文學革命的爆發,留學生中也出現了「廢除漢字」的話語。
所謂漢語羅馬化,就是用26個拉丁字母來表達漢語的音韻。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郭音」更複雜的語音成分成為其最大的障礙。因此,提倡普通話羅馬化的學者需要簡化發音,以較為簡單的北京發音為標準,對國音進行修改,去掉「老國音」等發音成分,如尖利音、入聲等。在漢語羅馬化運動的推動下,「京中之爭」很快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
在1924年,當國家語言統一的預備會議討論了加法和修復觀音字典,吳稚暉放棄的想法,保持「老觀音」,代表著民族語言的預備會議統一「決定把美麗的北京發音為標準發音」和「所有角色和聲音通常是基於北京」的共同的發音。1932年,教育部頒布了《觀音常用詞彙》,正式將「新觀音」作為標準發音。普通話出生「普通話」一詞是1906年朱文雄首先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話」一詞,並與茅盾爭論了普通話的實際意義。五四運動以來,通過白話、通俗語言和普通話的運動,確立和鞏固了北京語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