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巨大的影響,我們的許多活動離不開「聚集」,但病毒卻需要「隔離」,於是大家仿佛陷入了「停滯」中。
三大考試局(AQA、Edexcel和CIAE)相繼取消全球範圍內5-6月的考試,給有留學規劃的考生帶來很大不便。
A-level考試的取消讓假期認真刷題的考生心情複雜:好像可以合理不學習了?可是會成為失學兒童怎麼辦?
學生慌,學校也慌
相信我,考試局做出取消考試的決定也是「心痛欲絕」,費時、費力、費錢準備的試卷沒有了用武之地,出卷的專家指不定在哪個角落裡默默拭淚。
根據英國政府在當地時間3月20日發布的通稿,雖然考試沒了,但是會利用其他方式得出最終成績,因此呼籲學生不用擔心入學問題。
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取消考試是無奈之下的必然決定。
但沒有了考試,中國考生的最大優勢也就沒有了,能不能拿到理想offer忽然成了問號的二次方,大家慌得一批。
首先來看看引起大家熱議的最終成績評估方式,有許多網友理解為GPA,似乎也沒毛病。雖然考試局的具體成績計算方式沒公布,但參考指標包括但不限於:
學校內部考試成績
學生的模考成績
課程作業(coursework)的評分
預估成績(predicted grade)
之前考過的A-level成績(如果有)
熟悉考生的老師做出的成績評判
儘管政府和考試局不斷強調他們會為每一個考生的公平做出最大努力,但仍然引發學生的擔心——老師的意見在成績評判上尤為重要,最終成績難免會相對主觀。
在學生擔心成績之餘,學校也擔憂招生不足,影響學校財政收入。
於是出現了一小波學校「自降身價」,把發放的有條件錄取通知書(Conditional Offer)自動升級成無條件錄取通知書(Unconditional Offer)。
這一舉動背後的邏輯值得深思。
許多人希望以考試的方式拿到成績,是因為分數有預估的可能。認真複習加上各種模考、自測,考試結果大概率可以預判。
現在的評估方式帶有不穩定性和主觀性,學生極有可能拿到高於考試或低於考試的成績,從而影響到他們對學校的選擇。
為了確定下一學年的入學率,小部分學校只好「先下手為強」,用無條件錄取通知書「誘惑」他們在A-level最終成績出來之前接受offer。
這樣做不僅對學校的持續發展有不利影響,對其他院校也是「不道義」的。
甚至,對學生是不公平的,最終A-level成績可能足以讓學生接受更高一檔的學校offer,卻由於早早接受了offer而失去好好考慮的機會。
為了保證學生有認真考慮的時間,政府特意在3月23日(英國時間)發了通告,在兩周內禁止高校更改offer或更改錄取條件。
接受了offer的學生如果後悔,或者想等下一周考試局的更新消息,可以到UCAS進行撤銷offer。
考場見真章,還是平時成績才是真水平?
新的評估方式減輕了複習的壓力,但網上哀嚎一片:不用複習明明應該很快樂,一秒後發現自己可能要沒學上了,淚流滿面。
還有的人將憤怒轉嫁到考試局:假期拋下所有娛樂一心備考,而考試卻「棄我而去」?
種種姿態與高考失利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可能與A-level在2015年的改革有關。
改革前的A-level屬於模塊式教學,學完一個模塊考試一個模塊,所有考試分攤在兩年學習中,還有重考機會,可以只重考自己不滿意的模塊。
於是中國考生刷題刷得風生水起,本土考生瑟瑟發抖。
所有科目改革在2017年完成,A-level考試變成了直線式考試。
改革前後的成績構成如下
改革前 A-Level總成績=第一年的AS成績+第二年的A2成績(兩年間多次考試)
改革後 A-Level總成績=兩年A-Level課程後的大考成績(包含兩年的課程內容)
也就是說,A-level也變成了「一考定生死」。然而,當大家已經承認了這個事實,並習慣把日常的精力放在衝刺最後大考上,今年「定生死」突然要看平日成績。
考試取消了,抱怨的聲音主要在:
逆風翻盤的機會沒有了
平時成績無法直視
平時成績還可以,但滿足不了名校offer的野心
懷疑公平性,畢竟全球那麼多個學校和不同的老師,標準無法統一
複習了一年,現在竹籃打水一場空
上圖這位考生吐槽的很多事情確實存在,但她也點出了一句話:有實力的學生真的都不會怕這些。
這證明了,她明白:抱怨緣於實力不足,平日學習沒有考前複習那麼上心。
憑一次統考逆風翻盤的人與靠高考改變命運的人有什麼不同呢?
A-level明明不是應試教育,若是把它學成應試教育,或許該反思一下自己。
考試雖重要,平時也要上心
英國政府改革A-level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考泛濫。
由於重考政策寬鬆,大家都把時間用到刷分上,忽略了對學術的鑽研,這並不是英國政府想要看到的中學教育。
改革在一定程度杜絕了學生依賴重考的現象,讓學生懂得認真準備每一場考試。
然而,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所有人的計劃。考試取消,最終成績將用大家習慣性忽略的平時成績、模考、過往考試成績、作業成績等作為參考。
這難道是人品的終極考驗?
不,這或許是分辨出實力型考生和刷題型考生的一個方法,是一場對所有人的考驗。
俗話說,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陰謀詭計都是徒勞。用在這個情況,同樣適用。
在絕對的學術實力面前,不用擔心有什麼不公平發生,你有A*的實力,如果老師評了B,請自信申訴。
我們不能回到過去改變過往的考試成績,最重要的是快速調整當下的心態。
這段時間的模考、課程作業、學校內部考試都用心完成,爭取為自己拿到高分,方為上策。
雖然改革後的A-level偶爾被戲稱與高考相差無幾,但還是有很大不同,尤其是科目構成。
A-level課程有藝術與設計、商學、經濟、歷史、英語語言學、英語文學、英語語言學與文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等70多門科目可選。
通過A-level課程的高中生可以更好地開始國外大學學習,因為他對所選專業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憑高考成績申請出國的學生則有一段適應期,語言、論文思路不同且不說,只有語數英、文理綜的我們其實對大學的許多專業一無所知。
無怪乎有許多人說後悔當年選錯了專業,畢竟在中學的時候對很多專業無從了解。
時代不同,信息更透明,年輕人接觸到更大的世界,會從不同的方向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留學這一條路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而且逐年趨向低齡化。
新生代年輕人不喜歡國內應試教育,可以;不喜歡高考一次就決定了自己的人生,也可以,但課程體系不同不代表努力程度可以打折扣。
羅曼·羅蘭說過,人生不發行往返車票,一旦出發了就再也不會歸來了。
出發了的少年們,記得努力前行,才不負時光。
參考資料
英國政府官網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universities-told-not-to-alter-applicants-off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