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汪華
2020年的疫情讓中國2億青少年首次集體體驗在家線上學習的新模式,也衝擊出「無界」學習的理念。我們不禁思考,在未來,「無界」學習到底會進化成什麼樣?當學習不再局限於教室之中,面對面的傳授也不再是必須,教育者如何應對?孩子們又該具備與運用怎樣的素養,來應對變化中的社會?「無界」學習的潛力是什麼?更交互、更平等、更個性化、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會開啟嗎?打破界限之後,我們面臨哪些挑戰?
對此,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認為,「無界學習」是一個值得當下所有教育學者和家長學生共同去研究的一個概念。顧明遠教授表示,在教育技術界早已有一個名詞,叫「泛學習」,即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的結合,這是終身教育的理念。
回顧自己的學生時代,那個年代沒有網絡,所謂的打破學習邊界只有把圖書館作為課外知識的汲取源頭。顧明遠讓自己沉浸在圖書館的書海之中,如饑似渴地閱讀,增加課外閱讀量來充裕自己的知識寶庫。
從教七十多年來,顧明遠經歷了多次教育改革的巨變,他始終認為,現在新提出的「無界教學」概念對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小的幫助,「學習本來就沒有邊界,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個階段實行「無界學習」。但是他強調國家制定的課程標準是核心要求,「在學齡階段還是要學好國家規定的課程。因為國家課程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人才的目標。」
此次疫情讓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重心遷移到了線上,教育形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顧明遠教授觀察到,教育形式的轉變凸顯出了更多的教學問題,向學生和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說,「疫情期間居家學習,更說明學校的重要、教師的重要。過去我們強調信息化社會,學生的學習渠道增加了,學習空間擴大了,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似乎可以不要學校了,老師的作用降低了。這次居家學習發現,如果沒有老師的精心指導,學生自學課程很難進行,學習質量很難保證。學生和家長迫切的希望學校早一點開學,線上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的全新教育環境,顧明遠教授向身處矛盾和改革中的教師們,提出了自己的五點建議:
首先,教育觀念要轉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
二是,加強教育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居家學習是教育信息化一次大演習,積累了經驗,也暴露了問題。
三是,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必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學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線上溝通的能力;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是,老師要認真鑽研課程教材,抓住內容的重點、難點,精講多練。老師的線上教學,就不能像平時那樣滔滔的講,而是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要重視啟發和點撥。重在學生的理解,而不是記憶。
五是,老師需要與每個學生聯繫溝通,了解每個學生在家裡學習的動向,特別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調節心態。這個經驗在學校學習時也應堅持。
誠然,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不管是傳統教學還是新形勢下的「無界學習」都可以培養出出色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但是核心依然是要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顧明遠教授還強調,「我們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創新思維,同時擁有國際視野。」
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教」與「學」相輔相成的,教學形式的改變帶動了學習形式的改變。當下的教學模式不一定能夠適合未來學生長久的學習,在談到未來教師發展的方向上,顧明遠教授認為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順從時代,做出一些改變。他認為「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更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已經不是光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信息資源和知識。教師主要是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適合的環境;指導學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確選擇信息、處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使他們不至於迷失方向;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傳統教育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育的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
即將在8月14日召開,由上海市靜安真愛夢想教育進修學院發起、澎湃新聞聯合主辦的「無界學習·2020素養教育峰會」上,顧明遠教授將會發表視頻演講,現場眾多行業大咖也將會一起探討「無界學習」這個熱點話題,分享自己高屋建瓴的看法和觀點。
責任編輯:李淑平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