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試辯之芮母逐子

2020-12-19 哲學往事

春秋左傳試辯之芮母逐子

春秋各國地圖

魯國第二任國君桓公在位第三年時,芮國發生一件價值觀與當時,春秋初期,格格不入的事件。芮國國君,芮伯萬,因為後宮寵麗太多,竟然被自己的母親放逐到魏國。

芮國是一個姬姓國,距野史記載,周成王封族人,姬良夫於芮,今陝西大荔。芮伯算是個小國。周王室的諸侯,按照國土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爵位為公或者侯的,是大國。其餘就小些了,比如稱楚子,許男等。所以憑芮伯的國力無法謀霸,只能自保。

芮伯又叫萬,即芮伯萬,也是後代姓萬的鼻祖。

首先,芮母能夠驅逐自己的兒子,這在男性為主導的春秋,實屬不易。君子認為其行為也有符合仁義的地方,因為,芮伯多內寵,那樣就沒有心思治理國家,這在大家都在謀霸的春秋,如何得以生存?所以芮母將芮伯驅逐,也是為了芮國的長遠考慮。

其次,芮伯雖然被母親驅逐,但是沒有和自己的母親兵戎相見,所以也是對母親有仁義的。還算一個孝子。

孔子刪訂春秋

芮伯被驅逐到的魏地,也是一個姬姓國家。芮伯所呆的地方,後來叫芮伯城,今有芮城縣。在縣北,就是魏國的封地。這個魏國後來不久就被晉獻公所滅,封畢公萬於魏。這個魏就是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分晉的魏。

芮伯躲在魏國,進行政治避難,看來他好像也沒有什麼野心,再和母親進行一番宮廷內鬥。其實他也來不及,因為這時芮國已經落入秦國的眼裡。

秦國眼看芮國出了亂子,於是覺得有機可乘,就想吞併了芮國,芮伯出逃的第二年秋天,秦國就攻打了芮國,可是兵敗,這完全是因為秦國輕敵的關係。到了冬天,秦國聯絡了周天子的軍隊,要一起對付芮伯。

秦國使者說:「芮伯被母親驅逐,這不符合禮儀,我們不妨以此為藉口,攻打芮伯,然後瓜分芮國的財產和土地。」周天子就答應了,於是,秦,周聯軍圍魏,捉住了芮伯,將他作為俘虜,帶歸。

也是周天子貪徒小利,而忘了自己周天子的身份。得一芮國小利,而有失天子的威儀,從長遠考慮,對周國發展並非有利。

這真是,

芮母逐子母權強,則天奪權二子殤。

人道虎毒不食子,家國命運當首昌。

左丘明著《左傳》

相關焦點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何以被譽為「春秋左傳」的集大成者?
    《春秋》記事極為簡單,全書一萬八千餘字,把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機械排列,後人很難了解整個事件的詳細過程和具體內容。為了解釋《春秋》經文,又有《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這存世的「春秋三傳」分別加以解釋。《公羊傳》、《榖梁傳》以闡述春秋微言大義見長,《左傳》重在以史料補充《春秋》之不足,作者相傳是左丘明。
  • 新書 | 廖平集: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
    校注前言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二卷提要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上卷「廖平的經學研究,『長於《春秋》,善說禮制』。他的《春秋》學著述頗豐,計有《春秋》類八種、《公羊》類六種、《穀梁》類九種、《左傳》類二十三種,凡四十六種。」 [1]諸類之中,尤以左氏著述為眾。《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成書於光緒十八年(1892),是書又名《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杜氏集解辨正》、《左氏集解辨證》等。全書分上下兩卷,每卷六篇,每篇一公,上下兩卷凡十二公。
  • 《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有啥區別
    孔子、子夏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門人弟子們會做記錄做筆記,不同的人,記錄也罷,心得理解也罷,都會有不同。這樣經過幾代人不斷傳授不斷整理,逐漸就形成了不同的「講稿」。這些講稿再經過代代相傳,逐漸就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春秋公羊傳》一般簡稱《公羊傳》。據傳說,在子夏的弟子當中,有一個叫做公羊高的。他將學來的春秋學知識傳給兒子公羊平,公羊平再傳授給兒子公羊地,公羊地再傳給兒子公羊敢,公羊敢再傳給兒子公羊壽。
  • 《春秋左傳》10句千古名言,道出人生智慧!
    "《春秋左傳》是為《春秋》作傳,它以精妙的文字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春秋左傳》的記事是直書其事,簡明扼要。《春秋左傳》與《春秋》互為表裡,詳略互見,《春秋》簡要的地方,《春秋左傳》為它詳盡,《春秋》明細的地方,《春秋左傳》往往就簡約。《春秋左傳》10句千古名言,道出人生智慧。1. 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春秋各國地圖魯莊公的父親是魯桓公,被齊襄公所弒。莊公在位時間算是比較長,三十二年。她答應了,割破手臂和莊公盟誓,後來就生了子般。一次正當雩祭,求雨,在梁氏家舉辦,莊公的女公子觀看時,圉人犖從牆外對她調戲。子般發怒,讓人鞭打犖。莊公說:「不如殺掉他,這個人不能鞭打了就算了。他很有力氣,可以徒手扯下稷門的門扇,扔出去。可是子般一念之仁,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他沒有殺圉人犖。等到莊公染疾,託孤於三個兄弟。
  • 《左傳》:春秋時期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
    《左傳》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體系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基本以《春秋》為線索展開,重點在於通過記載春秋具體史實來解釋《春秋》。它在西漢時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東漢以後稱《春秋左氏傳》,後世簡稱《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記載了魯國二百五十九年的歷史。
  • 春秋左傳試辯之衛懿公好鶴
    春秋左傳試辯之衛懿公好鶴春秋各國地圖古語道:玩物喪志。春秋時期就有一個國王,因為喜歡鶴,而失國喪命。這個人就是衛懿公。衛懿公的父親是衛惠公。齊人就逼迫黔牟的弟弟昭伯和宣姜私通,然後生了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文公由於衛國禍患太多,先躲到了齊國。等到衛國這次大敗,宋桓公在黃河邊上迎接衛人,夜裡渡河。衛國的遺民男女共計七百三十人,加上共地、滕地的百姓共五千人。立戴公為國君。暫時寄居在曹邑,許穆夫人作了《載馳》這首詩。
  • 丁一川主講國子監大講堂第192講:《春秋》與《左傳》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丁一川教授作了題為「《春秋》與《左傳》」的專題講座。講座現場丁一川首先闡述了我國學術史中的名著《春秋》和《左傳》產生的歷史背景。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丁一川講述了《春秋》和《左傳》的主要內容。
  • 關於「春秋三傳」的二三事
    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作「經」,比如《春秋》就被列為「五經」之一。解釋經的著作,則叫作「傳」或者「傳記」。如《春秋》是「經」,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傳為其作以解釋。下面我們就說說為《春秋》做註解的「三傳」。
  • 《春秋》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說到四書五經,在五經中有一本《春秋》,也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有時又被《左傳》所代替,為何!首先,《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四本不同的書,後面的三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都與《春秋》這本書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春秋左傳試辯之陳完奔齊
    春秋左傳試辯之陳完奔齊春秋各國地圖春秋末年,戰國初年,有兩件標誌性的事件,諸侯進行更替。即三家分晉和陳田代齊。即韓,趙,魏瓜分了晉國。陳國的公子完的後代,佔據了齊國。孔子刪訂春秋這個陳完也是很能隱忍。在陳國時,他的父親被叔叔所殺,他也決口不提報仇,而是親近自己的堂弟。等到逃到了齊國,也是戰戰兢兢。
  • 學者論文丨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
    反之,如果是《左傳》抄自《師春》,則提供《左傳》編寫的資料,魏國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戰國初期魏國繼承晉國霸權垂百餘年,子夏居西河為魏文侯師,西河距魏舊都安邑甚近,是魏文侯築館優禮子夏之所,也是當時學術文化的一個中心所在。如以魏國的西河與齊國的稷下相比,它比稷下還要早過八九十年。《緯書·孝經說》謂「孔子以春秋屬商」,商即子夏之名。
  • 春秋左傳注——隱公①
    註:《春秋左傳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       《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1981年       春秋以魯國舊史為據,故以魯君紀事。自孟子萬章下言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爵位,禮記王制、白虎通覺篇相繼言之,然考之兩周彝器銘文,知銘文國君之名稱不但與春秋歧異,即在彝銘本身,雖同一國名,彼此互殊者仍甚多。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貪天之功,你還知道哪些與《左傳》相關的成語?
    典故: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經過一番顛沛流離,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為了報答有功之臣,他將跟隨自己流亡的人列為一等功,給過幫助的為二等功,迎接歸來的為三等功。趙衰、狐偃等因跟隨流亡有功,無採地的封採地,有採地的加封。其他幫助的、迎歸的一一有賞,連一般的小臣奴僕也賞錢幣,皆大歡喜。
  • 快速了解《春秋》與春秋三傳的關係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那麼春秋三傳與春秋又有什麼關係呢?《左氏傳》《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為《左傳》。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
  • 放進高考作文裡的《左傳》,原來貢獻了這麼多成語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省稱,又名《左氏春秋》,記事始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基本與《春秋》重合,記載了這259年間春秋主要諸侯國的歷史,我國春秋時期的歷史賴此留存。隋唐時期科舉的明經取士有儒家「九經」,《左傳》位列其一,後來儒家經典增至「十三經」,《左傳》也一直被奉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 給《春秋》寫傳的原因眾多,春秋三傳有什麼不同嗎?
    《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春秋》出現以後,後人就寫了很多書來解釋他。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傳,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穀梁傳》。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選擇給《春秋》寫傳呢?這三本書有什麼不同嗎?
  • 《左傳》的大智慧: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盡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它以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料和幽美的文採,聞名世界,為"十三經"之一。司馬遷編寫《史記》,多採《左傳》原材料,王莽時劉歆全力青睞,"教子孫後代,下到女性,莫不朗讀",《左傳》才足以廣為人知。
  •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春秋和孔丘)真的會刷新你的認知哦
    無怪乎劉知幾於《惑經篇》對孔子作《春秋》提出很多疑問。劉氏真有高見特識!我還可以從《春秋》、《左傳》本身提出《春秋》本事魯史本文的證據,孔丘不曾修改。《左傳》文十五年說:宋華耦來盟.....公興之宴。辭曰:【君之先臣督得罪於宋殤公,明在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宋華督弒宋殤公在魯桓公二年,《春秋》說:「宋督弒其君興夷及其大夫孔父。」
  • 學習古文觀止,從了解孔子的春秋開始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所謂的東周,就指的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您看,提到春秋時期,這關係就來了。不過,更具體來看,《古文觀止》收錄同一個作者和同一部經典最多的文章,是來自《左傳》。而《左傳》正是對《春秋》所作的註解之作。講《古文觀止》,肯定要講《左傳》,講《左傳》,咱們自然繞不開《春秋》。